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当“暂停键”按下之后

 

有时,生活会出其不意地按下“暂停键”。

激烈的情绪、脱口而出的话语,让两个最亲密的人被隔开在一堵无形的墙两侧。这一刻的寂静,或许震耳欲聋。

请不要把这看作是惩罚,而是一个珍贵的、 albeit 痛苦的 “间隔”。

这个间隔,是为了让咆哮的浪潮退去,让我们能重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听见那在纷争中被淹没的——爱的底噪。

对于相信的人,请记得,即使在最深的幽谷中,那份爱也从未离开。它安静地陪伴,如同灯塔等待迷雾散尽。你的平安,不依赖于环境,乃在于信靠。此刻,或许正是操练“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的时刻,这首先是给自己内心的一份自由。

对于尚在寻找的人,请相信,真正的勇气不是从不跌倒,而是在跌倒后,有力量审视自己,并愿意为所爱之人再次站起。男人的担当,有时体现在风暴中的引领,有时,更体现在风暴后第一个伸出橄榄枝的温柔。

墙,不会永远存在。这强制的“隔离”,恰恰证明了你们对彼此的在乎——因为不在乎的人,早已漠然走开。

利用这段独处的时间吧。不是用来积聚怨怼,而是用来清点记忆里那些被尘封的美好。初遇时的微笑,共同走过的风雨,那个让你们决定携手一生的理由。

当“暂停键”弹起,愿你们带着洗净后的清澈目光重新相见。那时,你们会发现,这段看似黑暗的间隔,最终是为了让接下来的路,走得更稳、更亮。

静候,是为了更好地同行。

---

 

林谷与海峡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片被山海环绕的土地。这里有一片古老的森林,林木参天,根系交错,共同涵养着这片水土。

森林边缘,隔着一道狭窄的海峡,有一座孤悬的岛屿,岛上生灵的祖先,大多来自古老的森林。

第一章 鸢与鹿

森林里住着一只年老的赤鸢。它曾目睹祖辈的暴行:当年一群北来的赤鸢,曾啄伤过森林里的许多动物,霸占过它们的巢穴。那场冲突最终两败俱伤,北来的鸢群也伤痕累累地退去了。

这只老赤鸢的子孙们,如今羽翼渐丰。它们不再去啄伤别人,却终日衔来枯枝,执意要在森林里最高的树冠上,搭建一个远超实际需要的、巨大而显眼的巢穴,并向所有动物宣告,这是“鸢之荣耀”。

森林里的熊与象只是沉默地看着。它们知道,那巢穴越高,便越招风。

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岛屿上,一只年轻的梅花鹿,正努力地想磨平自己身上与森林鹿群一模一样的梅花纹路。它被几只远海飞来的候鸟蛊惑,那些候鸟许诺给它“独一无二的地位”,条件是让它切断与森林鹿群的血脉联系,甚至否认自己族群的来历。

“看,我与它们不同了!”小鹿看着水中自己变得斑驳模糊的倒影,骄傲地宣称。

岛上年长的海龟缓缓沉入水中,留下一串气泡:“忘了根的树,活不长的。”

第二章 季风来临

一年中最猛烈的季风,毫无预警地席卷而来。

赤鸢们精心搭建的巨大巢穴,在风暴中第一个被摧毁,枯枝散落一地。更糟糕的是,因为它们将全部精力用于筑巢,没有加固藏身的岩缝,在风暴中狼狈不堪。

而那只小鹿,在狂风暴雨中惊恐地发现,那些许诺它“地位”的候鸟,早已飞得无影无踪,去寻找更安全的避风港。它试图奔跑,却因为磨坏了皮毛而无法抵御严寒,孤独地蜷缩在岩石下,瑟瑟发抖。

这时,森林的方向,传来了沉稳而熟悉的鹿鸣声。一支来自森林的鹿群,顶着风浪泅水而过,它们紧紧依偎着那只迷途的小鹿,用身体的温度温暖它,为它舔舐伤口。

第三章 风过之后

风停了。

幸存的赤鸢们看着一片狼藉的家园,终于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筑一个惹眼的巢,而是拥有整个森林都愿意为你遮风挡雨的友谊。

