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聖經創世敘述的評論——引言
地球是人的王國。它是一個舞臺——人類的實際寫照,成為高貴和回應高尚的呼召都將在此展現。「天是神的座位……因為地是祂的腳凳」(太五34-35)。雖然它是個小世界我們稱它為地球,它卻見證了偉大創造者的榮耀。地球是人(地球之王)承受永恆使命成為高貴的基礎和出發點。地上的創造是通往屬天的第一步。這裡有它的榮耀和希望。
人的地上王國(earthly kingdom)如何產生的呢?這個問題跟人類之成為尊嚴高貴分不開。所以聖經在開始的創造敘述就說到天上的王命令衪地上的代表(地球之王)來管轄支配地球上的一切(創一28)。因此聖經中呼召人成為地球之王,連帶著敘述地上國度的開始。聖經中創造敘述是為著人的為王(kingship
of man)的觀點而寫的,它描述地球的形成是為著人類國度的起始。
然而,這又產生了許多的問題:在聖經與科學之間,舊的和新的之間,在多方面時常有著矛盾;同時也提供了一些答案。
在以下的各章節裡,我們試著要簡要、中肯、客觀的研討幾個主要議題。當然有一些重要的論點我們未能觸及。借著比較議題的贊同與反對兩方面的看法,讀者可以自己判斷而採取自己的立場。
第十四章 聖經創造敘述(創)的主要闡釋
一、廿四小時為一日的字義解釋。
幾乎所有的教會的教父(Church
Fathers),中世紀的學者,和較早時期更正教神學家們都認為摩西的創世記錄中所提到的天(the
days)的意思是表示字意上的廿四小時(literal days of twenty-four hours)。在英國,特別要提到的是十七世紀愛爾蘭的烏社爾主教(James
Ussher),他的舊約聖經的歷代史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在今天仍可在多數具有權威的聖經版本中找到。他同時代的劍橋大學副校長希伯來文教授萊特福特(John
Lightfoot),他相信他可以由舊約的資料準確的計算出創世的那一個星期是發生在紀元前四千零四年十月十八日到廿四日,而且他計算出亞當是在紀元前四千零四年十月廿三日星期五早晨九時被創造出來的,第四十五個子午時間(meridian
time) 38。
在十九世紀,雖然沒有像萊特福特(Lightfoot)那樣的極端——這個視每日為廿四小時的觀點被英國的解經家彭帕(G.H.Pember,曾著有地球之最早時期,Earth's
earliestages, 1876)和斯考福參考聖經(The Scofield Bible;直到今天英語系國家仍然用著這本聖經)所提倡。在德國我們的神學家如鮑姆加坦(Baumgarten)和基爾(Keil)都認為創世記的一日是廿四小時的一日,甚至最近美國的裡默(Rimmer)也抱持著相同的看法(裡默的著作Modernscience
and the Genesis Record, 1937)。
二、時期理論。
一些保守的聖經詮釋家和相信聖經權威的一些科學家提倡主張「時期理論」(Period
theory)。這個理論牽涉到創世的「六日」與地質層次(Geological
Strata)的順序被證明是相符一致。但是這個理論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時期享利博士(C.F.H.Henry)在他所著的《新教二重論》(TheProtestant
Dilemma),書中說的不錯:「有人認為創世記的年代(時期)理論(Age
Theory)是正統基要派的學者在面對著現代科學時不讓這幾章的記載難堪而設計出來的,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因為早在教會歷史中,遠在現代科學興起之前,時期理論就已很明顯的盛行著。」
自從十九世紀以來,現代地質學與古生物學新興後不久,特別是一些承認聖經權威的卓越科學家所支持,譬如法國的卡道爾(Cuvier,1769-1832),他是科學歷史中最偉大的學者之一,也是地質學與古生物學的主要推倡者之一。他很驚奇的看出地質學與創世記之間其奇妙的和諧,在現今已逐漸的清楚了。他說:「摩西所遺留給我們創世的構造記錄,其準確很奇妙地一天一天逐漸的被我們證實了。」
這種觀點為北美兩位最重要的十九世紀地質學家達納(James Dana
39)和道森(J.W.Dawson40)所支持,前者著有《地質學手冊》(Manual
of Geology)後者著有《地球的本源根據啟示和科學》(The Origin
of the World According torevelation and science,1877)。
這個時代的神學家主張這個觀點的有瑞士納沙泰爾(Neuchtel)的戈德教授(F.Godet);J.H.A.Ebrard,策克勒教授(O.Zockler);基爾院長(Dean
Keerl)。這裡只提出幾位而已。
在廿世紀這個學說也為德國的作家學者貝特斯教授(F.Bettex);霍庇教授(E.Hoppe);植物學家鄧納(E.Dennert)教授;天文學家裡蒙教授(J.Riem);古生物學家休尼教授 (Freiherr von Huene),和外科學教授舒仁度(A.R.Short)所擁護。
三、六日是啟示的曰子。
一種折衷(介於前述2.3兩點之間)的觀點在十九世紀為神學教授庫爾慈(J.H.Kurz)所提倡,在今天英國的魏士曼(P.J.Wiseman)和美國的蘭姆(B.Ramm)所鼓吹宣導。他們認為創世記的「六日」可以「廿四小時」為一日字意解釋,但是不能用在神活動創造的日子。它們被看成是「啟示的日子」(days
of revelation)——是神向人類啟示其創造的工作,這個創造需要長久的一段時間。在這廿四小時為一日的六日,神顯示給人看,衪是如何在地質時期(geological
periods)完成的。神創造就如所描述真實的次序進行,所以在衪啟示的日子其次序可以看出是按照主要創造工作的時間次序進行,當然所記載的並非所有的繁瑣細節,而是一般的概要描述。
早期的教會教父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表示了他相似但不盡相同的看法。他建議那創造的六日是六張圖畫,在這些圖畫裡,神讓天使觀看衪的創造工作。
四、「理想」闡釋。
柏林大學的神學教授斯特拉克(Hermann
Strack)和蘭格(J.P.Lange,聖經釋義的主編)曾提出一種對「六日」的「理想」闡釋。
當我們討論一切與神有關的事務時,因為神衪是不受時間的限制,如果我們人類想以自己的度量方法來衡量神衪自己的時間時,是沒有多大的意義。對神而言「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彼後三8)。因此,神創造的六天是「神的日子」(days
of God),不能與地上的日子相比較;不論是廿四小時為一日,或較長的一段時期。根據斯特拉克(Strack)教授的解釋,「在創世中有六個不同的觀點,或是說神在創造活動中六個方面(phases
or aspects)。也就是在這六個主要觀點(viewpoint)神的創造和世界構成的活動被安排出來」。
五、創造之「復原理論」
(學說)(Restitution theory)。
在早年就有人提倡過,但是特別在十九世紀開始自從地質學興起,在承認聖經權威的社會中就更普遍的被支持贊同。根據此說,撒但的墮落是發生在創世紀第一章的第一節和第二節之間。神起初所創造的世界是又華麗又完美,由於神的審判和邪惡撒但的破壞勢力使地變為「空虛混沌」(tohu-wa-bohu;
waste and void)。以後的六天工作並非是原來世界的創造,而是一種複元的工作。
這個所謂的「復原學說」不是現代思想的產物。有關這個學說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早期奥古斯丁時代(400)基督教的文學著作裡。在第七世紀時曾為英國的詩人西得曼 (Caedmon)所提倡。在西元一千年左右英國艾德迦王 (King Edgar)所接受。特別在十七世紀神秘家博默(JakobBohme)特別推崇提倡,哈恩(Michael
Hahn)也是其中的宣導者之一。
自從十九世紀以來,這個學說廣泛而普遍的發展起來。許多保守的讀經家因為熟諳地質學研究的結果,而認為聖經與科學有融和協調的可能。他們接受了地質學認為創造是須要長時期發展的說法,而將它放置於聖經創世的頭兩節經文之間。除此之外,他們大多數都認為六日的「日」是廿四小時的字意。有一些人,特別是支持這個學說的科學家也同意第二節的「空虛混沌」是撒但墜落的結果,但是他們仍持守「時期理論」認為以後六日是復原工作的日子。
我們發現1814年英國蘇格蘭學者查默(T.Chalmers)和1833年英國礦物學教授巴克蘭(W.Buckland)在其著作《自然神學有關的地質學和礦物學》(Geology
andMinerology Considered with reference to Natural Theology)也主張這個學說。
主張這個學說的學者,還有如地質學家K.V.Raumer;自然科學家舒伯特(G.H.von
Schubert ),最近1947年地質學家休尼(F.von
Huene,當今著名研究蜥蜴的學者)。哲學家有施萊格爾(F.von Sehlegel):菲希特(J.H.vonFichte,他是著名哲學家J.
G. Fichte之子;神學家有德里慈(F.
Delitzsch);鮑姆加坦(M. Baumgarten);庫爾慈(J.
H.Kurtz);亨斯登伯(E. W. Hengstenberg);埃亭爾(BishopOetinger);基爾(D.
Keerl);貝特斯(Bettex);克羅克裡(K. Kroeker);維巴恩(G.
von Viebahn.)
哈爾貝克(Haarbeck)曾說道:「最有可能的看法是;在我們尚未知道這個世界之前,在撒但未墮落之前的世界是屬於他的光明國度,但是由於他墮落的結果這個國度由他手中被挪去而神重新再創造供人居住。」著名的解經家彭帕(G.
H. Pember)和司可福參考聖經(The ScofieldReference Bible)所記載有關這方面的著述是人所共知的。最近又有裡默(H.
Rimmer)所著的《現代科學與創世記錄》(Modern
Science and the Genesis Record)對這方面的看法值得參考。
由這些承認聖經權威的解經家,他們不同的意見裡我們可以看出,在作任何結論時我們必須謹慎小心,避免過分自信和武斷。我們必須容忍並且試著去瞭解那些和我們意見相左的人。總之,他們都認為要謙遜,要意識到自己本身的不足,並且牢記那位創造主曾對衪的受造物約伯談到有關創世的問題:「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伯三十八4-7)
「隱密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申廿九29)
第十五章 創造工作的次序
一、一些基本的考慮。
(1)聖經的創造敘述以純粹的「宗教」來闡釋是否合宜?一些所謂較高層次的知識份子他們以那不具客觀的意見認為要闡釋創造敘述必須以「純粹宗教」(purely
religious)的立場來著手“他們認為屬靈的,先知的和神學方面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認為那些表面外在,歷史事蹟和文體的粉飾都可被當時代書寫的周遭情況所左右影響,而且科學的錯誤會造成與遠古肥沃新月地區(Fertile
Crescent)41的相似宇宙觀。一般都有個讓人驚奇的共識就是:在創造敘述裡所記載的並不帶有像巴比倫和埃及那些異教宇宙觀點奇異修飾色彩的神話。在創造敘述裡,神為了將衪永世,屬靈真理帶給當時仍不甚文明的人類,衪所作的屈辱降格的善意。因此,不論如何,我們不能用現代科學的正確實據來評估所有創世敘述所描述的細節。雖然如此,創世敘述仍然保留著神的啟示和其主要的信息。
但是如果認為神為了使人類易於瞭解衪而裝扮修飾,其中所含括的暫時性,或歷史事實的錯誤,將違背了神的絕對信實本性。最後的分析推論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The
end justified the means)。」也就是為了達到聖潔與完美所用的手段,其實並不符合真的聖潔和完美的本性。
誠然,聖經創世記錄主要真正的目的是完全十足屬靈的性質。當我們試圖以科學方法來瞭解創世記時,我們不可忘記這一點。這個原則也可以用在整本聖經的詮釋上。我們必須同意奥古斯丁所說的,「我們不可在讀到福音時,認為主曾說:『我要差遣聖靈去教導你們太陽和月亮如何運轉。』他們是要成為基督徒,而不是天文學家的。」雖然如此,不可否認的,聖經第一章以一種歷史敘述的方式傳授給我們屬靈的教導。毫無差錯的,神一系列的創造活動一件接一件的進行,因此證明了創造程式的逐漸進展。所以我們不但不要忽略了創世故事的屬靈內涵,同時也不可輕視有關創世歷史的實際。
「聖經不是一本科學教科書」這個事實的陳述必須不可被誤解為仿佛聖經原文難免有科學和實際的錯誤。在聖經裡,所記載神的話語和神的工作,看不出一點絲毫的不相符。既使對於創造的過程神的話說得不那麼詳盡,但是衪永遠與事實相符一致——到目前為止這顯然是個事實。
有人認為聖經告訴我們有關人類和自然的歷史是否正確,是無關緊要;這種意見是不合乎邏輯並且欠缺正當理由,重要的是神說的這個事實。因為我們生活在自然歷史當中(midst)的某個時代(除非我們自始至終的活在歷史),神怎麼對我們說話呢?這個意思是說,除了經由主要的歷史事蹟,尤其是經由有關救恩的事蹟,舊約的先知,耶穌與門徒他們的預言和教導,或經由一些歷史所發生的事蹟之外,神如何對我們說話呢?如果神只經由歷史向我們說話,因為我們人離不開歷史的;倘若這種「歷史」不是歷史,如果這些歷史的事蹟不曾發生過,倘若耶穌,先知與使徒他們的教導不曾發生過,神的話語在那裡呢?
我們承認已經過去的歷史它本身不是重點所在(除了神的救贖工作具有決定性的事蹟外),但是,神對今天的我們,每一天的聽眾,在歷史,自始至終的整個歷史,衪所說的屬靈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除非是實際發生過的事蹟,神不曾說過,如果這樣,我們的信心就沒有可依靠的根據了。
(2)對聖經自然界的寫照一般人的表達。
這個辨證不能受到下列的事實否定,這個事實就是聖經常以一般民眾通俗的表達方式來描述大自然。即使今天我們仍然如此,而且我們不再支持脫勒密的天動說 (Ptolemaic Theory,認為太陽繞著地球旋轉的舊學說);但是當我們談論太陽升起或落下時,我們說「太陽在這裡」或「月亮在那裡」。霍庇(Hoppe)教授曾質問說:「今天會有什麼人不說『太陽升起』,而偏偏要以另種一方式說地球遵照著它的軸心旋轉,而太陽的折射光照射在我所觀察的位置?」在整本聖經中我們確實發現日常所說的話都是根據事物之外表來描述的;也就是根據物件在我們感官所呈現的印象來描述。這就是我們今天根據我們所感受的印象來說,來寫,除非我們要寫一本宇宙物理學方面的教科書。
然而,很明顯的,聖經對自然或歷史所下的任何一句肯定論斷的話,沒有一句在實質上被證明是有誤的。因此,當在我們思考創世敘述時,無妨也採納由科學的論點來斟酌,這是我們的權利,事實上也是我們的義務。
(3)創造工作的次序證明創世記與地質學研究的結果基本的相符。
在此,我們面對著一個很顯著引人注意而又驚奇特殊的事實,不論人所持的態度是相信或不信,他都必須承認這個事實。
關於創造敘述的「日」(days)的解釋(無論一日為「廿四小時」或一個「時期」或以字意的解釋「啟示的日子」或「神的日子」等各種不同的解釋),和我們將創造敘述以一個整體來解釋(無論是原來創造的記載或是撒但墮落後地球的復原,不論是字意解釋的天數或時期);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在敘述創造工作的先後次序與地球的地層和化石(strata
and fossils)所含括的事件的AR序相對應而符合,這是由現代古生物學研究結果證明出來的。
這個事實是不能被任何其它的斷言主張所能動搖的,有如今天一些人認為地質學與創世記的湊合是一種多餘不必要的,尤其不少人他們那種傲慢的心態語調,認為它們是不合時代而又過時的護教形式。但是創世次序與地質發現的相符這個事實是一個簡單,不能被否定和駁倒的事實。海姆(Karl
Heim)教授曾表示:「聖經的作者所描寫的是一幅寫照其簡潔的總結,根據地質學的發現,將過去五億多年的歷史過程呈現在我們眼前。」
很明顯的,創世記錄與地質發現之間的吻合(稍後將在本章詳論),不可看得太過重視。無論如何決不可認為這是那些受靈感啟示的作者竟能有意識的寫出與現代科學證據這麼吻合的結果。我們應該將它看為一般的常規;就是不可將現代科學的發現或理論用來解讀歷代過去人的想法。聖經所啟示出的靈感其責任絕不是如此。
在另一方面,這本聖經中神的旨意有時遠超過它本身的主題,甚至超過作者本人的瞭解。在此(創造敘述),有可能也是如此。因為神衪創造了整個世界,衪也確實知道世界將來的發展過程,衪才是聖經的實際作者,而且也是創造敘述的創作者。寫聖經的人只不過是神衪靈感的工具而已。
(4)我們的起點——創世記與地質學之間比較的價值與其限制。
假使我們要認識聖經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無論如何我們切不可以科學的教導為出發點,以推演出一套註釋的指引來試圖瞭解「六日工作」的意義。聖經的信仰和經文的詮釋必須經由相反的途徑,也就是有關乎人類世界起源的教導都要由聖經開始,然後再考慮到自然,要先由神所啟示的記述的闡釋開始再到延伸其它有關的判斷意見。對經文的闡釋絕對不可依靠科學的觀點,因為在某一特定的時間科學的觀點常常是不可確定的。無論作如何的犧牲,我們絕不可有任何動機讓聖經創造的故事,去附合屈就現代人的想法。
我們不可忽視的是當我們看到早期對太陽系的研究發展,科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們沒有絕對完全一致的看法。既使上個世紀中葉德國哥丁根大學物理教授利希特伯(G.
