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50篇灵修默想
在信仰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惯性:按时参加聚会、奉献金钱、开口祷告、唱诗赞美。这些本都是美事,但诗篇50篇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上帝藉着诗人亚萨的口,向我们发出一个振聋发聩的提问:你的敬拜,是给我,还是给你自己?
一、威严的审判官登场(1-6节)
诗篇的开篇气势恢宏。上帝,这位“大能者耶和华”,并非沉默不语。祂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呼唤全地,要从锡安——祂的圣城,显现祂的荣光。
“诸天必表明祂的公义,因为神是施行审判的。”(诗50:6)
这里描绘的是一位威严的审判官形象。祂并非局限于圣殿之中,而是全地的主宰。这提醒我们,我们所敬拜的上帝,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摆放、按需取用的“神明”。祂是充满权柄、圣洁公义的主。我们的敬拜,首先当存敬畏的心,认识到祂是谁。
二、对形式主义敬拜的责备(7-15节)
大能者耶和华首先对“我的民”说话,指的是那些与祂立约的以色列人。祂明确指出:
“我并不因你的祭物责备你,你的燔祭常在我面前。”(诗50:8)
上帝并不缺我们手中的祭物。山中的百兽、田野的走兽,千山上的牲畜,本就是属祂的。问题不在于祭物本身,而在于献祭者的心态。
当时的人可能以为,只要按律法规定献上牛羊,就完成了对神的“义务”,仿佛神因此“欠”了他们。耶和华神尖锐地指出这种交易的荒谬性:
“我岂吃公牛的肉呢?我岂喝山羊的血呢?”(诗50:13)
上帝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祂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你们要以感谢为祭献与神,又要向至高者还你的愿,并要在患难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荣耀我。”(诗50:14-15)
这里揭示了敬拜的核心:
1. 感谢:发自内心的感恩,承认一切好处都是从神而来。
2. 信实:向神还愿,意味着信守承诺,活出与蒙召的恩相称的生命。
3. 依靠:在患难中第一时间转向神,而非依靠自己的聪明或世上的资源。
4. 荣耀神:最终的目的是让神得着荣耀。
反思:我的祷告、唱诗、奉献,是出于习惯和责任,还是出于一颗真实感恩、信靠的心?我是否在忙碌的宗教活动中,忘记了与神本身的关系?
三、对假冒为善者的审判(16-21节)
接下来,上帝转向了“恶人”——那些口里称颂神,行为却与信仰背道而驰的人。他们:
· 嘴上熟悉律法,行为却违背律法(16节)。
· 与盗贼同伙,与行奸淫的人一同作恶(18节)。
· 口出恶言,编造诡诈谎言(19-20节)。
最可怕的是,上帝指责他们:
“我闭口不言,你就以为我与你一样。”(诗50:21)
当我们犯罪而似乎没有立刻遭到管教时,我们很容易产生错觉,认为上帝不介意,或者祂的看法和我们一样“宽容”。这是一种属灵的麻木和自欺。神的沉默,不等于祂的认可,而是祂在给人悔改的机会(罗2:4-5)。
反思:我的生活与我的信仰告白是否一致?我是否在某些事上,因为神没有立即干预,就心安理得地活在罪中,误以为神“与我一样”?
四、最终的出路与盼望(22-23节)
诗篇的结尾是严肃的警告,也是充满恩典的邀请。
“你们忘记神的,要思想这事,免得我把你们撕碎,无人搭救。”(诗50:22)
“忘记神”是问题的根源。我们忘记了祂的威严、圣洁和恩典。
但最后一句,为我们指明了唯一的道路:
“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着我的救恩。”(诗50:23)
这节经文与第14-15节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上帝最终的心意,不是毁灭,而是拯救。祂为我们设定的“正路”就是:
以心灵和诚实敬拜祂,以感谢为祭,在生活中活出与蒙召的恩相称的生命。
灵修应用
1. 检查动机:今天,当我准备祷告、读经或参与服侍时,我内心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是为了遇见神自己?
2. 献上感谢:找出一件具体的事,献上真诚的感恩作为“祭物”。哪怕在困难中,也为神不变的爱和应许感谢祂。
3. 对付不一致:圣灵是否在我心中提醒我,生活中某个与信仰不一致的领域?求神给我勇气去面对和悔改,不再“以为神与我一样”。
4. 依靠而非交易:停止与神的“交易式”信仰(“神啊,如果我做了这个,求你为我做那个”),学习在患难中单纯地求告祂、信靠祂。
祷告:
圣洁、威严又满有恩典的天父,求你赦免我,因为我常常把敬拜变成一种宗教仪式,而忘记了敬拜的对象是你。求你破碎我里面形式主义和假冒为善的灵,赐给我一颗诚实、感恩的心。帮助我不仅在教堂中赞美你,更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以顺服和信靠来荣耀你的名。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