那只小鹿依偎在族群身边,看着自己身上渐渐重新生长出来的、与同伴们别无二致的梅花纹路,终于懂得:这纹路不是束缚,是护身的裘袄;这血脉不是负累,是归家的路标。

···

阳光重新普照森林与岛屿。

老海龟在礁石上晒着太阳,对身边的小鱼们说:

“看见了吗?风不会问谁同意不同意,它只管吹。能活下来的,从来不是最强悍的,也不是最特别的,而是最知道自己是何物、该在何处扎根的。”

小鱼们似懂非懂,但海浪声,千年不变。

 

赞美神 在祂光中我们得见光 祂的慈爱比生命更好

 

满有怜悯的天父,我们赞美祢,俯伏在祢施恩座前,因祢的慈爱比生命更美。求祢垂听儿女的呼求,按着祢丰盛的荣耀成就远超过我们所求所想。

为病患中的肢体恳求:

求祢的右手医治各样正在受疾病搅扰的弟兄姊妹,使高烧消退,使疼痛止息。愿祢的平安如江河漫过病榻,让每个不眠之夜都经历祢同在的实在。求祢坚固看护者的心志,使他们的服事满有从祢而来的温柔与力量。

为婚姻家庭守望:

在夫妻关系紧张的家庭中,求祢拆毁隔断的墙,恢复起初的爱心。赐下包容的灵,止息争吵的言语;赐下倾听的耳,化解多年的积怨。愿基督十架的和好成为每家房角石,使破碎的心在祢爱中重圆。

为福音广传祈求:

兴起祢的百姓成为行走的见证,在职场、街市、邻舍间播撒救恩的种子。破除拜金主义的捆绑,击碎虚无主义的迷雾,让失丧灵魂看见生命真光。愿每个布道会都充满圣灵大能,使认罪悔改的泪水汇成恩典江河。

为圣徒生命成长祷告:

修剪我们多余的枝杈,扩张信心的境界。在试炼中锻造坚韧,在顺境中保守谦卑。赐下渴慕真理的灵,使晨更晚祷成为属灵呼吸,让每个生命都长成基督的身量。

为年长与年幼者代求:

保护长者脱离孤独的侵蚀,使他们白发成为荣耀冠冕。看顾孩童远离世俗污染,让纯真心灵扎根真理。求祢兴起代际相接的见证,使祖孙两代在祢爱中彼此建造。

为讲台信息守望:

膏抹传道人的口舌,使每篇讲章都带着圣灵的能力。平衡真理与恩典,连接永恒与现实。愿祢的话语如炼净的金子,照亮人心暗处,又如两刃的利剑,刺入剖开灵与魂。

为教会整体复兴呼求:

在分裂处建立合一,在冷淡处点燃热心。使礼拜不只是仪式,而是生命敬拜;使事工不单靠人力,乃凭圣灵引领。求祢打开天上的窗户,倾下属灵与物质的供应,使教会成为黑暗中的灯塔。

如此祷告,是奉主耶稣基督得胜的尊名,阿们!

 

在生命的旷野中渴慕神:诗篇63篇灵修默想

 

经文:大卫在犹大旷野的时候,作了这诗。

当我们打开诗篇63篇,首先映入眼帘的场景是“犹大旷野”。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幅属灵境况的图画。大卫此时正被迫逃亡,躲避儿子押沙龙的追杀(撒母耳记下15-18章)。他身处 literal(字面意义上的)旷野:一个干旱、无水、缺乏、危险的地方。然而,正是在这样外在环境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却听到了从他灵魂深处发出的、对神最炽烈、最甜美的颂歌。这提醒我们,我们的“旷野”:可能是疾病的煎熬、关系的破裂、事业的低谷、内心的孤独,这些恰恰可成为我们遇见神、经历神最深的舞台。