C.Lichtenberg)針對太陽和地球的形成,他推算出有五十多個理論,並且作了諷刺的評論宣稱其中十分之九的理論源自於過去歷史人心裡的想法(心思),而非根據地球歷史的實際。相反的,幾乎有一世紀之久,康得(Kant)與拉普拉斯(Laplace)的學說曾經優勢盛行于一時達到最高峰。康得在他所著的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and Theorie desHimmels和拉普拉斯所著的Exposition
du systeme du monde中提出了他們個人的理論。
康得和拉普拉斯的理論有其主要的不同。他們的共同看法是它們都假設太陽系的起源是由一種原始氣體質團 (primitive gaseous mass)從最外圈的行星軌延道伸造成的。太陽,月球和所有的行星都從這一種共同原始氣體質團所衍化出來的。至於這些行星如何由氣體質團形成,這兩個理論就大不相同了。
康得認為在這個氣體質團內各個質點之間強有力的吸引力造成各質點在質團內相互流動;以致衝撞而逐漸凝聚形成物質後來成為星體。拉普拉斯則認為氣體質團強有力的旋轉,由於旋轉的結果,有些氣團的部份被甩出遠離本體而形成星球體。因此,這兩個學說——除了有相同假設的原始氣團外——有兩個不同世界起源的觀念。在今天許多學校的教科書常將這兩種學說合併稱為康得-拉普拉斯理論,其實這種名詞是不成立的,這種合稱是不可原諒的疏忽錯誤。常常這種合稱多半是意指拉普拉斯的理論。
在他們當時這兩種宇宙理論被公認為是第一流的科學成就。這是在十八世紀時期有關太陽系眾人的共識。但後來新的觀察又導致更進一步的知識,因而不能贊同以前的觀念,以致今天這兩個學說已經被取代了,並且在科學界其原初的創意早已被人棄絕了。「它們就像幽靈出沒於暢銷書之中。」(登納,Dennert)
即使在今天的許多不同學說理論,人的心思構想仍未脫離這種研究探討和假說。尤其是對於太陽,行星及地球的星球時期(star-age)如何形成的問題;也就是原始宇宙的星雲狀物質(nebular
matter)如何形成天體的問題。因此,既使在今天的廿世紀,對宇宙論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能為天文學家和天文物理學家所公認接受。斯馬特(W.
M.Smart)在他所著作的《地球的本源》(The Origin
of the Earth)書中對太陽系的起源列舉了十種不同的現代理論。
因此,由科學的觀點來看,在宣稱已建立了「絕對的確定」之前,我們必須要十分的謹慎。既使事實上有一個新的學說可以取代以前的理論,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沒有任何一個理論或學說是可以滿足所有科學家的要求;對於科學研究的各種發現予以公平的看待,將可以得到普遍的接納和承認。
大體上只有當我們來到地球的創造晚期時,經由化石的地層(fossiliferous
strata)的發現所顯示出的,我們所談論的知識才是可靠的;也就是創造發展的過程由地質呈現出來的跡象,我們才能準確的劃分出地層時期的時間先後次序。如果我們用創世記第一章所謂的時期理論(periodtheory)表達的方法,這就意味著我們只有對創造的第三、第五、第六日有確實可靠的知識。
同時,我們必須避免存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假使我們能將聖經與科學之間建立了一種和諧相符的關係,我們就「證明」了聖經的真理或神的啟示。
第一,就如前面所談論過的,不少的科學研究仍然在進行持續著,它們尚未提供我們任何確定的結果。第二,我們自身對聖經的闡釋在細節上絕非沒有錯誤,因此絕對不可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我們的解釋與聖經原本的意義相符。
總之,我們必須說:聖經像是獅子,獅子會護衛它自己。神的書不須要人(相信它的讀者)來保護。它的權威來自它的作者——神衪自己。對於那些真實的科學和護教辯駁先知們不需要大學教授來護衛。在神的真理見證論壇上,不需要人來鼓吹提倡。神衪自己的智慧堅實不移,不需要靠人為的科學(林前一19-31)。就如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在一六五四年當他在受洗重生的時候寫道:「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不是個哲學家而是智慧。」
即使碰到一些獨特的個案或情況,譬如聖經中的話語談到有歷史或科學的記載被指控有錯誤或與科學不符,這時我們應當思考那位教會最偉大的教父奥古斯丁,在他寫給當時另外一位博學的教父耶柔米的書信中所說的:「如果我在某些事上碰到看來似乎與真理不符的時候,我一點也不會遲疑的認為不是在描寫敘述時弄錯,不然就是譯者未能正確的傳達原來的思想意念;或者我自己沒有充分的瞭解它事實的真相。」
(5)聖經與其闡釋;科學的事實與理論。
我們已經說過,我們切不可先入為主的認為,聖經話語的原本意義會與我們對它的闡釋相同。我們所謂的聖經信仰與科學之間的衝突矛盾,實際上並非聖經與科學的確定知識有任何的衝突;而是我們在聖經與科學的詮釋解釋上有矛盾。這些衝突常常發生在通俗慣例的傳統和哲學揣測臆想之間,而這些多由道聼塗説未經證實就被人接受。
在每次解讀聖經時,我們必須清楚的是什麼是聖經所說的,什麼是聖經不曾說的,切不可隨意的接受別人承傳下來的可能有偏頗的解釋。我們的任務是毫無偏執的檢視經文上下文的內容所解讀的不可多過聖經實際所記載的。讓我們謹慎不再陷入哥白尼時期教會的錯誤。那時的基督教領袖相信他們必須堅持托勒密的學說所描述的世界天文寫照(認為太陽繞著地球旋轉),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聖經所要求的。事實上,他們是錯的。直至今天,對於地質學和古代生物學的研究結果和論證,很多人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我們很容易的以我們自己的解釋來混淆聖經的實際真理,而當我們的解釋不為他人贊同時我們就極易陷入一個極危險的想法——認為聖經被攻擊了。
未解決的難題未必會成為那些誠心追求真理他們信心的阻礙。科學思想家往深奧追尋探討時,他也知道他的知識可能有限。總之,信心是需要等候的。將來必有一天我們將會知道的(林前十三12)。
雖然如此,如果將聖經與科學之間的和諧指明,對那些持懷疑真理的追求者去除他們的一些阻礙將是有所幫助的。
在本章的後半部,我們列舉幾件創世記第一章與科學之間重要的相同點,希望讀者把握住重要的事實和知識,去尋得更深奧意念的起點。在此提供一些事實,讓讀者自己去作判斷。
二、創造工作的細節及其發生的次序。
(1)創造的事實。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西一16)。「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萬物是借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祂造的。」(約一1-3)
這個信息只提到一個單一世界的原因;由永恆神由無中生有,使聖經的啟示,尤其是聖經的創世敘述(creation-narrative)無限的高過羅馬的萬神殿(奉祭所有神明的殿)和其它異教的宇宙起源意念之上,並與其它多樣放蕩奇異怪誕的神話鋪張粉飾有別。(a)聖經的創造與巴比倫的神話。
最著名的創造神話是出自近東古巴比倫的異教世界。在巴比倫,這個上古世界文明的泉源和中心,每逢新年這個創世神話都公開鄭重的在正式的禮儀文告中被頌讀。這就是代表著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世界的起源被解釋為光明之神馬杜克(Marduk),後來成為巴比倫城之神,與黑暗之神,紊亂的統治者提阿馬(Tiamat)之間的戰爭所造成的。因此,從最起初就是開始於二元論(dualism)所促成的。最後馬杜克戰勝了提阿馬。這個惡魔被殺,其屍體被分割成數塊,世界就是如此的形成。
因此,最前進的宇宙神話的起源就是上古近東他們所認為的「創造」只不過是一種得勝的形式,而這只是由現有的既存物質「形成」(forming)的,並非創造。巴比倫人對創造的思想從來就不是一位獨特萬能的神從無中生有創造的觀念。在此,只有從神本身的啟示才能釋出真實的亮光。
「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來十一3)如果我們要承認並接受世界是有一個起首和一個創造,就必須要相信有一個有位格個人,活生生全能的神。即使現代純粹科學的研究也不能洞察瞭解這個宇宙的首先和末後的成因。但是信心(faith)卻知道如何的體認賞識自然與自然科學的徵象。雖然人類的心思意念的成就和自然的表達模式無法證明真實的神,但是他們仍然可以為神作見證。
我們看到今天的科學思想是反對無神論,非創造的唯物主義,宇宙與物質的永恆存在。在此我們提出兩點辯證。(b)原始氣體質團和宇宙的起源。
儘管各種學說對宇宙的起源在細節上各有不同,但是 所有現代的理論都承認開始時有一溫度高達數千度熾熱, 光亮的氣體質團(gaseous
mass)存在。嗣後這個氣團逐漸 的變冷,收縮,並開始旋轉,由這原來的質體因離心力和 凝聚力的結果天體就逐漸的形成。
但是這種理論在化學與物理方面造成了一些很明顯的問題。根據道爾頓定律(Daltons
law)氣體並沒有能力集結成更密緻的實體,相反的它們的質點反而會互相的排斥。它們沒有天然適度的固定體積反而會持續不斷昀膨脹以致佔據更大的空間。原來的氣體必將很均勻的分佈到整個太空。而且在高溫之下各個原素必是在分離的狀態,所以合成(Combination)的作用是不可能的。它們只能呈現原子的狀態而不能結合成分子。
而且重心引力(Law of Gravity)也不可能成為有力量的作用,因為這個氣體很均勻的分散在整個宇宙空間中。同樣的,這個原始的氣團自身也不能運動,有如從它自身 「裡面」發出來的。根據慣性定律(Law
of inertia)一個物體將永遠維持在它原來的狀態(在靜止時或在恒動時),直到有個外力的介入,它的慣性恒態才會被改變。因此,整個太空充滿了熾熱的氣團而又沒有所謂的「外界」(outside)和所謂的「裡面」(inside),如此從何處有個外力介入呢?
要改變這個慣性的恒態狀況只有由冷凍(cooling)來達成。但又似乎是不可能,因為並沒有較冷的外界(outside)
可以使氣團輻射發散它的熱量而使溫度降低以便造成氣體的冷卻收縮。因此,談論到原始氣體的質團溫度的冷卻,而對該熱度該住何處釋放無從解釋,就是回避了問題的征結所在。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除非我們承認有一個除了氣體質團本身之外另有一個更高的大能力,我們就無法瞭解宇宙的原始起源。天文學家裡蒙(Riem)曾如此說:「我們已經建立了我們的宇宙存在的唯一事實,那就是清晰明瞭的論證反對唯物主義;並且一個清晰明瞭的證明宇宙是出身於那一最高宇宙智慧的萬能者“否則我們仍舊活在舊時代的混亂混沌中。」
如果我們,就像許多人一樣,試圖去解釋星雲群的來源,從星雲群我們太陽系是由兩個較早期的恒星互相衝撞所造成的結果;這並不會更進一步增進我們的辯證。為了這個辯證我們還得去解釋那兩個較早行星的來源。整個問題又得回到原點,這樣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
只有經由相信有一種較高宇宙之創造活動能力的存在,我們才能瞭解一個有秩序的宇宙它的存在。同樣的,在這個同時,也就意味著反對物質永恆存在的觀點,而贊同宇宙的開始是經由創造來的。
因此,我們就面臨一個無可逃避的選擇。就是我們相信神是天地的創造者,或是從一開始就放棄探討,解釋和為了瞭解有關宇宙基礎一些有決定性問題的企圖。 (c)輻射能(radio-activity)的證據反駁了宇宙和物質永恆性的主張。
由輻射性物質的分解現象,現代科學提供給我們更進一步的證據,認為宇宙確實有一個開始。同時這也是我們決定用它來測度地層和地球本身年齡的方法。海姆(KarlHeim)教授寫道:「在太陽系裡面我們已經有把握的找到一個可能的方法來決定各個天體的年齡;那就是在具有輻射性物質中的鐳(radium),它的分解速度我們已經知道。曾有人將含有輻射性物質的岩石作實驗,將它分析看有多少輻射物質已經分解。從這個分析中我們可以計算出這塊岩石是在多久以前形成的。在地質地層的研究我們稱之為「岩石鐘錶」(rock-clocks);在整個數百萬年的地球歷史中,這個鐘錶隨著時間很平均的滴答著,我們這些後來在地球漫遊的人類能夠看到這個鐘錶如何的走動。從這鐘錶,由這最古老的地質地層,我們可以計算出我們的地球大約有十五億年,可能更久老;但無論如何不會超過這個數字的三倍。」
蘭姆博士(Ramm)提供了一個輻射能現象的例子來作簡單的解釋。「一種物質如果它能釋放出一些速度極快的原子質點,它就是具有輻射性。鐳和鈾(Uranium)是最普遍為人所知的輻射物質。原子彈和一些原子物理學有關的研究已經使大眾都知道輻射能的各種現象。當鈾釋放出高速度的質點時,它將蛻變分解最後成為鉛(lead)。不論在任何溫度與壓力下,這種分解的程式速率是可預知的而且是相同的。在實驗室裡以極高的溫度與壓力(甚至超過我們地殼)加在這些物質上,其分解蛻變的程式並不加快也不變慢」。所以物理學家,利用這個鉛化法(lead-method)能夠預知分解蛻變的程式;也就是在鈾礦中鈾與鉛的比例成分而看出這個鈾礦到底有多久42。
為了使一些不知如何由輻射能測量方法來推理瞭解事實真相的人,藍姆(Ramm)用下列的比較方法的例子作說明。
他以一個鐘擺為例。重鉈墜落了多少吋,鐘擺就走了多久。由汽油的存量多少與汽車開始時汽油滿缸時的貯量,我們就能計算出汽車走了多少路程。重鉈所落的高度與汽油的存餘量,提供我們一些資料來推想時間過了多久,車子走了多遠。
同樣的道理,由原子重量和蛻變分解後剩餘的鈾與鉛的比例含量,我們能計算出一塊鈾的樣本它分解蛻變的程式所需的時間,並且它從何時開始的。同時我們也可以估計出那含有鈾的地質層大約的年代。由更進一步的測量和計算,不只是地球的開始日期就是宇宙的起源日期也可以估計出來。到底就如許多科學家所認為的二十億或三十億年,或更多或更少,這不是我們討論的主要目的。重要的事實是:現代的研究所要求的是一種宇宙起始的觀念。這意味著大自然不是永恆的,它的時間可以測量的,並且它必定是在過去的某一特定的時刻開始的。
有一些天文學發現的事實也必須附加在這些物理學方面一起探討。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觀念就是宇宙所含括的旋轉的星雲(spiral
nebulae)以極快的速度(如光速每秒鐘行十八萬六千哩的速度)正在退卻縮小,以至宇宙的範圍正逐漸擴張。這些事實可以由英國的天文學家金斯(SirJames
Jeans)的研究成果——膨脹的宇宙(The ExpandingUniverse)裡看到。海姆(Karl
Heim)教授,數學家,科學家又是神學家,他命定了一個名詞——「宇宙炸彈」 (Universe-bomb)來概括這些驚人的事實。從這些天文學觀察到的結果,可以說明一個事實,就是從最嚴謹的觀察證明出恒星(fixed
stars)是逐漸的遠離我們,到達最遙遠的距離。這種恒星的移動必定在過去的某一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可能在三十億或四十億年前。因此,這兩種科學,物理學和天文學都各自獨立的見證了這個事實——就是宇宙是有一段歷史的,而且由最近的研究看來,我們不能再說宇宙與物質是永恆存在的。
「哲學家他們大膽的夢想認為宇宙是永恆的,在今天看來——甚至純粹由科學的立場來看——末必是如此。」(海姆,Karl
Heim)同時,這也意味著期待著宇宙終將有個結局。就如一個鐘,一旦上好了發條讓它繼續走,聽其自然,必有一天它會停擺的。
我們再重複的說,我們決不想用科學的辯證來證明聖經的話語。我們在上述所討論的,可能是值得的;也就是沒有忽略了現代物理學,地質學和聖經基本話語有關於宇宙的開始和創世記它們之間的基本和諧相符。在科學的資料資料可能需要更多的證實或相當的修正,但是在這兩方面——聖經與科學——在見證宇宙開始的事實上充分的顯示出它們之間的相符和諧。
關於世界的起源,在聖經與科學教導上它們之間的相符和諧,我們舉出下列的例子,但這些只能應用在創造敘述的「時期理論」(period
theory)的闡釋上。
(2)物質的原始不成形的狀態。
聖經記錄告訴我們,地是空虛混沌(希伯來文tohu-wa-bohu),就是不成形也是沒有內容。科學的觀點與這個形容很相稱。雖然在細節上有很多的不同,但是承認有一種不成形的氣體質團是所有現代宇宙論的共識。(3)在第「四日」的工作之前,世界的,光的和植物的創造。
這種創造的次序常常成為許多人的笑柄,但是他們的嘲弄是沒有根據的“對於那些根據時期理論闡釋(periodinteretation)的人,一個決定性的問題是:第四日的工作是如何被人所瞭解的。我們是否認為星辰光體實際的被創造而成為太空中的天體呢?還是我們認為它們只是有光照而在地球上能夠被看見?是否創世記的記錄它提供了我們所有整個宇宙的起源歷史的概略大綱呢?還是它所記述的只限於——除了第一章第一節例外——這個世界歷史?它到底是宇宙論還是地球論?
