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4

聖經的權威及正典






目錄:
舊約概論上



舊約概論下

緒論

一、前言:·權威不在乎論據,而是在乎信心。·把論據都提出來,只可以叫人在理智上同意,而未必能接受聖經的權威。·護教學上的論據,其價值在堅立信心。·傳揚和解釋聖經,便可以樹立聖經的權威和真實性。二、從啟示的角度來看:·知識的主動與被動:認識上帝的主動權在誰手中?·權威的起點與終點:誰有資格發言?祂發言了嗎?·啟示型態的宗教與非啟示型態的宗教:o各家經書:§佛家-三藏:經藏、律藏、論藏。§道家-三洞: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輔-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印度教-吠陀經Veda§回教-可蘭經o啟示型態:§回教-可蘭經由穆罕默德一人寫成,沒有第二證人,只能百分之百相信他。§基督教-祂主動向人發言,祂使用人懂得的媒體。三、從聖經本身來看:·內證:o自我宣稱-3808次的「耶和華說」。o本身有最大的一致性-約四十位作者,歷時1500年(1400B-C-98A-D),但主題和內容卻是一致且和諧。o對「人生之謎」、「未知的世界」,如人的本性、生命的意義有最完整的解釋。o翻譯上的失真和錯誤,減至最小程度:1947年發現的死海古卷(225B-C-),證實舊約聖經的可靠和準確。·外證:o耶穌接受舊約的權威。o死海古卷。o新約經文校勘學-現存五千多份抄本中,差異均為枝微末節部份。o考古學:1935年發現約翰福音1831-33節及3738節,經鑒定為130年的抄本,距成書不到40年。o歷史學:聖經記載的歷史,與當代的歷史吻合。如耶利哥遺址1952年挖出,經證實確是13世紀。四、聖經的正典:·舊約:舊約何時集成已不可考,猶太人著作BabaBatha說是以斯拉集成(458B-C-)。死海古卷證實主前三世紀前就已完成。·新約成立原因:o內在的需要:信仰上的標準。o外在的需要:異端的攪擾。·新約正典的標準:o作者必須是使徒,或親自見過耶穌。o若不是使徒,就必須是「使徒圈子」的人。o著作中的神學思想,必與使徒的教訓吻合。o必須有高超的靈性和道德水準。o為各教會普遍接納與承認。·新約正典的確定:過程是漸進的,397A-D-迦太基會議中確立。五、更正教領袖之論據:·聖經中神的威嚴。·和諧的一致性。·極高的奧秘——非人所能想像。·完美的道德教訓。·文體言簡意賅。·改變罪人心靈的力量。·經得起考驗和攻擊。·考古學、歷史學的論據。六、結論:·教會沒有權威,人們便不再留意教會所傳的信息。