一、 灵魂的渴慕:在缺乏中认定唯一的满足

“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渴想你,我的身切慕你。”1节)

大卫的开篇宣告是震撼人心的。他没有先抱怨环境的艰难,而是首先确认关系:“你是我的神”。这是一个在风暴中依然坚立的宣告:不凭感觉,不看环境,他与神的关系是既定的事实。

接着,他用身体在旷野中对水的极度渴望,来比喻他灵魂对神的渴慕。“渴想”“切慕”都是极其强烈的情感词汇。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敬拜始于一种神圣的不满足感:意识到唯有神自己才能解决我们灵魂深处的干渴。正如奥古斯丁所言:“你为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若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得安宁。” 我们今天是否也感到一种莫名的“干渴”?我们试图用什么来解渴?是工作成就、娱乐消遣,还是人际关系?大卫指引我们,唯有转向神,承认“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诗篇73:25

二、 信心的瞻仰:在黑暗中看见神的荣耀

我在圣所中曾如此瞻仰你,为要见你的能力和你的荣耀。2节)

身处旷野,举目皆是荒凉。但大卫信心的眼睛却穿越了眼前的黑暗,定睛于他曾在圣所中瞻仰过的那一位。他的敬拜不是基于“此刻的感觉”,而是基于“过去的经历”“神不变的属性”。记忆成了信心的燃料。

他回想神的“能力”“荣耀”。能力,是神为他争战、拯救他的大能;荣耀,是神那令人敬畏、威严、美丽的本体显现。当我们身处困境,信心之举就是闭上眼睛,回想神过去的信实,默想祂话语中启示的属性和应许。我们不是在否认环境的真实,而是在宣告一个更伟大的真实:神的同在与属性。

三、 生命的宣告:在绝望中体验更美的爱

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我还活的时候要这样称颂你,我要奉你的名举手。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想你,我的心就像饱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3-5节)

这是整篇诗篇的核心和高峰。“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对大卫而言,拥有神的爱,比拥有生命本身更宝贵。即使生命受到威胁,只要仍有神的爱,他就拥有一切。这爱是他喜乐和满足的源头。

因此,他的敬拜不再依赖于外部环境。即使在无法入睡的漫漫长夜,他的思想聚焦于神,结果不是焦虑加重,而是灵魂的盛宴:“就像饱足了骨髓肥油”。骨髓肥油是旧约中最美味、最滋养的部分,象征极致的满足和喜乐。当我们定睛于神,祂自己就成为我们灵魂的筵席,使我们从深处涌出赞美。

四、 安稳的依附:在动荡中享受神圣的庇护

“我要奉你的名举手,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因为你曾帮助我,我就在你翅膀的荫下欢呼。我心紧紧地跟随你;你的右手扶持我。”46-8节)

在表达了深深的满足之后,大卫转向祷告和信靠的姿势:“举手”是祷告的象征。他的欢呼和安稳从何而来?来自“你翅膀的荫下”这个美丽的意象。如同小鸡在母鸡的翅膀下得享安全、温暖和遮蔽,大卫确信自己正隐藏在神大能的庇护之下。

而最动人的是“我心紧紧地跟随你;你的右手扶持我”。这描绘了一幅双方面努力的画面:我们竭力地抓住神,而神的右手也在稳稳地托住我们。我们的“紧紧跟随”是回应,而祂的“扶持”是根基。这让我们得享真正的安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抓得多紧,而是确信那扶持我们的手永不滑落。

结语:信心的循环

诗篇63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苦难中成长的属灵生命轨迹:

“渴慕”1节)开始,进入“瞻仰”2节),经历“满足”3-5节),最终得享“安稳”6-8节)。

大卫的处境没有丝毫改变,他仍在旷野,仍在逃亡。但他的内心世界已被神的同在彻底更新。他以对作恶仇敌终必失败的预言(9-11节)作为结束,因为他深信,那与他亲密同行、是他生命满足的神,必为他争战,并最终带来胜利。

亲爱的朋友,无论你身处何种“旷野”,愿你能像大卫一样,转向神,向祂呼喊:“神啊,你是我的神!” 让这份在缺乏中对祂的渴慕,成为你进入祂丰盛同在的起点。因为,祂的慈爱,确实比生命更好。

默想问题:

1. 我目前生命中的“旷野”是什么?我是在抱怨环境,还是在环境中更加渴慕神?