這兩種闡釋各有重要的聖經解經家提倡。但不論那種闡釋,聖經與自然科學之間必定不會有矛盾的。那些嘲弄聖經創造次序的人根本就沒有對這些問題作過認真深確的思考。
當然以上這些問題是合理的。根據聖經的記載,星體實際不就是在第四日前創造的嗎?聖經的作者在開始不是說對了嗎——在第一日有光被創造之前——「起初神創造天地?」在約伯記上不是告訴我們晨星和天使在創造地球之前就已經有了?最後他們歡喜的看見所造成的:「地的根基安置在何處?地的角石是誰安放的?那時晨星一同歡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伯卅八6-7)。此外,創世記第一章16節:「神造了兩個大光。」這裡的「造」希伯來文不用「bara」(表示無中生有)而用「asah」表示由現存的物質將之形成的意思(例如造船,創八6;修殿,王下十二12;製作衣服,創三21;修造果木園,摩九14)。當然它僅僅提到第四日起在地球所看到的星辰該是如何,也就是「光」支配管理著晝與夜?
地球外殼一旦變成固體,就是地球星年(star-age)的完成,地球起初的地質時期為一層稠密的水氣層所包圍著。熱量持續的由地球內部往外發散而造成地面極高的溫度,進而使地面的水蒸發,就如「我們走進了洗衣房被一層濃厚的霧氣所包圍」羅爾巴克(Rohrbach)。星辰已經存在只是由地面看不太清楚。後來在第四個創造日由蒼天中的一絲亮光看出星辰來,因為地球四圍的大氣層漸漸的稀薄。
如果是如此,地球的創造先於太陽就不是問題了。第一日的光是太陽的光,只是被厚的水氣雲霧所遮掩著。同時植物生命的來源在第三日才提到,這也不難理解;就是在第四日工作之前。因為植物需要光線才能生長,但因為有雲霧和水氣層,光線就大為減少,有如今日多雲的氣候。
這就是德國司徒加(Stuttgert西德西南部的城市)出版的周年版(Jubilee)聖經裡面批註提到的看法:「如果有人告訴我們說第四日造出了眾星,這裡並非在述說宇宙創造的時間次序;而是說星辰在第四日由於它發光普照在地球上而被初次的注意到,尤其星辰的意義和在宇宙中的地位一點都不曾被提到。」
然而其它一些著名的解經家認為這個第四日創造的敘述經文確實是在描述神的活動,敘述神如何創造天上的天體,雖然它的敘述也關注到太陽,月亮,星辰和地球的關係。神在穹蒼造了光是為著「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管理晝夜」,「供應亮光給地球」。但是有關地球的大氣環境(atmosphere)這節經文並沒有說到神的活動如何運作,而僅僅說:「於是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太陽)管晝,小的(月亮)管夜;又造眾星。」(創一16)所以第四日的創造工作不是與地球的大氣環境有關,而是天文宇宙有關的。
依照這個觀點,創世記的第一節記載的「起初神創造天地」我們可以認為是整個創造敘述的標題(heading),不然就是述說創造的基本材料,無形的物質,或者以物質來形容就是力場(field
of forces);經由以上這些神在隨後的創造故事中將太陽,月亮,星辰與地球創造出來。無論如何,第一節經文不是講天體的創造是在地球之先,因為它同時提到天與地,「起初神創造天地。」
論到約伯記第卅八章4-7節時,這段經文理應受到重視;它所描述的影響甚為深遠,其對宇宙的結論不能由詩歌的文詞中作推演論斷。無論如何,它是在讚美和敬拜創造者,當然意指那些活生生有意識的屬靈者。因此,「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表示在天使的世界地的根基讚美著創造主。但是在物質世界出現之前天使的世界已經被創造出來了。
以賽亞書第十四章12節中「明亮之星」(day
star)是極富有詩意的,它沒有天文的意味而是隱喻的表示一個屬靈個體——在此處經文的上下看出是指巴比倫王。「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巴比倫」(賽十三1、十四4)。在啟示錄的末尾,主稱衪自己為「明亮的晨星」。在約伯記一章6節和二章1節,天使被稱為「神的眾子」(sons
of God)。因此,約伯記卅八章4-7節不能被用來引證為天體的創造在地球之先的證據。
雖然第四天的創造日子被解釋為是太空星體的創造日子,在前面的創造工作進行的順序中,在瞭解上並不會有什麼困難。
(a)太陽形成之前就有了光。
依據科學的宇宙理論,這個氣體質團(gaseous
mass)——恒星與其它星辰由此演化出來的——它的熱度高達攝氏數千度。所以在最早期宇宙整個的物質必定是一個熾熱如火的光體。所以,依照現代天文物理學的教導,在日,月,星辰出現之前,先有了光;這個光先前存在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有一位當代的物理學家曾如此記述:「思想簡單的人,只看見太陽是光的來源,因為太陽光普照著大地。憑著他自己的想像,他不可能想到自然的光並不一定全是由太陽而來。此外,有一個事實就是在東方的世界實際上沒有所謂的曙光(twilight)。只要太陽一出來,天就亮;太陽一落下就是日落天黑。所以在這些地方的人很難想像除了太陽的直接陽光之外,還有其它光的來源。然而在創世記的記載中卻認為光與太陽是各自獨立的議題」。
博多曼(Boarfman)博士在他所著的書《創造的一周》(Creative
Week)中提出質問,他問得沒錯:「為何學院派哲學(Academy;柏拉圖派哲學)譴責摩西是錯誤,因為他說未見太陽之前就先有了光,而竟贊同拉普拉斯 (Laplace)所說的是合乎科學,因為他確實證實光與太陽就是同樣的東西嗎?」
法國物理學家畢奧(Jean Baptiste Biot43)感受到這種聖經與科學令人驚異的吻合,說道:「不是摩西像我們今天一樣受了科學的薰陶,不然就是他受了神的啟示。」。
(b)地球的創造形成先於太陽。
如果我們接受天文學的解釋:太陽系的形成是由一個旋轉的星雲(spiral
nabula)分散所形成的,則我們就可以得知各種事蹟形成的次序。因為如果行星是由一團熾熱的原始氣體質團在旋轉時所甩出來形成的,由於它們體積較小必然會在冷凍的太空中冷縮(在實際的攝氏絕對零下二百七十三度),而且比它原始的氣團小它就更易形成太空的星體。原始氣體質團則必定以橢圓形的星雲存在一段很長的時期,直到後來成為所謂的天體(heavenly
body)或太陽。而且,無論如何這一團星雲必需拋甩出所有的行星體後,它所剩餘的才稱為「太陽」(參考裡蒙Riem、盧恩哈特Luthhardt、哈佛的佩恩·加波施金C.
Payne-Gaposchkin所著的《星球的產生》一書中認為太陽可能實比地球年青,而非更老)。
因此,上世紀的地質學家,德國蒂賓根(Tubingen)大學昆施泰特(F.
A. Quenstedt)教授曾說:「摩西真的是說對了,小小的地球早就在那巨大的太陽之前就形成了。」
(c)植物的創造先于太陽的形成。
這個陳述意味著植物的生命不必依賴著陽光。這種說法常被那些懷疑者作為蔑視嘲弄的話題,但是主張時期理論(period
theory)的解經家有應對的答案。植物的生存所須的滋養物質包含綠葉素(chlorophlyll),除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和土壤中的體外,仍需要某種光線的作用。但是認為植物必需要有太陽光(sun-rays)這是錯誤的想法。實驗證明出太陽光的光譜(spectrum)大部份在植物的同化吸收光合作用(assimilation)是沒有效的。它實際上只需要紅,橙和黃色光譜。
所以植物學教授登納(Dennert)宣稱:「植物的吸收光合作用只要有這三種光就夠了。只認定太陽光是植物所不可或缺的想法是愚蠢而短視的。在最早時太空就有一團熾熱發光的質體履行了今天太陽對植物生存的義務。」他又說:「無論如何,在此很明顯的看出,創世記的敘述者——因為他比我們這些讀者更清楚的領悟到——他並沒有明顯的給我們看到先有太陽再有植物,反而他認為這個次序應該相反(即先有植物才有太陽);這種植物創造先於太陽的 可能性直到上個世紀才被我們的科學所察覺到。」
(4)植物的創造先於動物的出現。
對於這個主題,時期理論的解釋在此獲得了地質學完 全的證實。事實上在最低層的岩石地層標本沒有找到植物 的化石。當有植物的化石出土時,它們是與動物的化石混 合出現的。當第一次看到這種情形時,我們可能認為動物 與植物是同時被創造出現的。但是單純的考慮就知道這不 可能的。在此有兩個理由:
第一,動物的呼吸需要氧氣,同時呼出二氧化碳。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過多動物就不能生存。地質學的研究發現起初地球的大氣層必定有很高量的二氣化碳,因此不適於動物的生存。相反的,植物吸取二氣化碳而呼出氧,所以植物在大氣環境失去大量的二氣化碳之前已經存在的。所以舒仁度(Rendle
short)教授寫道:「在空氣中或溶于水中的氧是動物生命所必需的,氧是在正常情況下由植物葉綠素的作用所產生的。」所以「有理由相信動物不能生存,除非先有植物的生長以提供大氣的氧氣」(舒仁度,Short)。
第二,植物能由吸收同化作用將無機物(minerals)變成有機物,即變成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如糖類與澱粉等。相反的,動物的生存則需要有機食物,如活著的或曾活過的生命物質。所以地球上有動物的存在其先決條件必須先有植物的存在。動物不可能出現存在除非先有了植物的存在。所以上古的勞倫先地層(Laurentian
Strata),就是在今天所看不到的化石,必定是當時是純粹的植物世界,其蹤影痕跡已經消失不見了;它們不能成為化石(fossilized)是因為個別的植物太細小而且組織太柔弱(soft)。在這個植物世界之後的前寒武紀地質時期(Pre-cambrian),其後的寒武紀時期(Cambrian
period)才有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出現(休尼Huene;海姆Heim)。
聖經創世記所記載第三日的描述不只說到先有小的植物生命的開始,也提到結果子的樹(創一12)。
同樣的,創造的第五日,第六日所描述的是水中的動物(21節的大魚),飛鳥和陸地上的走獸。在此兩日也詳細列舉了創造的工作,此時動物世界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可以認出形狀,動物呈現出完全發育的程度如有脊骨的魚,爬蟲類,飛鳥和第六日的哺乳動物。這種為時期理論所主張的創造次序,已經被古代生物學所充份的證實了。
植物世界的創造在動物世界之先。當我們考慮到它們的開始到它們達到最完全的發展境界時,植物世界的出現確實是先於動物世界。植物世界的存在先於動物世界(在前寒武紀和寒武時期)已由動植物的營養需求的程式證明了。而且只要有關起初較高等形體的形成,也是這樣的創造次序。(有關地質地層可參本書附錄地質學一覽表)。聖經並不是完全的描述各個細節,而是根據各個事物的本性,它只注重歷史過程的最顯著的,最重要的階段和特有的生命形式。聖經不是一本地質學或古代生物學的教科書,其實際的目的和宗旨,是一部屬靈啟示的文件。它所談論的僅局限在最基本,最有必要和最具有意義的本質上。所以面對著一個大而易見的範疇時,創世的敘述只針對著創造的各個階段。其餘的只是有關介紹和預備,因而不是聖經教導的主要詳細主題。這些都是科學界的領域和任務。事實上,無論在何處一旦有生命的發展,我們都可以應用這個原則;就是當生命發展到某一階段時,神永遠是最先顯現出衪的有機序的創造能力。
(5)水族動物的創造先於陸地的動物。
對時期理論而言,這也可以由古代生物學證實。在最古生代地層,即寒武紀(Cambrian),奧陶紀(Ordovician),志留利亞紀(Silurian)和泥盆紀(Devonian)的地層幾乎可見到是水族動物。志留利亞紀層毫無陸地動物的跡象,而泥盆紀層有極少的陸地動物。
不在中生代地層(Mesozoic)之前,但在中生代的三迭系(Triassic)成形的最上層地質我們找到許多陸地動物的跡象。這種動物較大分類的發展,尤其是哺乳類要等到第三紀層(Tertiary)
;後期才看得到。但因為創造敘述並沒有提到創造的個別階段一直要等到較大而較易辨認的形體出現,所以陸地走獸的創造必定是在魚與飛鳥的創造之後發生的。事實上,這就是我們在第六日(最後的創造日)前半部看到的描述。
(6)飛鳥的創造先於陸地的走獸。
事實上,「鳥」出現於地層較晚的時期,甚至於在初期的哺乳類之後,也就是在白堊紀層(cretaceous)和第三紀層(Tertiary)時期。(見附錄地質學一覽表)。但是第一個飛鳥(帶翅膀的動物first
winged animal)在比這更早時就出現,早在志留利亞紀層(Silurian),其形狀好像個大飛蟲(
flying insect)(霍庇,Hoppe)希伯來文在此處用了「oph」,它的字意的範圍超過了狹意「鳥」的意思。在利未記十一章20-23節和申命記十四章19節所用的這個字「oph」。Brown,
Driver與Briggs所著的《希伯來——英文字典》中將飛的生物(flying
creatures)解釋為「oph 」。蘭格(Lange)教授在他的聖經註釋中解釋:「我們認為『oph』的意義就是包含一般的帶有翅膀的生物(winged
creature),它也包含飛蟲(insects)的意思。」
事實上,早在石碳紀系的地質時期(Carboniferous)就有帶翅膀的動物存在。它們有些體積大的驚人。例如flyingTitanophasma
Fayoli可大到廿吋長。事實上,在石碳紀系的時期的森林裡,有整個地球歷史中最大的飛蟲,其翼幅可長達廿八吋。因此,根據創世記和地質學的共同見證,帶翅膀動物的創造,事實上早在陸地動物和哺乳動物出現之前。
(7)整個創造程式的終局——人的創造。
地質學承認人是在創造過程中最後才出現的。自從人的出現之後,許多其它絕種的動物的遺骨與人類的遺骸同時被發現,但是自從人類開始發展之後,再也沒有其它被創造的物種曾被發現過。
因此,人類的創造是神基於衪最寬廣基礎所作出的創造行動。整個地球的創造「表現出猶如一楝建築物逐漸往上升高。先有植物,其次有水族動物和帶翅膀的生物,以後有陸地的動物,最後到最高層那位站立的人」。人是整個創造的最後,最高程度的份子;就是整個地球創造的目的。
如此,一般普通的,物質,植物,動物的創造由開始一直延伸到亞當。由亞當開始了心與靈性的建設,同時也意表將來的預兆,而直達到基督,最後的亞當(林前十五45-50)。我們默認這一切發展的基礎都因著罪而有所動搖。但是在基督裡,就是末後的亞當,將可贏得永恆的勝利。
所以地上的創造是為著屬靈的預備,屬靈的創造是為著屬地的目標和完成。一直到今天,教會的屬靈建造及新天新地的創造將無限量的超過了所有物質界的創造。
總結
倘若總結以上所討論的——這不過是蒼海一粟的一小部份供我們支配使用——以最近廿世紀的研究並參照時期理論的闡釋,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電學家安培(Ampere)曾說:「有機序化的生物形成次序恰如創造六日的順序,就如聖經創世記描繪顯示給我們看的一樣」。他所說的,對今天的我們仍是滿有道理的。
對信心而言,這是見證了神的啟示。由這些看出整個聖經創造的故事是神賜給人有關萬物起源的記錄,而且只能經由啟示,人才能瞭解的。
同樣的,舒仁度(Rendle Short)教授宣稱:「對這些問題的考慮慎思,使我們發現創造敘述的事實與現代科學的發現之間,有極驚奇的吻合相符。我們想起古人對地球的起源和終極本質作胡亂的猜想時,聖經創世記所描述的準確事實更突顯它獨特的莊嚴宏偉。地質學仍是一門年青的科學;地層分類的研究仍不到一百年;我們可以確知創世記的作者所獲得的知識不是得自於化石。他並不用猜想或直覺使他能把創世的次序安排的如此正確,這個敘述是神啟示所顯示的標記。」
同時,創造敘述是客觀而且簡潔的。雖然它的描述是概略摘要性的(summarized),但我們是看到它的精體本質(essentials)。它並沒有在強調科學的完美價值。同樣的,它並未提到神創造活動的實際情形與方式。所以大體上,創世記與地質學告訴了我們同一個故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極其普遍概括的。
還有在時間表上,聖經與地質的史實並非完全絕對吻合。地質學的記錄不如聖經的廣泛。有關生命的問題,地質學的地層記錄只能探索到前寒武紀時期 (Pre-cambrian)。根據時期理論(Period
theory),從聖經的立場來看,地質學的研究無法將我們帶回第三日「以前」的創造。只有在這一個時間的點上(第三日)地質學可以探討與聖經敘述相同或有關的主題。而且有關這第三日以前的創造或更早的記載,譬如恒星世界和太陽系的形成與地球的星年(star-age),只有經由物理和天文的觀察才能推演出一些結論。
此外,聖經的創造敘述只用簡易的,容易被人理解的日常語言來表達,我們稱它為科學前期的表達措辭 (prescientific form of expression。)現代科學的分類法和其專有名詞——因為研究持續進行因而常會有改變——被先入為主的排除不採用。在過去三千多年來這種專有名詞必定會讓一般普通的人難以瞭解;這同時也是缺乏智慧教誨的徵候。但是神是全智的(all-wise),在衪所用的方法和作為必定是完美的。
因此,整部創造敘述是神的智慧,宏偉而簡潔;它是神賜給我們有關創世程式的概略摘要(summary),在它偉大而扼要的特徵上讓我們看到衪萬能的工廠(workshop)。這個敘述是如此的「言簡意賅」就如在戰爭時期傳達的信息,人人都知道在那精簡寥寥數語間,蘊含了多少的事蹟。
天主教的學者齊尼蒂博士(Ludwig
Zenitti)在1946年曾說:「摩西的創世記錄不是重新創造地球發展的整個歷史,它的許多細節現在都很清楚了。而是它提到的創造次序如此的合乎科學的正確性,而最讓人驚異的是對一般的凡夫俗子或有深邃思想的人都一樣的感受到它的本質永遠是如此。」
或者就如海姆(Karl Heim)教授所表示的:「對那些聖經的讀者而言,一個驚人的事實就是創造的計畫就如古代生物學研究的結果所揭示給我看到的正與創世記第三日,第五日,第六日主要的特徵完全相符。」
從護教的立場來看,天文學家裡蒙教授(J. Riem)提供了下列的結論:「由摩西創世敘述所設定的宇宙秩序之觀點能夠經得起最嚴厲的批評了。」
賴利博士(A. R. Riley)很誇勝的宣稱:「創世記第一章已經經歷了狂風暴雨,它由矛盾衝突中揚旗得勝脫穎而出。它的每一個議題都被當今廿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所證實。」38可參考蘭姆(Bernard
Ramm)所著的《科學與聖經的基督教觀點》(The Christian View of Science and Scripture, pp.