一、導論的範圍:1-舊約導論是指對古代背景一種系統化的研究,藉此正確地解釋聖經舊約三十九卷經卷。2-舊約導論的研究專案:(1)舊約著作的原文,就是希伯來文和亞蘭文,還有相關的閃族語文(如阿拉伯文、亞述文、腓尼基文、烏加列文和敘利亞文)(2)希伯來民族和他們所接觸之鄰國的歷史。(3)非希伯來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古代異教徒作家作品、近代考古學的發現)(4)聖經經卷作者的問題,影響該書卷的意義與可靠性。(5)每卷書的著作日期,從而得知神向祂百姓發言時,百姓所面對的問題。(6)作者所針對的歷史情況和當代的問題。(7)每卷書最原始的稿本。流傳至今的抄本,可能有筆誤或抄寫上的錯誤(經文批判學)。(8)經文的完整性。內容是否出於作者,或者彙集了他人的手筆。(9)經文流傳的歷史,即各學派抄寫及傳遞每卷書的途徑。注:(1)(3)項,是屬於語文及歷史課程,(4)(9)項的研究是屬舊約導論的,又可分為一般導論與特殊導論。一般導論是探討經文的問題,特殊導論是逐卷研究作者、日期、目的、完整性。二、舊約正典的形成:1-正典觀念的根源:a-神的觀念:神所說的,所行的,都帶著權威。b-啟示的觀念:神將自己的心意、計畫、期望、要求向人顯明,要人透過祂的啟示來認識祂(內在的權威)。c-默示的觀念:神的靈與人合作,借著人的文筆,將神的心意,配上自己受聖靈教導的領會而記錄下來(受託的權威)。2-正典的意義:就是「標準」,一切的真理以此為準繩,也以此為量度而取捨。正典是神直接啟示與間接默示的合成。3-寫作與接受時期:a-神將十誡刻在石版上(申五、申九9-10、十4-5)。b-摩西蒙神啟示寫五經(申三十一24-26)。c-約書亞、撒母耳寫歷史書。d-大衛、所羅門等寫詩歌書。e-眾先知寫先知書。4-收集與整理時期:a-以斯拉時代,猶太人組織公會,文士以斯拉受權將舊約的書卷,收集組織。b-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認為舊約正典,在波斯王亞達薛西時已集成。三、舊約內容組織:3917卷歷史書=>5:摩西五經(律法書),12:歷史書(9:擄前、3:歸回)5卷智慧書(詩歌書)17卷先知書=>5:大先知書,12:小先知書(9:擄前、3:歸回)四、舊約的歷史:1-太古時期:a-創造:神為人預備美好的一切。b-墮落、洪水、巴別:神的公義-審判,神的慈愛-拯救。2-列祖時期:a-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b-立約:亞當之約→挪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西乃之約(摩西律法)→巴勒斯坦之約→大衛之約→新約(耶三十一31-343-出埃及時期:神帶領出一民族,訂立律法,設立帳幕。神引導。人叛逆神審判,人歸回神赦免、教導。4-征服時期或爭戰時期:以色列得迦南地為產業,顯出神的信實。5-士師時期:a-犯罪(行惡)→管教(奴役)→認罪(呼求)→拯救→犯罪(行惡)b-路得:外邦女子愛慕神,蒙神揀選,成為大衛的先祖。6-聯合王國時期:a-大衛、所羅門,蒙神喜悅,因是信靠神的人。b-對神豐富的體驗,而寫下了智慧書(詩歌書)。7-分裂王國或南北國時期:君王行善神賜福,君王行惡神懲戒。先知勸告要回轉信靠神。8-獨存王國或剩餘王國:a-亞述帝國滅北國。b-神守約使大衛的後裔一直承接王位,直到巴比倫帝國滅南國9-被擄時期:亡國之恨-敬畏獨一真神。但以理任數朝宰相。被擄以七十年為滿,神掌管歷史。10-歸回時期:a-建殿。b-建城。c-恢復律法(宗教復興)。五、舊約的地理:1-地形:巴勒斯坦四長形區域:海岸平原、中央高山、約但河谷、東部高原。2-氣候:56月至910月,有五個月乾旱,雨季從10月下旬有秋雨,至4月的春雨,農作物成長。