2. “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是否真正相信并经历过这句话?什么是我认为“比生命更好”的东西?

3. 在夜晚或安静的时刻,我的思想通常聚焦在什么地方?我如何操练自己,像大卫一样在夜间思想神?

祷告:

亲爱的主啊,感谢你,你是我的神。在我生命的干旱疲乏之地,我渴想你。求你赦免我常常用世上的水来解我灵魂的渴,最终却越发干渴。帮助我定睛于你,瞻仰你的荣美,确信你的慈爱比我所追求的一切都更好。求你在我的黑夜中,用你的同在做我灵魂的盛宴,使我能发出真心的赞美。我相信,你的右手正扶持着我,我愿紧紧地跟随你。

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旷野中的渴慕与满足

 

诗篇63大卫在犹大旷野的时候作的诗。旷野是孤独、干渴、无依的地方,却也是神常常与人相遇的地方。大卫在逃亡中,身体缺乏水与安稳,但他的心灵却转向神,表达出比水更深的渴慕。

旷野在圣经中是试炼与塑造之地:以色列人在旷野学习依靠神,主耶稣在旷野受试探而得胜。大卫的诗篇因此不仅是个人的祷告,也成为历代信徒在荒凉中寻求神的典范。


🏛 属灵进程

诗篇63的结构呈现出一条属灵的道路:

1.  渴慕神(1–2节):旷野的干渴转化为灵魂的渴望,我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渴想你

2.  满足于神(3–5节):因神的慈爱比生命更好,口唱赞美,心灵得饱足。

3.  信靠神(6–11节):夜间思想神,因祂为帮助者而喜乐,敌人必败亡。

这是信徒生命的进程:从渴望满足信靠。


🔤 灵意进深

  • 清晨寻求(שָׁחַר shachar:提醒我们属灵生命的首要次序,先求神的国。
  • 慈爱比生命更好(חֶסֶד hesed:生命若无神的爱,便失去意义。
  • 生命(חַיִּים chayyim:不仅是呼吸的存在,更是与神相交的活力。
  • 帮助(עָזַר azar:神是扶持者,使人在祂翅膀的荫下欢呼。

这些词根在圣经的首尾使用,显示出从创造与盟约的起点,到先知的警告,再到新约的应验:基督是晨光的国度、爱的极致、生命的泉源、永远的帮助者。


🌿 默想与应用

在我们的生命中,也常有旷野:孤独、缺乏、试炼。诗篇63提醒我们:

  • 旷野不是终点,而是寻求神的起点。
  • 满足不在环境,而在神的慈爱。
  • 夜间的思想,能转化为白日的欢呼。

当我们在干渴中寻求祂,祂的爱就成为比生命更好的满足;当我们在黑暗中思想祂,祂的帮助就成为翅膀的荫下。最终,这一切在基督里得以完全:祂是晨光、是爱、是生命、是帮助。


✝️ 祷告诗歌结尾

主啊,在旷野的清晨,
我心急切寻求你,
如干渴的地盼望雨露,
如孤独的魂渴望安慰。

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
你的同在使我心满足;
夜间我思想你,
白日我因你欢呼。

你是我的帮助,
你是我的泉源,
你是我的生命,
你是我的永恒之爱。

愿我的口终日赞美你,
愿我的心在你里面安息,
直到旷野化为泉源,
直到黑夜转为晨光。


 

2025-11-21

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

  

这“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八个字,初读时只觉是冷冰冰的玄理,离人间的烟火气很远。但近来在一些微末的小事上反复咀嚼,竟嚼出一点温润的意味来,仿佛一块被手心捂久了的玉,有了人的体温。

