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时时称颂耶和华;赞美祂的话必常在我口中。”(诗篇34:1)
这不是在圣殿中吟唱的诗句,而是在敌营中装疯之后写下的见证。诗篇34,是一首从羞辱中发出的赞美诗,是一个在极度恐惧中仍然信靠神的人所留下的属灵财富。它不仅是大卫的个人祷告,更是整本圣经中关于信仰、苦难与救赎的缩影。
🌑 一、羞辱中的信仰:不是无惧,而是在惧中呼求
大卫在《撒母耳记上》21章中逃到迦特,在亚比米勒面前装疯求生。他不是在胜利中写诗,而是在被赶出去之后说:
“我曾寻求耶和华,祂就应允我,救我脱离一切的恐惧。”(诗34:4)
这不是英雄主义,而是属灵的真实。信仰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仍然呼求神。正如保罗所说:“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林后4:8)
🔥 二、敬畏与伦理:信仰不是情绪,而是生命的实践
诗篇34的中段(9–14节)转向教导:
“众子啊,你们当来听我的话;我要将敬畏耶和华的道教训你们。”(诗34:11)
敬畏神不是抽象的敬仰,而是具体的生活行动:
- 禁止舌头不出恶言(v.13)
- 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v.14)
这与《雅各书》3章关于舌头的教训、《箴言》关于言语与行为的智慧,以及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教导形成呼应。信仰不是头脑的认同,而是身体的顺服。
🍯 三、尝主恩的滋味:经验胜于理论
“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诗34:8)
这是整首诗的灵性高峰。希伯来文“尝”(טָעַם, ṭaʿam)在诗篇中仅此一次出现,强调的是亲身经历而非理性认知。这与《约翰福音》1:39中耶稣对门徒说“你们来看”形成呼应——信仰不是听说,而是进入。
✝️ 四、义人的苦难与基督的预表
“义人多有苦难,但耶和华救他脱离这一切。”(诗34:19)
“祂保全他一身的骨头,连一根也不折断。”(诗34:20)
这两节在新约中被引用,特别是约翰福音19:36,指向耶稣在十字架上骨头未折。诗篇34不仅是大卫的见证,更是基督的预表:
- 大卫被赶出去 → 耶稣被弃绝
- 大卫装疯 → 耶稣被讥笑、沉默
- 大卫称颂神 → 耶稣在十架上说“父啊,赦免他们”
这是一种“疯者的福音”——在羞辱中仍然称颂,在死亡中仍然信靠。
🌾 五、结语:这诗属于谁?
诗篇34不是写给成功者的,而是写给:
- 在精神崩溃边缘仍然呼求神的人;
- 在社会眼中“疯癫”却在灵里清醒的人;
- 在羞辱中仍然相信神美善的人。
它属于那些在夜里颤抖祷告的人,属于那些在门扇上抓痕却仍然称颂的人,属于那些在骨头未折的苦难中仍然说:“主是美善。”
愿我们在这首诗中,不只是读到大卫的故事,更能在自己的恐惧与羞辱中,尝到主恩的滋味,发现那不折的骨头、那不灭的盼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