舊約概論上(二):律法書入門、創世記

一、律法書入門1-五經內容:略分為三大部份a-人物:占23%,以創世記四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和出埃及記-摩西為主。b-律法:占40%,按性質可分三大類-道德法、民事法、禮儀法。c-史錄:占37%,其它歸此部份。2-人物研讀法:a-傳記法:是研究聖經人物的生平經歷。b-段落法:注重人生命中的特殊經歷,並僅引述一些事實作為申論某個信息的骨架。c-預表法:聖經表達啟示漸進的方式之一。d-歷史神學法:將該人物放回民族史、救贖史、啟示史的背景去瞭解他。(1)作者如何追溯他的血脈淵源?(2)他在救贖史中扮演怎樣的角色?(3)神如何透過他自我啟示?3-律法:a-律法內容分類:(1)道德法:即十誡,是引導生活的一般性原則,也是更詳細民事法與禮儀法的基礎。(2)民事法:針對平常的社會關係定下明確的指示。(3)禮儀法:與宗教事宜有關的明確指示。b-律法的形式:(1)絕對法:一種帶有不可抗拒之權威的命令。十誡屬這種形式。(2)相對法:是照情節論理,或按前例習慣執行。這種形式大部分屬於社會律例(民事法)。c-律法的意義(有三重意義):(1)歷史性的意義:成為當時之百姓進入迦南地生活時的指引。(2)救恩性的意義:(a)律法的頒佈在出埃及後,而出埃及預表救贖,可見救贖在先,律法在後,得救非因行律法而得的義。(b)律法是一種福音的預工,不是福音本身。(3)啟示性的意義:顯出立法之神的本性。d-基督徒與舊約律法:(1)舊約律法是約的條款,是約束耶和華及其子民以色列。(2)舊的約(西乃之約)不是基督徒之約。基督徒是要按舊約律法所啟示的精意而行。(3)全部舊約律法仍然是神的話,即使它們不是神給予基督徒的直接命令。(4)新約更新了部份舊約。(太二十二37-42)二、創世記:()簡介:1-作者:摩西2-日期:1420B-C-3-地點:西乃山麓曠野4-主旨:以色列起源(萬物始源)5-主題:神救贖計畫的開端()內容:1-大綱:a-太古時期(1-11)(1)創世(1-2)(2)墮落(3-5)(3)洪水(6-9)(4)巴別(10-11)b-先祖時期(12-50)(1)亞伯拉罕(12-24)(2)以撒(25-27)(3)雅各(28-36)(4)約瑟(37-50)2-結構:四件事(1-11)、四人物(12-50)a-筆法:12章及1011章的倒敘、回筆。b-措詞:10章-familieslandsnationslanguages12章-youlandnation3-思路:藉我賜恩福(使別人因你得福)()要點:1-創造:神為人預備美好的一切(創一31)。神設立婚姻的美好(創二1823-25)。2-墮落:人被誘惑(神豈是真說?)而犯罪(想要如神),因人不謹守、聽從神的話,神的挽回(用皮子作衣服,創三21)與懲罰。個人犯罪擴及家庭的犯罪(該隱與亞伯-嫉妒,創四-神看重我們這個人重於我們所作的)。3-洪水:族類的犯罪(放縱情欲-塞特後裔與該隱後裔通婚),洪水的懲罰,揀選挪亞。4-巴別:世人犯罪(傳揚自己-人本主義),神變亂其口音-眾人分散在全地。巴別是變亂的意思。5-亞伯拉罕a-約:(a)後裔-王國(創十二2、十三16、十七6、二十二17)、(b)土地-國土(創十三15、十五5)、(c)恩福-萬國(創十二3、二十二1718)。應許(12),訂約(1517),誓約(22)。b-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獻以撒,信心的高峰(1)信心初階(試驗):離家→饑荒→財富→勝利→延遲(2)信心進階(經歷):代求→膽怯→生撒→逐庶→立約(3)晚年:買地→娶媳→後裔6-以撒:早年順服,中年蒙福,晚年憂傷,一生成敗參半,在神盟約應許上是承先啟後的環節,列于信心偉人行列中。超然的誕生→全獻在壇上→慈母的去世→父作主娶妻→承繼父家業→父親的終老→祈禱得雙子→欺騙人事件→挖井之爭執→與人結盟約→為雙子祝福→雅各出遠門7-雅各(以色列):以色列民族-十二支派,生命被神雕塑、改造的人腹中相爭→奪長子名→欺騙父福→離開父家→(伯特利天梯)→娶妻受騙→二妻相爭→工價改逃→懼怕以掃→(毗努伊勒捽跤)→未到西珥→示劍築壇→戮示劍族→底波拉死→(伯特利築壇)→拉結之死→流便之恥→住希伯倫→葬父以撒→(在迦南)→以掃後裔→約瑟被賣→猶大事件→埃及糴糧→(在埃及)→下到埃及→祝福法老→祝福兩孫→預言十二子→(死)葬在迦南8-約瑟:神掌管約瑟一生的遭遇,也因著約瑟對神的敬畏與順服,使他生命中的患難,轉為機會,完成神的目的(預表耶穌)。一生面對苦難、情欲、世俗、寬恕的試探。彩衣(父家)→僕衣(主宅)→囚衣(囚牢)→細麻衣(王宮)。()信息:1-信心:甚麼是信心?信心的特點?信心如何增長?信心是在實際生活事件中操練、成長。2-揀選:神揀選甚麼樣的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均是有缺失的人,但卻是在各樣患難中,願信靠、跟隨神的人。3-管道:我是否成為使人蒙福的管道?我是否常把我生命中的經歷、體驗,與人分享,成為能影響人的人,使人蒙福。4-創造:認識神的全能(美麗、複雜),有甚麼事對神而言是太難的?5-墮落:罪-羅五12;救恩(得救)-羅四17-25()難題:1-日:地質年齡或階段2-墮落:分別善惡樹的設置,非神自找麻煩,乃是人不可能不面對試探,人要在試探中,選擇信靠神,才是真信仰。神不是要一個機器人。3-洪水:全球性或局部性