譬如说待客。我们平日里预备接待友人,总不免要有一番张罗。心里先描摹出一个“客人”的模样,他爱什么茶,喜什么话题,我们便顺着这描摹去布置;这便是“将”,是迎着去了。及至客散,又总忍不住在心里回味方才的言谈,品评得失,生出些许得意或懊恼来;这又是“迎”,是送着未走。心,便成了宾客穿梭往来的厅堂,难得有片刻的清静。

但我想起儿时外婆的家。那扇木门似乎永远是虚掩着的,你轻轻一推,“呀”的一声,便已站在了天井里。外婆若是看见你,那笑容便从满是皱纹的眼角漾开,是全然当下的欢喜,没有一丝“你可算来了”的预期,也没有“你怎才来”的埋怨。她颤巍巍地去橱柜里摸出些自己舍不得吃的糕点,塞在你手里,那动作是纯然的给予,不见半点待客的礼数。你坐在那里,听着井边的蛙鸣,看着壁虎在旧墙上爬,觉得自己不是客,而是这老屋自然生长出的一部分,来了便来了,走了便走了,风过竹林,了无痕迹。这便是“不将不迎”了罢。她的心,是一面蒙尘的古镜,你来,便照出你的影子;你走,影子便也跟着去了,镜子里从不留存什么。因这不留存,那照出的一刻,反倒格外地真切、分明。

由这待人,便想到了待己。我们看自己,何尝不常常是带着期望与追悔的?总盼着自己要成为某种样子,于是便拿这个“样子”的模子来套当下的自己,套不上,便生出焦虑与勉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将”?又或者,沉溺于过往的某个成就或伤痛,让旧日的自己如鬼魅般盘踞在今日的心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迎”?心,被这些来来去去的幻影塞得满满当当,独独没有了那个“当下”的自己的容身之处。

而“应而不藏”的“诚”,怕就是要我们卸下这些铠甲与妆容,坦然地面对此刻此身的本来面目。一个有才华的人,不必时时想着自己是个“才子”,只是顺着本心去感受、去创作,那作品才是活的。一个不完美的人,也不必费力去遮掩自己的缺陷,坦然地承认它,与它共存,那份坦然本身,便生出一种新的力量来。这便如一面明镜,美者来了,便映出美;丑者来了,便映出丑。镜子从不抗议:“为何拿丑貌来玷污我?”也从不留恋:“请多留一刻俊美的容颜。”它只是如实地反映,映过了,便空了。这份“空”,正是“不藏”的极致,也是“诚”的根基。

如此看来,“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并非教人变成无情无感、心如死灰的木石。恰恰相反,它要人将那些用于“将迎”的精神气力都收回来,完完全全地灌注于当下的真实。于是,与友人交谈,便只是交谈,心无旁骛,那言语才能碰触到心底;看花,便只是看花,不起一丝“花若常开该多好”的妄念,那颜色与形态才能毫无隔阂地映入你的生命。这份真,这份诚,不向外求,不向过去未来求,它就在你全然投入每一个稍纵即逝的当下时,悄然显现。

窗外的天色已由黄昏的紫变为沉静的蓝。我心里那点纷乱的思绪,仿佛也被这蓝洗涤了一般,沉静下来。我不再去思索那八个字的深意,只是觉着此刻的静谧,很是受用。这片刻的受用,或许便是那“不藏”之心,予我的一点真实的馈赠了。

 

君子不器 无待逍遥

 

君子不器。器者,局于一隅,拘于一用。若人之为器,则只见其所长,不见其全体。君子不当如此,须胸怀广阔,德行兼备,能应世事之变。此是入世的智慧:修身而不局限,立德而能担当。