121-122);信徒對於歷史和地質時代所持錯誤的看法,就如一些著名的不信者所提出的錯誤的議題一樣。譬如法國的伏爾泰(Voltaire)曾認為在山上所發現魚的化石是十字軍在前往巴勒斯坦的路途中所丟棄的魚骨頭。39編按:達納(1813-1895),最早指出活動坳陷的地質學家之一,1837年提出礦物的化學分類。40編按:道森(1820-1899),加拿大地質學家、教育、研究古植物,1859發現當時所知最早的陸地植物蕨化石,反對達爾文對生命起源的解釋,曾任麥吉爾大學校長。41肥沃的新月區(Fertile
Crescent)是遠古時代位於伊拉克以南,介於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匯流處,當時為一沼澤地,現今大部份都已經成為乾燥的沙漠。42紐伯格(A.
Neuberg)曾寫道:「一克的鈾在八千萬年內可完全分解蛻變。所以當一百克的鈾礦記憶體有一克的鈾一鉛時,這塊鈾礦大約有八千萬年之久老。」經由謹慎嚴格的實驗過程,這個資料尚不能是最正確的。因此,對這種陳述仍然要有所保留。43編按:1774-1862與F.
Savart共同發現關於磁場的畢奧一薩伐爾定律,並提出用偏振光測定糖濃度的方法
附錄
第二創造敘述(創二4-7)
我們所提出的創世記與地質學有關創造次序的議題,不能因為第二創造敘述(二4-7)所記載的次序不同于第一章,而破壞了它們之間的相符。第二創造敘述畢竟不是主一要的創世敘述,而且它本身也從不曾被稱為是創造敘述。這可以由一個事實證明,就是作者在第二章4-7節從來沒有用過一個有關水、空氣、太陽、月亮、晨辰、動物世界創造「來源」的字。除了人以外,他只提到植物、菜蔬、霧氣和雨水。這幾句經文的目的是在將創造敘述過渡到人的故事上。作者要帶領我們進入樂園的故事,他要告訴我們神如何建立一個樂園提供一切人所需要的,如此人才開始他所應作的。作者目的不是在重述創造的進展,而是描述人的閞端。因為人要開始他自己的歷史,不像在第一章他是目的。在此章他是另一個敘述的開始。因此在第一章所提及的創造實際的故事,在以後的樂園與墮落的記載也必須多多少少會提到的。在這章不是要重新厘清神創造的次序,而是提到一切的事物俱備著為的是人未來所需的。就如瑞士的神學教授戈德(Godet)表示說:「創世記第一章描寫自然生命發展的目標為的是人;第二章則是描寫歷史發展的原則。由自然提升到人;再由人來開始這個歷史。」
第十六章 一日是廿四小時或是時期(periods)?
創世記第一章所提到的「日子」是字意上(literal)的廿四小時為一日的意義,或是代表一段時期(period)的意思,在此要分兩方面來討論。
首先我們要討論字義上(literal)的解釋,而且當我們列舉主要論證時,我們也要舉出幾個以時期理論(Periodtheory)作解釋的答辯。然後我們再舉出時期理論的觀點,尤其是那些理論的宣導者所持的主要辯證。
在此,我們要以中立的態度來討論這些主題。當在比較兩方面的辯證時——每一位讀者所判斷的重點將會有所不同——請讀者深思並能有自己的意見。
一、以廿四小時為一日的「六日」。
主張以字義(literal)解釋的人認為:
(1)希伯來字「日」Yom一字;事實上有時候是表示一段較長的時間(例如賽六十一2,我們神報仇的日子。珥三18,到那日大山要滴甜酒。林後六2,在拯救的日子);但是當用在數字計算的天數,在舊約中則常是表示廿四小時為一日(例如創七17,24),在此創世敘述從頭到尾都用數字(例如第一日,第二日……)。主張時期理論的人認為這種辯證不是很恰當;為何不說是第一期,第二期……。
(2)創世記的記載把日子分為「有早晨」「有晚上」,足以證明一日是廿四小時(例如但八14)。
主張時期理論的人回應說,因為「日」這個字在舊約中常常被用作時期解釋,所以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沒有正當的理由來反對使用「晚上」和「早晨」。
(3)如果一「日」是以一個「時期」來闡釋,就讓我們很難來解釋「晚上」的時期(evening
period)到底是何意。
德里慈(Delitzsch教授回應說,對於時期理論而言,晚上(evening)與早晨(morning)的字義是很清楚的。「每一次神創造活動的開始就是早晨,而每逢神創造的終止就是晚上。」
蘭格(Lange)教授在他的書中註釋也同樣說道:「根據由第一日類似的比對,晚上是特別混亂騷動的時期,而早晨是更新美好歡樂世界形成的時刻。」舒仁度(RendleShort)教授也對「早晨」與「晚上」作了評論:「它似乎可能是以一種象徵的表達方法告訴我們造物主衪創造活動和靜止安息交替的時期。」
復原學說(Restitution theory)反對這種解釋認為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創造敘述裡晚上是在早晨之前。答案其實就是創世記第一章記載的日子是由早晨開始的。不然的話它為何不說,「到了晚上,到了早晨」。在此,「晚上」與「早晨」的意義不是一天兩個半日的開始而是它(一天)的完結。我們必須瞭解的是第一日的創造就是這樣:有了光的創造第一個早晨就開始;然後就成了晚上,最後又變成早晨,一日就這樣的終結。換言之,在此我們並不認同律法和祭司所認為的一日的開始在日落(詩五十五17;尼十三19;利廿三32;但八14),而是更早,早於律法之前的;所謂的由早晨到早晨。就如創世第一日,從早晨開始,經由神的命令「要有光」,以後的每一日皆由早晨開始延續到次日的早晨,也就是直到創造的下一個新時期開始。「日子從早晨開始,然後到了晚上,而後隨著晚上之後又到了早晨,就是第二日的開始,第一日的結束。」(參考凱萬,E.F.
Kevan,《新聖經文註釋》創世記第77頁;The New BibleCommentary;在此記載一些第一流的解經家,包括奥古斯丁在內,都贊同這個看法。)
(4)除非我們以字義來解釋日子,不然認定第七日為聖日(安息日)就沒有意義。
也正是在這個議題,時期理論的主張者強調第七日就是在六日工作完畢神衪的安息日(day
of rest),他們認為必須無可置疑的不可認為這個第七日是廿四小時,而是神的一日(as
a day in Gods sense)。尤其是當神完成衪的創造之後的安息(resting)其實是一直持續到現在。自從創造了人之後,再也沒有其它新的生物族類出現過。
第七日的意義是「安息的日子」,「確是如此,人是神衪最後也是最偉大的創造,而且再也沒有其它完全新而又不同的物種在地球出現」舒仁度(Short)。另外就是在希伯來書裡有關於神的安息與神子民的安息(Sabbath
rest)證明安息不能單單意指廿四小時的一日(來四9-10)。
(5)在西乃山神頒賜的律法有關以色列人的一周是參考創世記的一周。「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第七日便安息。」(出二十9-11)在此,從這類似的情況看出來,就如以色列人的一周一樣,至少摩西和那些舊約的讀者能將創世的一周的每日看成廿四小時。
主張時期理論的人卻認為他們自己以時期對「日」的解釋是完全合宜的;就是人類的七天為一周是起源于神衪創造的七個時期。
(6)聖經的作者看出神因為每次以廿四小時為一日的時間完成如此龐大宏偉的工作是何等榮耀的事實。這些全能者的創造對衪而言是何其的容易。
對於這個議題的回應,主張時期理論的人認為這種結論,常常出自于常人一般通俗的想法,在聖經裡並未特別的提到神因為衪創造活動的快速完成而特別受到讚美榮耀。詩篇卅三章第9節:「因為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只是見證了神的主權和衪的全能,經由衪的話語世界就被創造而存在。這段經文並沒有提到神花了多少時間。此外,應該注意到的一個事實就是對創世的事蹟,聖經從來不曾記載日期的。
無論如何,如果認為以時期理論來闡釋神六日的工作與個人神的意念和神的尊嚴是相衝突矛盾,這種想法是不智而且愚蠢的。因為神可能在片刻瞬間創造出一個完美的世界,雖然衪可能刻意不這樣做,對衪而言衪的權能和智慧一點也不減少。相反的,一種逐次漸進往上的創造過程與全能創造主在片刻瞬間一舉完成的創造同樣是有價值的。
雖然宇宙六日的創造可能不是神的一個舉動就完成的,這個創造的完成沒有牽涉太多時間,然而與時期理論所假設的時間相比擬卻是無比的短促。所以事實上聖經所說的六日工作,本身就足以證明神的確在「逐漸」的創造這個世界。就是因為這個事實,賴恩基(J.