舊約概論上(三):創世記、出埃及記

一、創世記四人物(參上次講義)二、出埃及記()簡介:1-作者:摩西2-日期:1420B-C-3-地點:西乃山麓曠野4-主旨:以色列從奴隸的國度進入神的國度5-主題:神的救贖(神的能力、聖潔和智慧)()內容:1-大綱一:以色列在埃及(1-12)、以色列出埃及(13-18)、以色列在西乃(19-40)a-以色列在埃及(1-12)(1)拯救之原因(1)(2)拯救者之預備(2-4)(3)拯救之過程(5-12)b-以色列出埃及(13-18)(1)往紅海(13)(2)過紅海(14-15)(3)往西乃(16-18)c-以色列在西乃(19-40)(1)賜給誡命(19-31)(2)打碎誡命(32-33)(3)重賜誡命(34-40)2-大綱二:出埃及(1-18)、立約(19-24)、建會幕(25-40)a-出埃及(1-18)(1)苦難(1-4)(2)救贖(5-15a)(3)鍛練(15b-18)b-立約(19-24)(1)誡命(19-20)(2)典章(21-23)(3)律例(25-40)c-建會幕(25-40)(1)設計(25-31)(2)延宕(32-34)(3)完成(35-40)3-結構:a-約章:出二十四章。(創世記:創十七章)b-摩西之約:神對以色列國的計畫、目的(出十九4-6)。祭司-橋樑。()要點:1-十災:水變血之災(7)、蛙災(2)、虱災(1)、蠅災(2)、畜疫之災(2)、瘡災(1)、雹災(1)、蝗災(1)、黑暗之災(3)、殺長子之災(1)2-十誡(出十3-16)。神與人(一至四)、人與人(五至十)。3-摩西:領袖的塑造與授權。4-出埃及路線。出埃及過程與基督徒靈程的對照(林前十1-13)。5-會幕(屬靈含意):a-庭院:與外邦人區別。b-會幕:聖所、至聖所。c-銅壇:燔祭壇。d-洗濯盆:基督有潔淨能力的血。e-陳設餅桌:基督是生命的糧。f-金燈檯:基督是世上的光。g-香壇:基督的代禱、聖徒的禱告。h-內幔:基督的身體。i-約櫃、基路伯、挽回座(施恩座):(1)約櫃:代表神在祂百姓中,與他們同在。十誡兩石版:象徵神的恩約與律法。(2)施恩座:象徵基督在神面前的代贖。()信息:1-”埃及,迦南。a-徒二十六18: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b-彼前二9: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2-誡命:道德法(永久性)、典章:民事法(暫時性)、律例:宗教法(禮儀法)(暫時性)。3-領袖:a-領袖的塑造(出二11-17)。b-領袖的授權(出十七8-16、十八13-27)。4-什麼是敬拜?(羅十二1-25-對神跡應有的觀點與態度?為何今日沒有(較少)神跡?()難題:耶和華使法老的心剛硬?(出九12)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羅九18

