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方浸经营个早餐铺,每天五点开门,六点前煮好第一锅粥。
他不喜欢说话,顾客也不多,都是些赶早班的工人,吃完就走。
他习惯在煮粥时听锅底的声音。不是为了控制火候,而是因为那声音像是某种低语。
不是水声,也不是米声,而是时间在翻滚。
这些天,一个常来的老人没出现。
他延长至九点半,常常是自己喝掉那碗粥。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等 — 老人从没说过要来,也从没说过不来。
他开始留意那些来吃粥的人。
有的吃得快,有的吃得慢;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望着窗外。
他忽然觉得,他们有些人是在享受,有些人纯粹是充饥。
他开始在粥里加一点姜,期待又担心,是否有或者没有反应。
有人说:“今天的粥有点不一样。”
他点头,不解释。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吃完后说:“你这粥,好像让我想起小时候。”
他没说话,心里有些温暖的感觉。
那天晚上,他在菜单上,加了一句努力思索的句子:
“粥,不只是暖胃,是有人记得你。”
有一天,老人回来了。
他说:“出了一次远门,好些天没来,就是惦记这一碗。”
施方浸貌似平静,笑着说:“粥,加了些新味道。”
心 灯
他叫林。
不是因为他像树,而是因为他安静。
他住在一座城市,城市不黑,却也不亮。
人们说:“灯够用就行,别太亮,刺眼。”
林每天走路上班,路过同一个路灯。
那灯不坏,也不亮,只是刚好。
他从不抬头看它,因为没人教他灯可以看。
有一天,灯灭了。
不是停电,而是老了。
林站在原地,忽然觉得脚下没有影子。
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每天都在光里,
只是从未想过光的存在。
他开始留意别的灯。
地铁的灯,办公室的灯,便利店的灯。
它们都在,却没人感谢它们。
它们都亮,却没人因它们改变方向。
林开始问人:“你觉得光重要吗?”
有人说:“当然,没光怎么工作?”
有人说:“重要,但别太多,太多就不自然。”
有人说:“光是工具,不是问题。”
林不再问了。
他开始在下班路上带一盏小灯,放在路灯下。
不是为了照亮,而是为了提醒。
他在旁边树了个纸板:
“光不仅仅为了你看清,更是为了你不迷路!”
有人停下看了看,笑了笑走开。
有人拍照发了朋友圈,说:“有点意思。”
有人站了一会儿,然后走了。
但有一天,一个孩子坐在灯下,问林:“你为什么放灯?”
林说:“因为我怕有一天,大家都习惯了黑,却不觉得黑。”
孩子点点头,说:“我也怕。”
那天晚上,林走回家,觉得城市还是不亮,
但他心里有一盏灯,
不是为了照别人,
而是为了不忘自己也曾在黑里走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