Reinke)教授(kiel大學的植物學教授)說聖經的創世教義「是人類知識最重要的進展,而無神論則是倒退回歸到摩西前的未開化」。
無論如何,神已經將發展的原則啟示在創造中。否則我們就要否認小雞是從蛋孵出來的。所有個別的生命體都是逐漸的由低級向高層發展,最後達到一個定型的最高層次。同樣的,整個世界不同型態的生命,在神的轄治下,經由一系列的進展,神創造的活動使每個低層的成為新的起始開頭,有組織有目的往高層發展,如此的符合了一般的自然法則。
(7)主張「時期理論」的人認為將創造工作分成六日,在闡釋上很困難。
對於他們這個反對意見,我們不能置之不理。霍庇(E.Hoppe)教授認為我們應該嘗試著來回應這個問題,即使時期理論的擁護者不會完全同意所有辯證的細節。雖然有很多問題仍未能解決,但仍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對於摩西創世敘述可由兩方面來詮釋:就是由宇宙的起源 (Cosmogonic)和由純粹地球方面(purely
terrestrial)來闡釋——也就是第四日的創造工作是由天文學方面的立場來解釋,或者它只是與地球的大氣環境有關而已。
霍庇(Hoppe)教授如此的記載:「第一個時期包括物質在大氣以外的光中震顫形成的宇宙整個的發展。第二個時期包括地球的發展;由於一團氣體在大氣中形成了一個固體的地球。在此,可以被視為一個科學的標明區分時期。第三個時期包含著整個地質學所謂的前寒武紀 (Pre-Cambrian)或稱為地質無生物時期(Azoic
period), 此時接近了植物生命出現的時期。第四日的創造工作包括我們所根據的星雲的假說(nebular
hypothesis)所推測的太陽和其它脫離的行星經過收縮而形成目前大小不同的天體。在此,又是一個科學標明區分的時期。最後,第五第六日創造的工作,將地層形成劃分開來,由寒武紀 (Cambrian)延伸到地質更新世代(Pleistocene),其間大約在中生代地層(Mesozoic)分開為二;中生代時期第一次看到有袋動物(marsupials)的出現。當然不可將這些不同的地質時期想像為一樣長的時間;它們只是時間上的分段時期,含有個別特定的化石內容。如果我們如此的解釋,雖然不是出於科學的教導,但卻合乎常理因而使我們完全的同意:不只目前如此,在任何時候也必如此」。
並非所有主張「時期理論」的學者都認同這種絲毫不差的分期。然而這也表示由科學的觀點,有可能審慎的去尋求為何創造敘述分為六個時期的解釋,而且為何會有如此特殊的標明區分。
最後,必須注意的是:由於地質學發現的結果,以字義廿四小時為一日來作創造日子的解說,也只能適用于創造敘述的復原學說。若想以洪水理論(flood
theory)企圖去解釋這洪水發生之後地球歷史的所有發現是不可能的(後文會討論)。
只有愚蠢和無知的人才會否認這些地質學的發展;這些地質事蹟必定是發生在某個時期,倘若不是發生在創造敘述的六日間,就是發生在較早;也就是發生在介於第一節與第二節之問。如果是如此,六日的創造工作就只能是地球的復原工作,因此,創造「日子」的字義解釋成立或不成立,端賴復原學說是否能被接受。對於這個議題的贊同與反對將在後文研討。
二、以地質事實引證洪水理論的不可能。
試圖去詮釋洪水結果所造成的地質事實是不可能的。可以由三方面來探討。
(1)由地質學和古代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單單一個洪水歷時數周或數月的時間,就能產生所有的沉澱物,而能由地質發現其跡象,這是不可能的。研究動植物化石以及考察岩石地層的結果,都毫無疑問的證明了地球必須經過很悠長的一段歷史發展,直等到各個原素如水、空氣、火焰互相作用的效果而形成了目前的地球形式。只有愚蠢和無知的人,才會先入為主的否認這些研究。
從無數的證據中,我們只舉下列的例證。在蘭姆 (Ramm)他所著的《基督徒對科學和聖經的觀點》 (Christian View of Science and Scripture),書中他寫道:「需要有一百呎長鬆軟的植物性物質,才可形成一呎長的煤……在美國黃石公園有一個高約有二千呎,突顯出來的地質層。由這地質層顯示出曾有十八個森林連續的曾被岩漿所摧毀。每個個別的森林必先要成熟,才被火山岩漿所覆蓋。其後在另一個森林再出現前,熔岩必須曝露風乾成為土壤使未來的林木可以生長。這些地層的形成所需的遠超過那些提倡洪水理論的地質學家所估計的數千年之久。」
(2)洪水理論也被另一個事實所否定;這個事實就是人類遺骸的化石,並未曾出現在動植物的化石當中。因此,洪水的災禍必然發生在人類的歷史開始更早之前。
(3)總而言之,如果單獨一次的洪水災害淹沒並掃蕩了一切,則動植物的化石必會混雜而紊亂,雖然地心引力會減緩它們的混亂。然而,事實上,當與其它地層次序相比較時,它們仍然依照其組織的逐次等級,顯示出有秩序的排列。
在最早的動物世界,就是寒武紀(Cambrian)地質層以無脊椎動物為主。在次一時期就是志留利亞紀(Silurian)地質層,在此有脊椎動物以最低等的形態出現,如最早的魚類。再次一期為泥盆紀(Devonian),此時期魚類的種類變多了。在石炭紀時期(Carboniferous
)的地層出現了兩棲動物。在三迭紀時期(Triassic)我們看到更高等的爬蟲類(reptiles),到侏羅紀時期(Jurassic)有更高度發展的蜥蜴類(Saurians)出現。在後來的時期,特別是新生代(Cainozoic)時期兩種最高等的脊椎動物更明顯的出現——就是哺乳類和鳥類。最後人類出現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參考本書附錄地質學一覽表)
由此看來,這豈不是很明顯的看出,生物根據其結構組織,以漸進往完美的趨勢發展的傾向,顯現在連續的地質層嗎?最低最古老的地質層所包含的是簡單生物形態。隨後的地質層所顯示含括的生物形態逐漸提高,而類型也更多樣更複雜。
因此,愈接近目前的地質層花樣愈多,生物組織也愈近完全。最後出現了最複雜的生物,他們是早期活動的結果與宗旨。要由地質層的結果來闡釋整個有系統的往生物高度發展的演化是完全超乎洪水理論所能觸及的。
三、將六「日」以時期來闡釋。
以下的論證一般被認為是主張「時期理論」(PeroidTheory)的擁護者所持的觀點
(1)在聖經中很普遍的用到「日子」(day)這個字。
我們應該問自己,我們是否確實的正確解讀聖經。在舊約和新約聖經裡,很明顯的有許多經文用到「日子」時,確實是指著時期(period)的意思。因此,所謂的教會時期 (church age)就是我們活在r得救的日子」(Day
ofSalvation),從基督來之後兩千年的今天(林後六2)。先知們說到「主的日子」(day
of the Lord),意思就是最後的整個時期,常常包括了千年國度(Millenium,珥二1-2、三14;結十三5)。事實上,彼得後書也說到「永遠的日子」 (day of eternity,彼後三18)。
(2)神的時間量度是為著祂自己的活動。
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是否創世紀所提的「日子」就不是神的日子?這個「日子」豈不應該以神的量度來衡量解釋?因為與神有關的事物,人類衡量時間的度量方法是不合宜不夠格的。對衪而言「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三8;詩九十4)。
(3)在太陽形成之前,已經提到日子。
許多主張「時期理論J的學者會毫不猶豫的質問說,在第四日之前太陽尚未被創造出來管治地球的晝夜,為什麼聖經的作者(純粹由人邏輯的觀點,而非經由啟示)會如此的愚蠢以字義的日子(由第一日到第三日)來計自算時間。因為一直要到第四日太陽才被創造出來,並且大氣變為稀薄時才能容得太陽光穿透照射到地球,我們才能以純粹的字義上的廿四小時看為一個太陽日(Solar
day)來計算時間。因此,登納( Dennert)教授說:「那些頭腦如此清楚的創世記作者竟然不會去注意到他不可能在太陽尚未出現前,以我們現代的所意味的日子(即使古人對日子的想法)來敘述創世的日子,這對我而言是不可能接受的。」同樣的Strack教授宣稱說:「這表示以屬地的日子(廿四小時為一日)來解釋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我們還發現策克勒(Zockler44)教授宣稱以廿四小時為一日來解釋創世記第一章是「聖經註釋的不可能」(exegeticalimpossibility)。
但是對於這個議題的辯證可以由約伯記第卅八章4-7節經文來回應;就是太陽與星辰在地的根基建立之前就已經被創造出來了,所以第一日的光已經是太陽光了,而且第四日的創造工作不只僅是在於天體的創造,而是因為地球大氣逐漸稀薄明朗,使星體在地球上被看得見。所以,以這樣的解釋,早晨,晚上,日夜,可能在第四日之前就可被辯認,因而以字義的日子解釋就可以成立了。只是先前已存在的天體尚未能被人在地球上辯認出來,因為當時地球仍被大氣的雲霧所彌漫遮蓋著。
(4)創世記第一章所描述的創造次序與地質地層的順序相符合。
主張時期理論的學者看出了這驚人的符合,就如我們已在第十四章所描述的一種有決定性的辯證。這個辯證贊同時期理論所持的觀點。地質學的記錄與聖經創世的敘述有如在述說同一個故事,它們是互相平行對照著。在此,還發現進一步的證實,是經由地質學看出的事實:就是地質的第三紀(tertiary)過後在進入第四紀(Quaternary)之間地球並沒有發生任何極端的斷隔(radical
break),就如目前的情況一樣;也就是進到第四紀的冰河期和冰河後期(Glacial; post-Glacial)再進到人類出現的時代。整體的看來,證明了聖經創世記與地質學之間的吻合,而且證實以時期理論來解釋「日子」是正確的,因而反駁了廿四小時為一日的闡釋。所以舒仁度教授說:「由科學的證據所呈現的次序與聖經創造的順序其驚人的巧合,似乎表示聖經創造的「日子」與地質學的「時期」是互相符合的。」(舒仁度,Short)
(5)對科學的細節,聖經是超然中立的。
創造敘述記載:「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神就造出大魚……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的飛鳥……各從其類……於是神又造出野獸……各從其類。」(創一11-25)這幾節經文提供給主張以「字義解釋日子」的擁護者,作為他們以「各從其類」的字義來闡釋定型的物種(fixity
of species)的證據並且用以反駁時期理論的主張。對於這個議題,可以由以下的陳述來回應。話說「地要發生……」(let
the earth bring forth)顯然並沒有提到各個生物是如何形成的;對於這個問題是有很大討論的空間。完事實上,倒不如說所有的生物的形成發生都是出於神的話語。所以由聖經的記載看到,只要科學家承認有一位造物主,他就能完全自由而不受限的去研討這些生物如何的形成出現。聖經陳述的完全與這個事實符合;這個事實就是當神在創造各種不同型態的生命時,衪使萬物都有其各自發展的能力,衪使萬物由簡單的型態持續往上提升發展到達較高層次的型式,但是這些發展都須遵照「各從其類」(each
after it's kind)的原則。但是要由各族類的定型(fixity of
species)所推引出科學的結論必是很唐突草率。在利未記第十一章14-15,19,22,29節也同樣的提到,很明顯是表示「與其類(in
all their varieties)的意思。在其它的種類中以色列人不吃以下的幾種鳥:鷹,鷂鷹,小鷹,「與其類」——就是它們各個的同類(利十一14)。至於,有關於可能的定型物種現存的大約有七十萬種(有人認為應該更多),另外尚有不計其數已經陳跡的絕種;聖經在這方面(可能的各從其類)並沒有作肯定或否定的陳述,它完全是超然中立的。
我們是毫不猶豫的拒絕接受達爾文所提倡的進化論的形式;依照他的主張,自然界的整個管治的過程是出於無目的,而只是出自于「巧合機遇」(by
chance),並且個別物種的開始興起,都是由於物競天擇的原則。最重要的是,在大自然的整個歷史中,我們應該相信是在神的指引和控制之下。
在自然界中毫無疑問的有一種「生存競爭」的情形存在;就是強者生存弱者滅亡。同時各個族類也具有適應環境的本能。同樣的,生物的後天本性也可能得自於先天的遺傳,同時也可以說是自身部份的發展和經由低級到高程度生命的演化轉變。毫無疑問的,這些都可以由地質地層的化石證明出一般的動植物生命是持續的發展更新,並進展到更高程度的型態。
同樣很明顯的讓我們看到,達爾文所描述的那種明顯程度的生存競爭在自然界這種現象是不存在的。它主要是一個「消極負面原則」(negative
principle)——就是「除去」(weeding out)弱者,使弱者滅亡,但並非所有的弱者都如此;以致強者獲勝而繼續生存。但是,絕不意味著這個強者可以產生出新的生命的型態,它也不能管轄決定整個自然界的生命。在最古老的寒武紀(Cambrian)地層仍可找到不少的脆弱或最脆弱的生物型態,它們並未滅絕,甚至照樣生存到今天。相反的,對環境適應最佳,最強的巨大生物型態,譬如侏羅紀(Jurassic)和三迭紀(Triassic)的蜥蜴類(Saurians),雖然佔優勢又強壯,但並未繼續存在,現在也絕種了。
因為許多高度發展的生物體在最早期的生命中就己經存在了,因此它們不能被認為是任何遺傳型態發展進化或演進演的結果。「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最早期已知的脊椎動物,奧陶紀(Ordeovician)的介殼無顎魚(Ostracoderms)和志留利亞紀(Silurian)的魚已經有了眼睛,由它們的化石跡象判斷它們像是活魚一樣,而且實質上它們又像哺乳動物。我們找不出任何的證據證明它們的眼睛是經由較簡單的形態演化來的;從一開始它們的眼睛就以完美的形態出現。有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化石,如三葉蟲類(Olenellus),從寒武紀(Cambrian)的最低層地質的三葉蟲(trilobite)已經有了像現代的昆蟲或甲殼類動物的小眼睛。在有些三葉蟲中,我們可以算出它複眼中的小眼。」(舒仁度,Short)45
再更進一步我們須要知道的就是,上述所提到由遺傳,發展和轉變,生物在其個別的族類裡由低等的演進轉變到高等的是有可能,我們所關注的是這個個別族類的所運作的效力。
由研究化石的資料來解釋這些新的生物族類如何演進出現,很顯然的這方面仍是尚有缺乏。不論進化論學者如何努力和謹慎的研究探討,直到目前為止仍無法能證明那個「缺失的一環」(missing
links)的存在(缺失的一環,按進化論的提議它是介於人與人猿之閑的一個中間類似動物)。
在正常的情況下,一些主要生物的物種屬類(speciesand
genera)突然以其基本形態出現於地質層,使我們無法辯認出與其前身有所關連(無論直接或間接的)——也就是一點也沒有徵象使我們找到其家譜的起源。因此,地質化石的證據就會指向物種幾個新的起始開端;也就是每一次一個新的物種家族帶著新的器官突然的出現。
很多科學家企圖以突變(mutations)來解釋這些現象,事實上這種突變的現象在當今的自然界可以觀察到。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雖然這種突變可以被視為生物物種轉變成較高程度的起始點——然而突變通常是引到退化變質 (degeneration)的地步;由突變往高程度的發展是少見的例外。
凡相信那活生生的神,並接受時期理論闡釋的人,會發現這種解釋至少有同等的價值存在,而且可能是更好的;換言之,在自然歷史中凡遇有轉捩點時,神衪會重新開始,也就是衪會以衪特有神性創造的能力造出以前未曾存在過的,新的生命型態。
聖經創造敘述本身不能提供我們任何細節來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也很清楚的知道,科學並不能提供任何的證據來證實各類型的生命是由一個原始共同的細胞不斷的演化而來的。這也可能是許多科學家他們所持有的自然哲學的信心,但是所有科學的結果也不全是毫不容置疑的。根據許多「時期理論J的擁護者的意見,即使科學的結果是確實正確,它們的發現也不一定會與聖經敘述有不合的衝突,特別是關於所有細節聖經完全保持緘默,而且只提到各事物的成就,都是經由神的話語創造出來的事實,對於神「如何」的完成隻字不提。
無論如何,達爾文主義基本上它是不合理,乃是它主張所有的事物都是,並且依然受制於機遇(chance)。就如一只手錶它的出現存在,無需經由鐘錶匠的智慧和設計,一座大教堂由一堆石頭經人無意的投擲中建造起來的,一首交響樂曲,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是由一堆墨水它自己點出來的。
基斯(Arthur Keith)男爵是近代英國最著名的解剖學家之一,被普世公認為一位「不可知論」者(agnostic)——就是認為對認識論(epistemology)和本體論(ontology)的問題不可能有答案的想法;有一次他告說:「對我而言,與其相信那三而一的神,比相信那些認為由機遇(chance)就可產生有生命的細胞製造出人的眼睛來得容易。」
最後,我們必須知道的是達爾文本人,雖然他主張的學說,與許多追隨推崇他學說的人相比,他並不是個無神論者,而是位敬虔者(Deist)。這可以由他所說的證明:「即使在我最猶疑不決的時候,我從來就不曾是個否定神存在的無神論者」。「究竟有沒有一位世界創造者的問題曾經被一些智者所肯定確實是有衪的存在」。「我承認所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有機物是由其早期原形演化來的,而它們當初的生命是得自創造主吹入的生氣」。這就是自然神論(Deism)——相信有一位創造的神,但衪不啟示衪自己,也不介入干預這個自然界。
(6)地質學的年代史。
地質學所含括的數百萬年的歷史資料,我們必須以非常保守的態度來接受。休尼(von
Huene)估計前寒武紀時期(Pre-Cambrian),也就是無生命跡象的時期(Azoic)並無化石存在,大約有十九億年之久。至於地球的年齡,估計約在三十到五十億年之間。
如果我們可以證明每一個地質時期的發展是始終一致,這種估計就可能是正確的。造成這些估計的困難和不確實的明顯理由是在這麼長時期的事蹟由短期的觀察所作出結論所致。同樣的,這種看法也可以應用在鈾蛻變成鉛的科學資料上,雖然這種以輻射分解蛻變的方法比其它早期的方法是可靠多了。
舒仁度(Rendle Short)教授說的對:「從礦物石筍(Stalagm
ite)或河流砂石的厚度所覆蓋人類遺骸得到估計並不能讓我們心服,因為這些估計只是根據目前地層沉積的速度,而過去的時期沉積的速度可能較快。在後冰河時期的河流是巨大的,砂石的沉積速度必然比目前快一百倍。在一些石化的泉井,石灰質沉澱堆積的速度非常的快,而且在過去可以在一些洞穴中發現這種情形。」
雖然對這些問題仍持保留的態度,然而過去所公認地球的年齡大約是六千年的說法是完全不能讓人贊同的。要構成一層一吋厚的煤就要一個百年的樹林。根據貝特斯(F.Bettex)教授的估算煤的礦層就超過四十呎厚。不只如此,有一些煤層常常是一層層的重迭。此外,煤層的時期不過是數種地質層之一。整個地球的層面要完全的形成其過程必定要經歷一段非常長的時間。即使我們不能確定其間的確實細節如何,但歷經的時間之久是確實的。
(7)地球的年齡與救恩的歷史。
最後,仍有一些異議被人提出。既然我們看出地球目前的情形只是數千年的事,創造時期怎麼會有如此長久?如果是如此,聖經中整個救恩啟示的歷史與之比較就顯得小而不成比例的短。近代地質學家估計地球的年齡,基本上都同意不少於二十八億五千萬年,這也包括了地球的「星球時代」(star-age)。如果我們根據古生物學家休尼(vonHuene)教授將這個時期的時間與廿四小為一日的時間相比較,就很容易的計算出這整個長時期延伸的世界歷史,就我們所能詳細瞭解的,就是由紀元前四百年到今天,與整個的地球歷史相比對照,不過是十三分之一秒對廿四小時的比例。這個意思就是,如果我們退回到紀元前四百年前時就像我們正在午夜前的十三分之一秒。事實上,對於地質學的資料我們只能以極其謹慎而且非常保留的態度來接受,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所關注探討的是一個非常浩大的時間,將人類和救贖歷史的時間與之相比真是微乎其微。
主張時期理論(Period theory)的人他們對這個議題的回應,多少是像以下所說的——我們承認從人類的創造開始到世界成為完美這段時間是短暫的,只不過是數千年。但是我們必須記著它只是個開始,一個發展的開端。這也是由於在創造時期人犯罪所產生的一些約制必須被克服的一個時期。因此,它可以被稱為創造的完成時期。那個實際而又永恆的境界尚未開始,一直要等到新天新地的創造和變形改觀,它要延續到永世。面對著這個永世,創造與救贖區區的幾百萬年將凋萎成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我們必須將永世的觀念牢記在心。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得以適當的闡釋它們之間的關聯。
附錄:寫聖經的人如何瞭解他們所寫的
我們不去質疑這些聖賢的聖經作者他們自己是否認為創世的日子以廿四小時的字義解釋。在他們當時的時代與所處的文化背景我們實在無法將他們所寫的歸屬於科學的知識領域之內。但是在此,我們所關注的不是那些作者對世界所持有的寫照以及他們個人對聖經的闡釋,而是聖經原文的本身。在聖經裡,好幾次神的旨意由啟示的話語遠超過受啟示的作者所能瞭解的。然而,人格的能力經驗與意識智慧的努力都被帶出來服侍——這就是聖經所賦與的啟示與那魔法幽靈的指令不同的地方——雖然如此,神的靈有時至少部份的,將衪最終極深奧隱藏的意義提供給那屬靈啟示的話語工具。因此,他們預言許多將來的事而不知何時才能應驗成就,並且他們「尋求基督的靈何時將如何的以特殊的方式向他們指明,甚至啟示給他們」,他們無需明白這些因為他們如此的服事不是為著他們自己,而是為了將要來的世代(彼前一10-12)。我們常常很驚奇的發現在新約中的一些話語啟示出比舊約更具有深刻的意義。不論在人類的或神性的,在暫時的現世或超乎現世的,萬事都受歷史有條件的限制(conditioned)而且也為永世所滲透充滿著。
聖經不是一部科學教科書,所以它無意去塑造鑄形以符合讀者或甚至作者科學的世界觀。它是一本為我們靈魂所寫的「神的書」(book
of God for our soul),它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知道我們的靈魂如何的得救。因此,也可能聖經的作者在他們當時分擔那時的觀念,因而對聖經不會有完全的瞭解。但是聖經經文本身是神所賜下的話語,而且也是神的靈所塑模成的,衪本身與當時的遺誤是無份的。
舒仁度(Rendle Short)教授曾質問:「如果作者沒有得到神的啟示,他怎能獲得如此正確的秩序呢?在地質科學尚未誕生前,那些其它古代的文學作品或非基督教文獻能像聖經一樣如此正確的描述出創造次序的輪廓呢?」
海姆(Karl Heim 46)教授對聖經創造敘述的解釋大致相同。「對於這個簡單的創造故事作者可能思考這個正常的日子。但是奇妙的是,當我們閱讀它時,常常會感覺到有一個看不見的手正在引導著作者的筆,當他在聖經描述六日的創造工作也就是創造發展偉大的階段,其次序竟然與十五億年浩大的時期古生物事蹟所發生的順序相同……。同時,當我們目前缺少足夠的生物學知識,並且沒有天文計時的方法時,聖經的六日創造故事,以預言和回顧,揭示了整個創造偉大的建構計畫;由其根基一直上升到達人類創造最有意義的結局,這是一個如此清楚之偉大的異象;以致今天古生物學研究所承擔的任務有如籌設一個紀念性建築物的細節,這個建築計畫的基本特質呈現在我們眼前,這些特質就是當今所發現的豐富資料,使我們藉以來完成這些所有的細節。」44編按:德國神學家有現代科學護教學之父的雅號。45有關於後天品格的先天遺傳的一些偏激結論,許多擁護進化論的人都願意接受。這可以由達爾文的一件實例看出來。達爾文當初並沒有說人是由猴子演化而來的(是海克爾Haeckel說的),而是由一個「非特定:的動物演化成的。關於這點,他研究這個「人的前身」(pre-men)和「類人猿猴」(
anthropoid apes)的尾巴如何逐漸的消失的問題。他認為它們的祖先原是有長的尾巴。因為它們時常是坐在尾巴上,以致尾巴漸漸的變為胼胝,粗硬而消磨掉了。因為他認為肢體的斷殘毀損(mutilation)是可以遺傳的,因此他認為尾巴的萎縮不是不可能的。達爾文如此說:「根據我們的判斷,人與類人猿的尾巴之所以消失不見,因為它們尾巴的下半段經日長久的庫擦而損毀,而為著適應直立和半直立的姿態上半段也萎縮了」(參考達爾文所著「人的起源」)。我們對這個看法的評論是——人真的是要有很大信心來相信這個看法。對於後天的品德本性可能經由遺傳的可能,幾乎所有的生物學家都抱著懷疑的態度,除了新拉馬欽派的信仰(Neo-Lamarkians)46編按:海姆(1874-1958),德國神學家新復原派正統主義領袖,思想傾向敬虔主義,欲以現代科學亮光解釋聖經信仰。
第十七章 復原理論(Restitution Theory)
一、六日的創造工作是地球的復原。
「起初神創造天地。」由於這位完美的,活生生的,有全愛的,並且可頌贊的神衪的創造性之話語,一個完美的世界,充滿著生命與亮光,充滿著喜悅和福樂,被創造出來。「但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發生了。一位光明全能的王……變成黑暗邪惡。神的國度和領域都變成黑夜,由這黑夜中回應第一聲『不』,投擲到這位神——所有信實確認的根源—的面前。在無數的天使與天軍仍然信守著神聖 『是』(Divine Yes)的無窮浩瀚大海中,撒但現在已變為一條古龍,領導著天上的邪靈大軍,在他的轄制下,沉淪墮落,將曾是充滿亮光的地球變成黑暗混亂空虛混沌。」這是著名的護教學貝特斯教授(f.
