"神啊,你在古时,我们列祖的日子所行的事,我们亲耳听见了;我们的列祖也给我们述说过。"(诗篇44:1)
每当我诵读诗篇44篇,总被其中强烈的张力所震撼。这是一篇在黑暗中写就的祈祷,却闪烁着不屈的信心的光芒。
一、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困惑
以色列人清楚地记得神的作为 — 祂曾亲手赶出外邦人,栽植他们的先祖;祂不靠人的刀剑,而是靠右手和膀臂并脸上的光光,因为他们喜悦祂。这是代代相传的信仰遗产,是温暖而确凿的集体记忆。
然而当下的经历却与历史的见证形成了尖锐的对比。诗人哀叹:"但如今你丢弃了我们,使我们受辱...你使我们当作快要被吃的羊,把我们分散在列邦中。"(诗篇44:9,11)
这不正是我们信仰历程中常有的困惑吗?我们听过许多见证,读过许多神大能作为的故事,但当自己走在黑暗中时,却感觉不到神的同在与帮助。那种被离弃的感受如此真实,以至于我们像诗人一样呼喊:"主啊,求你醒来!为何掩面不顾我们?"(参诗篇44:23-24)
二、清白的自辩与信心的选择
诗篇44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在苦难中依然持守对神的忠诚:"这都临到我们身上,我们却没有忘记你,也没有违背你的约。"(诗篇44:17)
这不是自以为义的宣告,而是在神面前的赤诚敞开。诗人确信他们的苦难不是因犯罪而招致的惩罚,这就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令人困惑。然而,就在这种困惑中,他们选择继续信靠。
这对我们是何等的提醒!真正的信心不是在一切顺利时的赞美,而是在不明白时依然选择相信;不是在感受神同在时的跟随,而是在似乎孤独时依然持守约的关系。
三、从哀哭到信靠
诗人没有停留在哀怨中,尽管整篇诗篇充满了痛苦的问题,但开头和结尾都展现了信心的姿态。开始时是"我们亲耳听见",结束时是"求你起来帮助我们"(诗篇44:26)。
这向我们显明了一个重要的属灵原则:向神倾诉我们的困惑、痛苦甚至抱怨,本身就是信心的表现。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依然相信神在听,依然相信祂在乎我们的感受。
灵修实践:
1. 当遭遇难以理解的困境时,学习诗人的坦诚,将你真实的感受、困惑甚至抱怨都带到神面前。
2. 回想神在你个人生命和历史中的作为,让这些记忆成为黑暗中信心的锚。
3. 即使不明白神为何沉默,依然选择信靠祂的本性而非当下的感受。
祷告:
主啊,许多时候,我们的经历与你的应许似乎如此矛盾。在黑暗中,我们看不见你的手,感受不到你的同在。但今天我们选择相信,你的右手依然托住我们,你的信实直到万代。求你帮助我们,在困惑中不失信心,在黑暗中依然歌唱。奉主耶稣的名求,阿们。
圣哉,"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诗篇23: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