圣人无待。无待者,不依赖外物,不系于名利,不困于世俗之网。圣人心与道合,任天地之运,随自然之化。此是出世的境界:自由而不羁,逍遥而安宁。

而我,立于今日的世界,既承载君子的责任,又渴慕圣人的自由。身份不只是齿轮,不只是工具,而是一个完整的人。肩上有担当,心中有自由。

更因信仰,我得着一种更深的喜乐与盼望。喜乐,不因环境而消散;盼望,不因成败而摇动。那是从永恒里流出的力量,使我在困境中仍能歌唱,在黑暗里仍能仰望。

我知道,我被呼召,不仅为己而活,更要传扬福音,作光作盐。责任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爱的使命;担当不再是孤单的挣扎,而是与主同行的旅程。

于是,君子不器,圣人逍遥,基督徒喜乐盼望。三者相映,成为我生命的三翼:一翼载责任,一翼载自由,一翼载永恒。三翼齐飞,我便能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得胜而有信心。

这便是我的身份:不局限,不依赖,不惧怕。
这便是我的担当:在世间作光,在人群中作盐。
这便是我的喜乐与盼望:因信而得胜,因爱而前行,赞美神的道路!

 


 

 

自在修身 逍遥于物

 

修身,是第一步。
一个人若心中满是骄矜,就像杯子里装满了水,再也容不下别的东西。老子说,要去掉骄矜,才能容纳众人。修身不是把自己雕饰得光鲜,而是让心灵变得柔和、宽广。心若清澈,就能映照天地。

破执,是第二步。
孔子说自己六十岁时,思想已经变了六十次。曾参第一次做官心里不安,第二次做官却安然自在。人心随境而变,若死死执着于某个是非、某个得失,就像紧握沙子,越握越失。破执,就是放下那份执念,让心灵像风一样自由。

齐物,是第三步。
庄子说,生与死其实没有差别,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影子和罔两的对话告诉我们,万物彼此依存,没有谁能独立存在。蝴蝶梦周,周梦蝴蝶,谁是谁并不重要。齐物,就是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不分贵贱,不分大小,不分生死。

逍遥,是最后一步。
庄子用寓言、重言、卮言来表达思想,就像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语言只是工具,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语言。逍遥,就是心灵像鲲鹏一样振翅九万里,不受功利束缚,不困于是非,不执于生死。逍遥不是逃避,而是融入天地的和谐。

修身让心灵安定,破执让心灵自由,齐物让心灵平等,逍遥让心灵无边。
这四步,像阶梯一样,带领我们走向庄子所说的自在之境。

 

 

🐢 寓言小故事:两条龟与一片湖

 

在一片湖里,住着两只龟。
 一只龟总觉得自己懂得湖水的流向,常常指责另一只龟走得慢、看得浅。它说:“我才是懂湖的人,你若不听我,必然受苦。”
 另一只龟沉默不语,只是一步一步地走。

十几年过去了,湖水依旧在流。可两只龟的壳上,都留下了彼此摩擦的痕迹。湖水看见了,叹息道:
 “你们都在湖里,湖水养你们,也磨你们。若只顾自己对,湖水便成了苦海;若能彼此相容,湖水便是安乐之乡。”

那只自以为懂湖的龟听了,忽然沉默。它低头看见自己壳上的裂痕,才明白:湖水并没有偏袒谁,伤痕是彼此留下的。

从此,两只龟不再争论谁懂湖,而是并肩而行。湖水依旧流淌,但它们的心,却比湖水更宽。

 

🖋 欲望的马戏团

 

人心多欲,犹如马戏团里的猴子,见到花生就抢,见到香蕉就跳,见到掌声就翻跟头。结果呢?花生吃多了噎住,香蕉抢多了打架,掌声散去只剩一地尘埃。

有人说:财富是幸福的钥匙。于是拼命攒钱,结果钱攒够了,身体却垮了;有人说:权力是荣耀的顶峰。于是拼命争斗,结果权力到手,朋友全跑;有人说:知识是无穷的宝藏。于是拼命钻研,结果书读完了,眼睛瞎了。

天运本来无为,春来花开,秋至叶落,四时自有其序。可人心偏要逆天而行,春天催花,秋天留叶,结果花开不香,叶落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