Bettex)所記述的。
維巴恩(General von Viehbahn),一位德國著名的佈道家,他的觀點由下面簡短的引言看得出來。「地球是空虛混沌而且是黑暗。這是由於撒但背叛的結果。神對撒但爭戰的第一步就是說,要有光……」然而,就是可能一個大災難發生於聖經開頭的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將第一次的創造變成混亂。當初,地球是由神手中毫無瑕疵的被創造出來,但是因為撒但背叛的結果變為荒涼……在人將被造成如神的形象,尚未被任命為地球的統治者之前,一個重新的創造是必要的。這種新的創造完成後,才會有「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蒂賓根(Tiibingen)大學的古生物學教授休尼(vonHuene)採取同樣的看法說:「起初當神創造天地時,萬事在和諧與聖潔中進行,平安無困擾,而且神曾將地球交與撒但管理。因為後來撒但的背叛,撒但與他整個國度就受到神的審判。撒但想要像神。嫉妒與驕傲是他的罪……創世記第一章的第1節和第2節之間就是撒但和他追隨者的所有權勢的墮落。」
以上這些都是創世敘述復原學說(Restitution
theory)的基本觀點。羅馬天主教學者肖夫弗(Amilian
Schopfer)反對這個理論,他說:「創造敘述的經文或其它啟示的經文都沒有如此說」。克雷默(R.
Kramer)抨擊這個理論說:「它是虛偽輕浮,混亂感官的說詞,這些都是諾斯底(Gnostic)和摩尼教(Menichean)信仰的重要內涵,並且常常以神奇奧秘作為銘感印象的幌子」。
我們只要看看主張「復原理論」一些人的名單(見本書第十四章後半部)就可以認定上述的抨擊是不合理。而且這個議題實在太廣泛,而且這個理論的辯護者他們的解釋具有極重大的意義,甚至他們自己也無法完全把握住全部的理念;因而使我們不能隨意的把它當成不屑一顧的意見。既使各個擁護者他們的意見在某些細節上會各有不同,對於整體的問題他們有其共同的見證,其意義仍然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在研討這個問題時,我們首先要提出幾個贊同這個理論的理由,然後再提出主要反對者的理由。再一次的強調,請讀者小心的比較贊同與反對者兩方面的理由再考慮下判斷。
(1)世界的創造與神在自然界的啟示。
主張復原理論的人提出下列幾個問題。難道不是所有無條件情況的創造都是由啟示而來的嗎?因此,世界的創造在其最內在的本質豈不是最初必須由神的榮耀開啟引發的嗎?豈不是完全讓人不能想像一個黑暗空虛混沌的世界,竟然必須在先前出自一位有亮光、有秩序和充滿生命之神手嗎?神既然沒有混沌紊亂的思維,當然衪就不能創造出混亂的事物和世界來。因此,依照神的旨意,混亂絕對不能在宇宙之前就存在。
(2)空虛混沌(希伯來文Tohu-wa-Bohu)語句的組合。
復原理論主張這幾個字的組合只有在舊約的另外兩節經文出現過,而且都是說到毀壞,這個毀壞都是由於神審判的結果。例如以賽亞書描述以東人在報復的日子所遭到的陷落。「耶和華必將空虛(Tohu)的準繩,混沌(bohu)的線鉈拉在其上。」(賽卅四11)我們要知道這個意思就是神所用來毀滅以東的方法,就如建築師用準繩和線鉈來測量房子一樣。在第二個經文所描述的更具有決定性。根據主張「復原理論」學者的解釋,在耶利米書所描述的是猶大和耶路撒冷的陷落傾倒後與亞當前的毀滅(pre-Adamicdestruction)。他說:「我觀看地,不料地是空虛混沌(tohu-wa-bohu);我觀看天,天也無光……我觀看不料無人。空中的飛鳥也都躲避。我觀看,不料肥田變為荒地;一切城邑在耶和華面前,因祂的烈怒,都被折毀。」(耶四23-26)這兩段話是除了創世記第一章第一、二節之外,出現空虛混沌的兩節經文,而且這兩節經文的空虛混沌的形成都是被動式的語意。根據這兩節經文復原學說的主張者認為這是個強有力的理由來接受空虛混沌是被動語態,至少在第三個經節也有這個意味。另外以賽亞在提到末日的毀壞:「混敵(tohu)的城折毀了。」(賽廿四10)這個表達應該改譯為荒涼的城(聖經修定版:混亂的城)。
(3)以竇亞書第四十五章18節。
此外,聖經說道:「創造諸天的耶和華製造全大地的神。衪創造堅定的大地,並非使地荒涼(tohu),是要給人居住。」
(4)地「變成」(became)空虛混沌,而不是「地是空虛混沌」。
主張復原理論的學者指出希伯來文動詞hayah常常表示是「改變」(to
become)的意思,就如詩篇第一一八篇22節:「匠人所棄的石頭已(變)城了房角頭塊石頭。」接下去第23節上半部可譯成:「這是『成為』(become)耶和華所作的。」
(5)創世記第一章用兩個動詞,創造(create)和製造(make)。
主張復原理論的學者指出除了第一節希伯來文bara(創造),這個字只在兩處的經節中出現,如第一章21節 「創造出動物」和第26-27節的「創造出人」。除此之外,這個敘述都是用「製造」(asah)表示用原來已存有的材料製造出來的意思。這又證明了聖經第一章創造敘述主要不是關於原始第一次的創造,而是有關於地球毀壞後的重新整頓復原工作的記載。
(6)天使對創造的歡呼歌唱。
曾有人提出,如果最初創造開始時,地是如此的不成形、空虛、荒蕪、混亂,怎能可以想像在天上的使者在地的根基為神的創造榮耀大聲歡呼,敬拜又讚美。畢竟還是神在創世的開始立根基時見證了這些天使的歌頌歡呼,當衪在約伯記對他這樣的說:「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是誰定地的尺度?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地的角石是誰安放的?那時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伯卅八4-7)(7)天地的創造不是在六日之內。
從復原學說的觀點看,也就是主張者宣稱的;很清楚的看到,就是聖經的記錄——它不受「偶然」或「機遇」的(Chance
or accident)影響——為何不把「天地的創造」包括於六日工作之內,而將它放在六日之前;雖然它是所有後來一切創造的根基,而且也是所有創造中最重要的。相反的,「如果第二節與第一節是緊密的連接(如一般人所認為的);也就是當開始提到神創造天地時就描述當時的情況,那麼這個第一個創造工作就必定被認為是在六日之內的工作。在這裡看不出有任何其它的理由來解釋這個單獨的第二節是個特殊例外。相反的,由我們的立場(復原學說的立場)來解釋就容易而且能令人滿意的」,這是復原理論主要的提倡者之一,基爾(Dean
Keerl)所說的。
主張時期理論(Period theory)的學者則認為以上這個議題的爭論不能讓人信服。因為他們認為第一節「起初神創造天地」只不過是整本創世記的標題,或是有關創造基本物質的陳述;而聖經記載的六日是告訴我們神在地球上作了什麼,和衪如何發展出整個宇宙來。
二、對復原理論的反駁和質疑問題。
(1)由聖經記載中看出的一般印象。
反對復原學說主要的理由之一:就是在創世敘述裡看不到有任何記載暗示有一種邪魔敵對的勢力存在和它們對自然世界造成影響的結果。這個敘述給每一位不存有偏見的讀者有一種印象,就是它的目的只是在描寫創世工作沒有間斷的持續著發生,除此之外別無他意。神所創造的大地「變成」(became)空虛混沌在經文裡並未明說,而只是說其原本的情況就「已是」(was)空虛混沌,也就是既不成形也無內容,隨後創造出光來,六日工作才開始。
(2)創世記第一章1節經文的簡潔。
許多聖經的讀者覺得最不可思議的就是:原始的創造呼出所有的出現存在,而成為所有將被創造的基礎,進而發展成無以倫比的完美,這些竟然以一句簡短的第一節來描述:「起初神創造天地。」就是這樣簡潔;而在以後的三十二節經文(由第一章2節至第二章3節)裡卻從事于描述原來創造工作的再重組,因此這句經節不是最主要的。
(3)聖經的沉默。
很多解經學者發現,他們很難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聖經竟然對第一節與第二節之間可能的如此長久,如此重大的原始災禍隻字不題。有些學者試圖以「預言性的意象展望」(prophetic
perspective)規則來回答這個質疑:將兩個距離很遠的事件,如兩座山的高峰,可能將它們看成一座山峰,而中間沒有時間間隔,就如沒有看到兩山之間的山谷——就有如提到主耶穌的第二次再來,而不提到主再來前幾世紀長的教會時期一樣。同樣的,在創世的記錄中宣稱將起始的創造與後來六日的復原看為一,而沒有提到它們之間長時間的地質時期所發生的事。這兩個例子是否能用在同樣的比喻,這是很有問題的。因為在新約的預言中基督的再來,是毫無疑問的一直被教導提及的,但是在聖經創世記不曾有任何經節明確的教導說在原初的破壞後,將有一個復原工作。所以我們對這個比喻的例證的適合性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所以在我們談論第一、第二節的介入時期和應用「預言性意象展望」規則之前,我們必須很確定的由聖經其它經文的陳述來確實這個第二個高峰是否實際存在。
(4)空虛(Tohu)與混沌(Bohu)的基本意義。
那些對復原學說持質疑的學者強調著說,這些字句,空虛混沌,雖然是被動的語態,就是被使成「荒廢」和「空虛」,但是它們基本的意義只是「無形」,「荒蕪」,「空洞」,就如約伯記第廿六章7節:「將大地懸在虛空(tohu)。」以賽亞書第五十九章4節:「都依靠虛妄(tohu)說謊言。」以賽亞書第四十章17節:「萬民在祂面前好像虛無(tohu)。」
利用這幾個例外而罕見的字意用法,尤其是有不同的字意時,來作經文的闡釋詮釋時是很危險的。最明智的就是將空虛混沌(tohu
and bohu)以它們最普通一般的意思「不成形」「空虛」來解釋;也就是地球在創造開始時其原來情況的簡單描繪,其特徵就是在神創造的原動力開始前物質的空洞和無形。這樣將很自然的在第一節中看出原始物質的創造,和其後六日工作的成形,在神的創造旨意下進展到地球宇宙,而後人類的出現到他任務的完成。
蘭姆(B. Ramm)說過:「一塊大理石和一堆破碎的雕像都是沒有形狀的。前者是等著被塑造,由無形成為雕像。當神創造這個地球,就如同從一個大理石製造出一個美麗的世界」。宇宙的開始時是未閞發的基本物質;經過神的創造後,它就包容了一切,包括光與生命。就如Lange教授說過:「第一個字空虛(tohu)表示不成形,第二個字混沌 (bohu)表示無內容,地球剛開始時次序未整頓,而空泛沒有生命。」
(5)希伯來文Hayah(變成)的基本意義。
擁護時期理論的人質問創世記第一章2節希伯來文Hayah的意義。他們同意有時這個字有「變成」、「成為」的意思;也就是「地球變成空虛混沌」。但是在詩篇第一一八篇22節他們認為這是很罕見的用法(見前面曾討論1-
(4))。它真正的意義是「曾是」(was)才對;就是「地曾是空虛混沌」。他們認為用一個很少用的字來引證出這麼重要的學說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尤其是這樣的解釋不是在聖經到處的經文都可看到的,然而這個字「曾是」(was)在其它千百節經文中有其它的另外意義。一般的常規法則不能以「例外」來充當作為根據。
(6)創世記第一章的動詞「創造」(create)與「製造」(make)的用法擁護時期理論的學者,反對那些復原理論支持者對「創造」和「製造」的定義。
「時期理論」支持者認為bora創造,常常是指神的活動(Divine
activity),但它的意思並非常常表示是從「無」立即產生出來。
神在歷史發展中產生一些事務這不是罕見的情形,所以似乎這個字bara也可說是asah製造的意思。因此,神「創造」了以色列人(賽四十三1,5:我是耶和華你們的聖者,是創造以色列的)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在亞伯拉罕族長前後到西乃山頒立法時)。同樣的,亞捫人的兒子在他們的土地上被創造(結廿一31:在你受造之處)。同樣的,神創造了個別的以色列人(賽四十三7;瑪二10),再一次,這裡表示不是立即的從「無」中生有創造出來,而是經由歷史的過程中(從亞當那時經由挪亞,亞伯拉罕直到特定的某人);同樣的,衪創造了一般的人(賽五十四16;傳十二1)。
另一方面,製造(asah)這個字有更普遍的意義,也是用在神創造世界的活動上,與創造(bara)有類似的意思。因此,神造天與地(創二2;出二十11)。衪造(made)太陽與月亮(創一16)和動物(創三1)。衪也造(made)人(創一26、六6)。事實上,名詞oseh是源自這個動詞。表示創造主(伯卅五10、四17;賽十七7、廿七11),一般英文翻譯成製造者(maker)就是這個意味。
在同一經文裡(創五1)這兩個字「創造」與「製造」同時出現在一個句子裡表示同一動作;造人。「當神造 (created)人的日子是照著自己的樣式造的(made)。」我們發現這兩個動詞出現在創世記第一章26-27節:「按著我們的樣式造(make)人……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created)人。」
因此,這兩個動詞——在英文與德文竟然意外的相同——並沒有「復原學說」主張者所設定的那麼明顯的不同。這些都可以參考希伯來文的字典。因此不能太刻意的強調它們之間的差別。主張「復原理論」的學者在這狹窄的差異上作了太多的結論。
塑形(shape)和成形(form)這兩個字同樣的對主張時期理論的人也不會有任何的困擾。就是時期理論所說的,在第一節所說的天與地其基本物被創造出來後,在嗣後的創造工作中繼續它們的塑形和成形。
因此,主張復原學說者根據這兩個字的差別,所宣稱的辯證既不明確無疑,而且不清晰,更不用說他們的學說能證明出有什麼傑出的論點。
(7)以竇亞書第四十五章18節的意義。
主張時期學說者並不認為以賽亞書第四十五章18節所記載的對復原學說的辯證有多大的意義。「創造諸天的耶和華,製造成全大地的神,衪創造堅定大地,並非使地荒涼(tohu),是要給人居住。」很明顯的,他們說這一段話並非在說創造天地的起初狀態,而是說創造地球的目的。這可以由上下文看到「是要J給人居住。這個「是要」(tobe)表示目的。因此這個句子不可解讀成「衪創造堅定大地是不成為荒涼」,而是「非使地成為荒涼」。
所以這個經節不是在否認地球的初始是不成形的,而是在陳述從原初低等層次發展到較高等境界的創造過程。因此雖然那些支持復原理論的人宣稱他們的辯證根據這個經節,但卻忽視了這個經節的真正所要陳述的意義。
(8)撒但的墮落與第一節第二節之間的間隔時期(the
Gap)。
另外一個反對復原理論的理由就是:既使地質地層時期可以放置在摩西所記載的第1節和第2節時期之間——然而並沒有科學明確的證明和聖經根據——在全部聖經中仍然找不到一段經文能將撒但的墮落和臆測的時期介在第1-2節經文之間聯繫起來。
(9)太陽與月亮的創造。
我們能否期望的相信,如果復原理論確實是正確的話,則太陽,月亮和其它星辰都起初曾經毀滅過,以後它們不得不再重新的被再創造?
在下列有三個特別重要的辯論議題是主張「時期學說」的學者反對「復原理論」的理由:
(10)由地質地層所顯示出生命層次上升的秩序 (ascending order)。
如果復原理論要被相信,史前地質時期(prehistoricgeological
period)末期之後當時地球的最後終局就是所有動植物毀滅後而下沉,所有萬物葬覆蓋于水葬中——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沉積于地球自然歷史的最底層。然而我們所看到的地質層次顯示恰是相反——我們可以說,在地質層我們所看的是一個有系統有計劃的動植物往高程度演化的排列,直到地球歷史的開始到人類的出現。在地層中由穀底到頂點,也就是由最古老的地層到最近代的地層之間,我們首先看到無脊椎動物,然後魚類,兩栖類,爬蟲類,然後脊椎動物(哺乳類和鳥類),直到人類的出現成為地球的統治者。依照時期學說擁護者的判斷,復原學說無法解釋這個在地層化石上所顯示如此有秩序的漸進發展,並且無可置疑的證實了地質層所呈現有次序的結果與當今生命世界的關係。
(11)復原學說與地質學之間的衝突矛盾。
一般而言,主張復原理論的學者都接受廿四小為一日的解釋,並且也接受愛爾蘭烏社爾(Ussher)主教所估計的舊約年代記錄。就是地質時期的末期,也就是是在亞當夏娃出現之間,大約紀元前四千三百年前時,整個大地幾乎完全被水所覆蓋著。然而,在以後某一個廿四小時的一天,也就是復原工作的第二天,就有如今天一樣四處分佈的陸地和海洋從這大水中浮現展露出來。
但是根據地質學的事實,在人類歷史開始之前,甚至比那更早的數千年,整個地球並沒有這樣的大水所佈滿。地球在紀元前四千三百年時並沒有完全為水所覆蓋,就像在創世記第一章第二節所提到有關「水」的闡釋。
因此,原本復原學說所假定的地質與聖經闡釋的相符一致,但是在所見的這種情況下,主張時期理論的支持者宣稱復原理論與地質學的發現有相當尖銳的衝突,因而毫無置疑的復原學說就被這些發現所駁斥。
(12)由地質地層看出生命的延續直至今天。
現在有許多生命個體的形態與在第三紀元(Tertiary)和甚至在白堊紀(Cretaceous)和侏羅紀(Jurassic)時期所發現的一些相當的形態,被發現很多是相似甚至相同。我們現今的許多的動植物都能被追溯到遠古,甚至有許多種類可以推溯到最古老的地質時期。
很多我們在現存有的哺乳類,爬蟲類和兩棲動物都可在早期的冰河時期(Ice
age)的化石中找到它們的同類或相似的物種。大約百分之六十的四百多種陸居動物和百分之七十五的四十多種水中哺乳動物被看到曾出現在這些化石中。一種舡魚(nautilus)的存在被確實證明它曾在石生代(palaezoic)的岩石中被發現。百分之九十的軟體動物(molluscs)出現在第三紀元(Tertiary)的晚期,在今天它們仍然存在。一些與今日相似的鯊魚和魚類的化石可以在最早的白堊紀(Cretaceous)和侏羅紀(Jurassic)時期找到。在更早古老的煤層(石碳紀)所看到的蜘蛛和蠍類與現代的形狀相似。事實上,多種的魚類和貽貝動物(舌形貝類)實際的由寒武紀(Cambrian)時就存在直到現在,也就是由最古老的地質層化石到今天其形態並未改變。
植物世界也是一樣。一百四十七種植物曾存在冰河時期之前,其中約有一百種現今仍然生長在一些歐洲國家,例如紫羅蘭,蝴蝶杯和黑莓。有些植物被發現出現在第三紀元的鮮新世(Pliocene)時期的最上層地質,包括有三百多種開花的植物,幾乎在今天的英國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存在。同樣的,在今天歐洲和一些熱帶地方有許多種的白楊樹、刺槐、柳樹,它們早就存在於第三紀元的後期。栗樹、橡樹,筱懸木和楓木可以追溯到第二紀元的白堊紀時期。「在白堊紀後期的植物世界到今天仍然維持著它們相同的形態。」(布魯德博士,Brude)一些與今天相同的羊齒植物(ferns)在更古老的煤層化石中也可以被找到。
所以這些都足以證明,地質時期到今天這段時期並不如復原學時說所假設的,曾有根本或徹底斷絕過,而且古老的地質時期連系著新的時期其間並不曾中斷。因此,根據時期理論的觀點,復原理論之所以被地質學的事實所推翻,乃是由地質證據看到人類和第三紀元(Tertiary)時期之間並沒有看到混亂時期(Chaos)的存在。反而,整個的過程自始至終是一個完美、聯貫又一致的自然系統。
假使要反對這樣的說法,「時期理論」所強調反對「復原學說」,我們就要去定位找出在空虛混沌那時的地質時期;也就是六日創造工作之前的時期;我們就不能避免去下一個不可能的結論就是:在第三紀元時期地層所看到的動植物(與今日的動植物相同)乃是由於當初毀滅之後又再重新創造出來的。不然,我們就必須相信,在當初在樂園的開始創造人的時候,神以一種特有的神跡,使動物免於死亡並且改造了牠們(特別是食肉動物);不只在生理本能,它們的天然食物,甚至它們全身的構造都改變,然後在墮落之後,神又將它們改變回原來在第三紀元的狀態。要接受這樣的說法,主張時期學說者強調說,遠比將目前的動植物生活聯繫到化石的事實更困難。關於這方面的議題聖經也不曾提到。因此,很明顯的復原理論造成了很多比它原先想要解決的更多科學難處。因此舒仁度(Short)教授宣稱:「看起來在中新世(Minocene),鮮新世(Pilocene)和更新式(Pleistocene)時期地質層所看見的動植物(與當今的動植物一樣)是曾經滅絕後再又被創造出來的;這種想法是不能讓人信服的。」
由此看來,我們認為時期理論所主張的,就是原始地球的歷史為一個連貫性的發展過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又呈現出兩種主要的狀況。第一個狀況是在最開始的一個原始狀態,此時沒有任何勢力的騷擾與神對敵;也就是此時的狀況是從神創造之手一直順利的進展下去。後來出現了一個狀態就是有了擾亂反抗神的旨意和審判的發生,因而 墮落而毀壞,造成靈界勢力的對立。六日的創造工作於是 涵括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長久時期,而導致今天地球的現 狀;這是第二個狀況,也是與地質時期相符一致的時期。
在這期間,由於神的允許,似乎產生了邪惡混亂的勢 力來反抗神的創造活動。這足以解釋為何混合雜種型的生物,恐怖動物,流血,疾病,死亡在太古原始(primeval)世界如此的普遍流行。
休尼(von Huene)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表示了他的看法:「一些新的事物出現了。黑暗的黑夜在創造的日子的組成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位世界之王,黑暗的國度在同享創世工作的決定開始之後就變的不同了。光明與黑暗同時有份於六日的創造工作」。
在邪惡的靈未進場前,沒有人能夠說出神當時創世的情形。無論如何,主張時期理論的學者宣稱,在聖經中我們找不到有正當的根據說創造是經由一次就完成的光明大地(light-earth;貝特斯,F.
Bettex ),一種原始的光明國度 (Kingdom of light,哈哈爾貝克Haarbeck),或是最初的原始創造(first
orignal creation),或是第一個地球(first earth;克羅克裡,J.
Kroeker)等。所有這些可能追溯到的只是原始發展中的「開始階段」,至於這種開始階段(initial
stage)的實際情形,沒有人知道。
只有一些是確定的,就是由於撒但的墮落造成原始的紛擾混亂,必定是在創造連貫一致的過程的早期就發生了,甚至在創造過程還未發展到牽涉含括到生命時;就如由化石所證明的,是由最早就開始,也就是最早期所受的暫時性約束(subject
to transitoriness)——就是死亡。這也表示,撒但的墮落不一定發生在創世記第一章的第1及2節之間,雖然如此,它必是發生在第1節到第11節之間,第十一節是有關植物創造的時刻。撒但墮落確實的時間沒有人知道。
雖然撒但攪擾和隨後而來的適當審判,神依然繼續進行衪的創造(科學也可以繼續探討)使生物以逐漸有系統的向上發展,如此使動植物發展達到當今的情況和程度。這種演化發展受制於神的旨意,部份由於遺傳,擴展和代代相傳的聯繫;部份由於神重複,創作的干預。無論經由如何謹慎的地質研究,我們仍然無法在生物主要的族類間找到那個「介於類人猿和人類之間的中間動物」(missinglinks),因此宣稱這是證明了這個連續創造發展程式的存在。最後人類——並非由任何其它動物所演化來的——出現了,並要開始神所為他預備的伊甸園生活。
關於第三紀元的肉食動物(Carnivores),許多主張時期理論的學者認為牠們保持著野性狀態居處於樂園之外,而人是住在樂園之內的。樂園它本身是一個特別的境界,一個平安,充滿了生命,完美的區域。在這方面樂園與其它地球的創造物必大不相同,因為如果整個地球是適合生命和絕對的完美時,伊甸樂園就不是必要的。事實上有了樂園的設置證明地球本身不適宜人的居住,尤其人是神所命定要作地球創世的新王。這意味著在伊甸設立樂園的事實證明在樂園以外的地球世界是不完美的。
關於人墮落前後的植物世界,神咒詛說地必要長出「荊棘和蒺藜來」後,就沒有多說什麼了。如果再多說就是人憑著私意武斷的話了。聖經本身只簡單的說到荊棘蒺藜,它們已經在地球各處生長著,要深根長入地下,使人耕耘更加困難。海姆(Karl
Heim)教授曾寫道:「舊約確實說到由於撒但的誘惑第一個人類因而墜入罪裡,並且他們被逐出了天堂樂園。但它並沒有說由於人的墮落世界整個的地面改觀了。」
反對上述這種說法的人指出,聖經在第六日的末尾(這也包括樂園的時期在內)說:「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
主張時期學說的人回答是;由聖經看出在自然界中好的勝過於惡的。就在這個地球目前的情況下,在自然界有很多完美和豐盛的生命,同時也有許多的破壞勢力——在動植物生命間造成的不和諧和頹壞,在空中田野森林中的野獸的掠奪攫食——聖經因而說不去看那因犯罪所帶來的消極結局,而要專注那積極正面的創造原始本質,「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詩一○四24)「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詩八1,9)「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十九1)
這些都是談論神普遍創造的榮耀,而且在其它方面也不例外。否則聖經不會說到今天的世界,「願耶和華喜悅自己所造的。」(詩一○四31)在同一篇作者又說到另一方面:「少壯獅子吼叫要抓食。」(詩一○四21)
我們應當注意到詩篇一四八篇不只勸誡天,地,日,月,星辰要頌揚神,還說:「所有在地上的大魚和一切深洋……野獸和一切牲畜,昆蟲和飛鳥……都當讚美耶和華,願這些都讚美耶和華的名。」(7-13節)保羅也同樣的見證自然界中神的啟示,雖然他和我們一樣都知道有些現時的不和諧:「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
這就是自然界的大輪廓,由此人起初由神接受的任務;由樂園開始人要伸張他的統治王權去執行並擴展樂園的生命與祝福普及到全球。如果人類真能執行這個王權的天職,最後的結果必定是世上的所有生命得著釋放和救贖,事實上將有這一天神的國度要建立在地球上(賽十一6-8;何二18)。
但是人墮落的第一個結果是他不能成就這個天職。因為人的墮落動物世界仍然處於毀壞中。地也是為人所耕耘的,因著人的墮落仍處在受咒詛中。所以創造的萬物今天仍在哀聲歎息呻吟,因為受了虛空的捆綁也都是由於人。這意味著在人類救贖歷史未完成前,受造物仍不能得蒙救贖;「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八21)
就全體而論,這些闡釋的優勢就是:主張時期理論的學者宣稱,他們對聖經創造敘述所作的詮釋,比復原學說的理論更公道合宜。他們的解釋在語意和解經學上較和諧,並且未曾超越聖經原文的範疇。從科學的觀點看他們的解釋較顯著,這是另一個優勢。由化石證據明顯的證明出,它與最古老地層時所呈現生物的死亡證據相符合,並且證明它與原始時代生命組織形態與當今動植物形態的連系相符一致。
結語1958年的秋季,我與妻子到布魯塞爾(Brussels)去參 觀世界博覽會。在我們面前豎立著一座建築,它是會場的中心,一座原子模型。它是一個最大膽,雄偉,奇特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而且是過去人手所未曾建造過的建築。
在這個建築物的底層是個巨大的圓球。在這個圓球上方約三百呎的高空又有一個大的圓球。在這兩球之間還有一個球。此外,另有六個同樣大小的空球,每個空球的直徑大約有六層高的貨倉,它們之間只以金屬的管子與中間的支柱相接連,看起來它好像懸在空中。每根金屬管子有十呎寬,重三萬磅。其中有自動梯穿梭其間,其中的一個電梯長約一百一十五呎,它是全歐洲最長的自動梯。所有的空圓球都是由輕金屬製造成的。這九個球的鋁面,如明亮的鏡子在陽光下閃耀著。當天的整個場景是金黃的陽光由無雲的藍天普照著大地。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個巨大獨特的金屬建築之背後的概念。它代表著一個結晶的金屬分子被放大了一千六百五十萬倍。這九個大球代表這個金屬分子的九個原子。在它們之間的空間給人一個印象,就是原子間的空問使參觀的人立刻意識到過去所認為的實質物體,其實不過是空洞的空間。
當在夜間開燈時,幾百個小光點照在這個銀亮的原子球上。它們提示我們這就像是「電子」圍繞著每個原子核旋轉著。
這個原子模型(Atonium)不只是原子觀念的象徵,也是原子能偉大能力的具體化。這意味著原子時代(atomicage)的象徵。它不只見證了現代工業科學與建築的特殊成就,也象徵核子物理及其對整個廿世紀人類生命的革命性影響。所以它又是這個龐大,含括全世界博覽會的中心和高峰,在此五大洲的民眾在他們個別的展覽站展示他們特殊與顯著的成就。
恰如倫敦當年的水晶宮幾十年來為1851年的大博覽會的象徵,它就是因為博覽會而建造的;又如巴黎的愛費爾鐵塔,建於1880年的博覽會,現在仍然屹立著,它有九百六十五呎高;同樣的這個原子模型,在這次布魯塞爾博覽會結束後將繼續存在著,成為未來後世原子時代破曉黎明的象徵。
我們在自動梯上,經過金屬的管子由這個球參觀到那個球。我們在這偉大的博覽會中看到:「將原子物理應用在和平的用途上以造福人類」。「原子——是世界未來的希望」。這是我們在進入這個神奇的建築物時所看到的英文標語。
在最低層的圓球內,我們看到一些像活人大小的當代著名科學家的圖像,例如廿世紀的數學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浦朗克學會的會長哈恩(Otto
Hahn),他在1939年曾經將鈾的原子核分裂,還有巴黎Sorbomne大學的教授居里夫人,鐳的發現者。
升降機以驚人的速度將我們帶到最高層;以廿秒的時間經過了三百呎高度到了最高的原子球。這是目前歐洲最快的升降機。到了最高層的瞭望台向窗外望去,多彩的博覽會場景和各式的展覽處和幾萬個來自不同地方的民眾穿梭其間。在遠處的景色我們看到布魯爾的「七山之城」和其近郊,加上不計其數的房屋。實在是一幅形形色色的活動畫景。
但有一樣事特別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有一座建築物,正對著我們,靠近原子模型的地方。這一種建築它的樣式是我們過去遊歷過的國家所不曾看過的。它實際上不是一幢房子,而僅是一座高塔,厚厚的牆,形狀如一本敞閞的大書,約有四層樓的高度。
就面對著這個展覽處,在那本「大書」上貼著一個法文標語La-Bible-le
Livre de Dieu pour tous les Hommes(聖經——神為人類所寫的書)。我們特別感到印象深刻的是聖經的經文在書上邊的角上轉動和這本大聖經中間重複的轉動。就在我們由原子模型最高的瞭望台看去時,我們可以看到它重複不斷的以法文,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和法蘭德斯語(Flemish)顯示出來。
在夜晚這些話語閃耀照明著,將這些信息傳到遠處,讓那些經過的人都能看到,就像在大都會中心的霓虹燈。這就是為何這本聖經被稱為「發光的聖經」——「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
我們從原子模型的頂上所看到的話語不斷連續的以不同的語文顯示,它是使徒保羅所曾說過的話。我們在博覽會的整個參觀時間裡,除了這句話沒有其它的話語。這句話,一次又一次的以不同的語文呈現出來。這是保羅曾在另一個人類智識和藝術中心,雅典的亞略巴古對外邦人所說的:「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借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祂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徒十七30-31)
圍繞著我們四周的各個事物都顯示出我們人類心智理性的偉大成就。我們從這原子模型的最高層讀到了偉大的基督使徒的話語,從此也明白我們今日科學主要象徵的最高峰。
無論何時人離棄神時,神與人的智識面對時,神就譴責他的無知。神反對人的自高自恃,只要犯了這個罪,神就命令人要謙卑。神向人宣示,無論何人自以為「進步」(Progress)就別忘未來的審判。
毫無疑問,信仰與科學基本上並不互相抵觸,常常就有一些第一流的學者在神面前虔誠自卑,他們也是實在全心全意的相信聖經的信息福音。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也時常表達出我們對真正科學的尊重。它是屬於人所統治的地球,也是人施展王權與成為尊貴的一部份。但是人時常在他的生活中沒有想到神要求的主權,人常不承認衪的同在,不願借著神而只企圖高抬自己。因此,神要呼召他回轉並要他悔改。
原子模型與聖經,猶如人類的智識與神的智慧,人類偉大的成就與神要求我們在衪面前的謙卑,衪無限量的超越偉大;這些情景深深的感動了我們。
然而看到所有的這些,我們覺得神永遠是慈悲憐憫的。衪對人類是仁慈又容忍的,衪寬恕我們多少的無知。衪總是給人類機會。衪呼召人要相信,就如保羅這段話語所見證的,也是我們在原子模型上所看到那本「大聖經」所顯示傳遞的話語。當時這句話語很震撼的感動了我們。
後來我們離開了原子模型。我們找到了一個特別的地方,可以同時看到原子模型和這個「聖經高塔」,它們正好在整個博覽會的中心。在那裡我們面對著原子模型,緊靠著我們的右邊就聖經高塔的牆。這是個很高大的天藍色的牆。在太陽光照耀下,我們看見這藍色背景上以幾十個不同國家的語文寫著新約最榮耀的救恩信息,「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
在那裡我的視線裡看到它們同時並立著:原子模型代表人類心智的最高成就,另一個代表聖經最榮耀的話語,受聖靈啟示以文明世界最主要的語文由天藍色輝煌的背景,對著我們照耀。我們永遠都不可忘記這兩者之間的聯繫。一個是顯示我們人類真正所能成就的,另一個是宣告那位無限、偉大、全能的神,永恆的救贖主所能夠為我們成就的。
在聖經展覽處備有聖經,新約和經文話語,以三百多種不同語文的資料供人參考。這本「發光的聖經」與「聖經高塔」都是為基督作見證。只有衪與衪的工作豎立在整個會場的中心,因此看不到任何人或任何教會在這裡作宣傳。各事各物都是指向著基督和衪所成就的救恩。這個展覽處外表看起來很簡單質樸,但是就是與其它的展示站大不相同。在這裡我們所關切的不是人類的成就和能力,而是神的拯救能力和衪對人類的呼召,沒有衪,這個偉大的實際常常被人忽略了。所以除了這位世界的救贖者以外沒有其它的名字在此被稱頌和高舉。「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靠著得救。」(徒四12)
我們現在即將結束我們的研討,回顧以往,我們經歷了一段長的路途。在閞始時,我們曾問自己,我們能夠說人是尊貴的嗎?我們以一個在二十世紀而且又是接受聖經的人的立場提出這個問題。在這個原子時代的道德問題,和現代天文學所揭示太空的浩瀚與當代物理學所發現的,使我們今天特別的清楚,我們所意識到人的渺小和有限,在我們對神衪偉大的啟示的信心下我們提出這個問題。
從一開始我們就期望由神的話語能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因為神是宇宙之王,所有王權都是由衪創造出來的,人能成為高貴也是如此。所以也只有神能給人最廣泛深遠的答案以滿足人心裡所追尋的,這個答案含括了天與地,時間與永世。
從那裡開始我們經歷了一個很寬廣的路途。我們看到神在自然界的榮耀,而且人是衪屬地創造的目的和冠冕。嗣後我們認識神屬靈的創造在衪國度裡偉大自由的基本定律,同時我們也體認到一個背叛神的勢力興起,並妄用這個自由,蹂躪毀壞充滿了神整個的國度。
就在這個光明與黑暗的大衝突時,在神的計畫中人的地位更具有顯著的意義。我們看到人不只是神在地球上的皇族代表,他被呼召出來在衪的國度裡享受自然,探討自然,控制自然,並且促進文化,同時還要成為神手中的工具來解放並改變自然。事實上,從人所居住的這個所謂的地球,它在這浩瀚的宇宙如此的小但卻是如此的重要,以致神啟示的得勝將鋪張于全宇宙,直到新天新地的到來。因此,人類如果明瞭他成為尊貴的重要,就理當回應衪的呼召而行。
耶穌基督,是神子也是人子,衪是整個宇宙創造的中心。在時間與空間裡我們所經歷的行程中,我們投擲目光到永世。從天堂世界的光照中照耀了我們為著永世的呼召,衪命定我們要敬拜,要成為神的形象,要做衪的後裔,並且要永遠的管轄。
我們就要問道:「所有的這一切如何實現呢?」我們提供了三個答案:所有人類能成為尊貴必須以神的存在為前題。神治理世界,就是經由衪的啟示和神跡施展衪的王權于自然和歷史中,使人與神和衪的永世有可能的聯合。雖然這個世界受著自然律轄制,但通往天堂的道路仍然暢通無阻。神救贖的計畫為我們開啟一條通往實際成為尊貴的道路。
最後我們要問道:「我們人類救恩基本事蹟的舞臺,同時也是人類地上的國度將如何的開始?」這就要引導我們來面對這個偉大神創造的奧秘了。雖然神的啟示和人類心智研究的成就提供了我們所有的信息,我們發現在我們周遭仍受到許多謎團的包圍。雖然神衪對創造物的多方遷就屈從,衪仍然是那位榮耀的創造者,坐在那獨特尊高的寶座上超乎其所造之物所能想像的。
所有這一切都要驅使我們謙卑,心存感恩與敬拜。地球上的王要摘下那創造主所賜的冠冕,將它置放于天上王的寶座前。當人被赦免罪債時,他才能接受並持守神所賦與的尊貴。
參考文獻
Bavink, Prof. B., Die Naturwissenschafr auf dem
Wege zur Reilgion, Frankfurt a. M., 1934.
Bettex, Prof. F, Das Lied der Sch?pfung, Striegau,
1919.
Bettex,Prof.F.,Himmlische Realitaten,Strigau,1921.
Bettex,Prof.F.,Naturstudium and Christentum,
Striegau,1919.
Bettex, Prof. R, Natur and Gesetz, Striegau,
1923.Canpbell, Dr. J. L., The Bible under Fire, London, 1928.Deissmann, Dr. A.,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London, 1927.Dennert, Prof. E., Bible and
naturwissenschaft, Gedanken and
Bekennnisse eines Naturchers, Halle, 1911.Dennert,
Prof. E., Die Wahrheit Tuber Ernst Haeckel, Halle,
1909.Dennert, Prof. E., 1st Gott tot?, Halle, 1911.Dennert,
Prof.. E., Es werde, Halle, 1907.Franzero, G M., The Life and Times of Nero,
London, 1954.Gail, O. W., Der Griff nach dem Atom, Munich, 1947.Haarbeck, Dr.
Th., Kurzgefasste Biblische Glaubenslehre,
Elberfeld, 1930.Heim, Prof. Karl, Jesus der Herr,
Berlin, 1935.Heim, Prof. Karl, Weltschdpfung und Weltende, Hamburg,
1952.Heim, Prof, Karl, Der christliche
Gottesglaube and die
Naturwissenschaft, Hamburg, 1953.Heim, Prof. Karl,
Die Wandlung in naturwissenschaftlichen
Weltbild, Hamburg, 1953.Hitzbleck, Dr. E., Und
dies Leben hat doch einen Sinn,
Wuppertal, 1951.Hoppe, Prof.
E., Glauben and
Wissen. Antworten auf
Weltanschauungsfragen, Giitersloh, 1915.Howe, Prof.
G, Der Mensch and die Physik, Wuppertal, 1958.Huene, Prof. Freiherr von, Weg
and Werk Gottes in Natur und
Bible.
Biblische Er?drterungen eines
Paldontologen,
Marburg, 1937.Keerl, Dekan Ph. F., Die Einheit der
biblischen Urgeschichte,
Basel. 1863.Koberle, Prof. A., Christentum and
modernes Naturerleben,
Giitersloh, 1932.Kr?mer, R., Die Biblische
Urgeschichte, Wernigerode, 1931.Kroeker, J.,Die
erste Sch?pfung, ihr fall and
ihre
Wiederherstellung, Giessen, 1926.Kurtz, Prof., I.
H., Bibel and Astronomie, 1857.Luthardt, Prof. C. E., Apologie des
Christentums, Leipzig,
1896.Miiller,
Dr. P., Schdpfung
Wunder
Unsichtbare
Welt,
Metzingen, 1958.Neuberg, Dr. A., Das Weltbild der
Biologie, G?ttingen, 1942.Neuberg, Dr. A., Das Neue Weltbild der Physik, G?ttingen,
1940.Pember, G H., Earth's Earliest Ages.Ramm, Dr.
B., The Christian View of Science and Scripture,
London, 1955.Riem, Prof. J., Weltwerden, Hamburg,
1925.Riem, Prof. J., Natur and Bibel, 1911.Rohrbach,
Prof. H., Der naturwissenschaftlich Gebildete und
der christliche Glaube (Biblische
Universitdtsschriften),
Wuppertal, 1955.
Rohrbach, Prof. H., Biblische
Wunder and modeme
Naturwissenschaft
(Biblische
Universit?tsschriften),
Wuppertal, 1957.Rohrbach, Prof.
H.,Grenzen
naturwissenschaftlicher
Erkenntnis (Biblische Universitdtsschriften),
Wuppertal,
1956.Sauer, E., The Dawn of World Redemption,
London, 1951.Sauer, E., From Eternity to Eternity, London,
1954.Schultz, Prof. F. W.,
Die Schopfugeschichte nach
Naturwissenschaft and Bibel, Gotha, 1865.Short,
Prof. A. Rendle, Modern Discovery and the Bible,
London, 1952.Titius, Prof. A., Natur and Gott,
1931.Uhlhorn, Dr. G, Der Kampf des Christentums mit dem
Heidentum, Stuttgart, 1924.Whittaker, Prof. Sir
Edmund, Space and Spirit, 1946.Wiseman, P J., Creation Revealed in Six Days,
London, 1949.Z6ckler, O., Beweis des Glaubens, Vol. IV.
地質學表
地質時代
|
紀
|
植物
|
動物
|
|
人類與
動物
的紀元
|
新生代
Cainozoic
|
第四紀
後冰河期
冰河期
更新世
|
有葉植物:
橡樹、楊柳、白楊、刺槐、楓、針葉樹、顯花植物
|
巨象、犀牛、訓鹿、洞穴熊、
鹿、大懶獸
|
人類最早時期
|
人類的時代
|
第三紀
上新世
中新世
漸新世
始新世
|
有葉植物:
橡、楊柳、
白楊、刺槐、菩提樹、
針葉、樅樹、松、棕、
顯花植物
|
各類屬種的
哺乳類、
乳齒象、恐龍、
大賴獸、巨象、
長頸鹿、犬、馬、鳥類
|
各各陸居的動物
|
哺乳類時代
|
地質時代
|
紀
|
植物
|
動物
|
|
人類與
動物
的紀元
|
中生代
Mesozoic
|
白堊紀
cretaceous
|
有葉植物:
橡、楊柳、
椈、楓、
高等針葉、
棕、顯花植
第一次出現
|
蜥蜴絕種;
哺乳類、
脊椎魚類;
多種昆蟲、
鳥類
|
爬蟲動物
|
爬蟲類時代
|
Jutassic
侏羅紀
|
針葉樹
(南洋杉)
|
鳥類第一次
出現(始祖
鳥)、蝴蝶;
海中爬蟲;
大蜥蜴
|
|||
三迭紀
|
針葉樹開始
(南洋杉)
|
爬蟲類繁
生,蜥蜴,
哺乳類第一
次出現;有
袋動物,甲
殼類絕種
|
地質時代
|
紀
|
植物
|
動物
|
|
人類與
動物
的紀元
|
古生代
Palaeozoic
or primary
|
二迭紀
Permian
|
針葉第一次出現;
羊齒植物
|
甲殼煩頰、
古鱈魚屬
|
兩棲動物
|
兩栖類時代
|
石炭紀
Carbinife
-rous
|
修長葉類;
羊齒樹;
封印木屬
|
兩栖類;
昆蟲;
爬蟲類第一
次出現:
貝殼類絕種
|
|
||
泥盆紀
Devonian
|
陸上植物樹
木第一次出
現,羊齒,
針葉、封印
木屬開始
|
多種魚煩;
蟹,珊瑚,
甲殼類
|
幾乎是水生支物
|
|
|
|
志留紀
Silurian
|
藻類、海藻
|
低等脊椎動
物類(第一個軟骨魚類),蟹,珊瑚;昆蟲第一次出現,葉蟲類,腕足動物
|
|
|
|
奧陶紀(Ordovician)
寒武紀(Cambrian)
|
藻類、海藻
|
無脊椎動物三葉蟲,腕足類動物
|
|
無脊椎動物時代
|
始生代;前寒武紀Eozoic(pre-cambrian)
|
|
可能的藻類
|
有生物存在痕跡,放射蟲類;無脊
一椎動物
|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