舊約概論上(四):利未記與民數記

一、利未記()簡介:1-作者:摩西2-日期:1420B-C-3-地點:西乃山麓曠野4-主旨:有罪的人,如何親近聖潔的神5-主題:以色列聖潔的事奉()內容:1-大綱一:到神面前(信仰)(1-10)、與神同行(生活)(11-27)a-到神面前(信仰)(1-10)(1)靠祭物(1-7)(2)生活中心:贖罪日(16)b-與神同行(生活)(11-27)(1)個人方面(11-15)(2)靠祭司(8-10)(3)與人方面(17-22)(4)生活中心:七節期(23)(5)其它方面(24-27)2-大綱二:相交之基礎(獻祭)(1-17)、相交之實踐(分別)(18-27)a-相交之基礎(獻祭)(1-17)(1)獻祭(除罪)(1-7)(2)祭司(中保)(8-10)(3)百姓(潔淨)(11-16)(4)祭壇(和好)(17)b-相交之實踐(分別)(18-27)(1)百姓的規矩(18-20)(2)祭司的規矩(21-22)(3)節期的規矩(23-24)(4)迦南的規矩(25-27)3-結構:a-會幕裡的敬拜(祭及獻祭的人)(1-10)、生活的聖潔(節期及守節的人)(11-27)b-就神之路-獻祭(1-10)、行神之路-成聖(11-27)。()要點:1-猶太獻祭制度:a-燔祭(馨香祭):為贖一般性的罪-原罪。b-素祭(馨香祭):為初熟之果感恩。c-感恩祭(平安祭、馨香祭):為意想不到的祝福,或所蒙的拯救。d-還願祭(平安祭、馨香祭):為已蒙的祝福或拯救,尤其是祈求時曾起願。e-甘心祭(平安祭、馨香祭):向神表達一般的感恩和愛,不一定針對任何明確的祝福。f-贖罪祭(贖罪祭):為贖明確但無法補償的過犯。g-贖愆祭(贖罪祭):為贖明確而可以補償的過犯。2-希伯來年曆中的主要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三個為最主要。a-逾越節:1/14、紀念自埃及蒙救贖。b-無酵節:1/15-21、紀念出埃及時脫離舊生活之行動。c-初熟節:1/16、紀念神使農產全長成之恩。d-五旬節:3/6(初熟節後五十天)、慶祝五穀豐收。e-吹角節:7/1、招聚百姓為贖罪日準備。f-贖罪日:7/10、為國家(國民一年中之罪行)的罪獻祭。g-住棚節:7/15-22、紀念在曠野漂流。3-猶太曆法:1-尼散月(3-4)2-以珥月(4-5)3-西彎月(5-6)4-答模斯月(6-7)5-埃波月(7-8)6-以祿月(8-9)7-提斯利月(以他念)(9-10)8-馬西班月(布勒)(10-11)9-基斯流月(11-12)10-提別月(12-1)11-細罷特月(示巴特)(1-2)12-亞達月(2-3)4-潔與不潔的動物:a-哺乳類:分蹄、倒嚼為潔淨。b-鳥類:吃肉或吃腐肉者為不潔淨。c-爬蟲類:全部不潔淨。d-水族:有翅、有鱗為潔淨。e-昆蟲類:凡屬蟋蟀類者為潔淨,有翅膀、四足的蟲類為不潔淨。注:基本原因:(1)衛生方面:許多被禁的動物皆帶病菌類。(2)禮儀方面:某些動物被視為不潔,因為牠們和異教禮儀有關。5-聖潔法典(利17-26)。()信息:1-現今的獻祭是獻身、獻心為活祭。2-祭司事奉的原則。(利10:亞倫兒子被燒死)3-能力的度數與聖潔的度數成正比。4-節期:人易忘恩。()難題:阿撒瀉勒(利十六6-10)贖罪日獻兩隻羊,一隻為獻祭羊,一隻為替罪羊(阿撒瀉勒),獻祭羊象徵了基督十字架代贖,替罪羊闡明了把罪從神面前除去。二、民數記()簡介:1-作者:摩西2-日期:1400B-C-3-地點:摩押的平原4-主旨:人生苦短,但人又常不停打轉,因不信喪失福份5-主題:以色列的失敗()內容:1-大綱:從西乃到加低斯(1-14)(在西乃曠野)、從加低斯到加低斯(15-21)(在巴蘭曠野)、從加低斯到摩押平原(21-36)(在摩押平原)a-從西乃到加低斯(1-14)(1)預備前進(1-9)(2)在路上(10-14)b-從加低斯到加低斯(15-21)(1)預備漂流(15)(2)在漂流路上(16-21)c-從加低斯到摩押平原(21-36)(1)再啟程(21)(2)在摩押(22-36)2-結構:亞倫的死(20)界標:舊、新代()要點:1-支派的排列:利未眾子的名字是革順、哥轄、米拉利。(民三17a-東:猶大、以薩迦、西布倫;摩西、亞倫。b-南:流便、西緬、迦得;哥轄。c-西:以法蓮、瑪拿西、便雅憫;革順。d-北:但、亞設、拿弗他利;米拉利。2-要章:拿細耳人(6)、嗎哪、鵪鶉(11)、探子窺地(13)、藍細帶子(15)、可拉背叛(16)、亞倫的杕(17)、紅母牛(19)、摩西擊磐石(20)、銅蛇(21)、巴蘭(22-24)、漂流史(33)、逃城(35)3-八處怨言:a-帶領的道路(民十一1-3)他備拉。b-所賜的食物(民十一4-35)基博羅哈他瓦。c-所派的首領(民十二)哈洗錄。d-應許的地土(民十三-十四)加低斯。e-公義的判決(民十四39-45)加低斯。f-所任命的(民十六-十七)加低斯。g-沒有水喝(民二十2-13)加低斯(米利巴)h-沒有糧沒有水(民二十一4-9)何珥山往南。()信息:1-兩次統計數算:不在乎兵丁的多寡,而在乎信心的大小(神是在數算中唯一有意義的數字)a-加低斯失敗前的統計(民1-4)。b-繼後世代在摩押平原的統計(民26)。2-神的次好:進迦南的時日,從十一天變為三十八年。3-事奉:a-得救為要事奉神。b-事奉要有次序且分別為聖。4-摩西不能進迦南:親近的度數等於要求的度數。(詩一○五)5-神的恩慈與嚴厲:a-神的恩慈:神數點並聚集祂的百姓,表明神的承認與組織。b-神的嚴厲:以色列人因不信,漂流、倒閉曠野,人數減少且回到老地方(困難未挪移)。()難題:殺戮米甸人(31),因米甸人用詭計誘惑(民二十五16-18),又因米甸長老與摩押長老同召巴蘭咒詛以色列。神命令滅米甸人,與滅迦南人是同樣的原因:神公義的懲制,及要以色列人離惡、分別為聖。

舊約概論上(五):申命記、歷史書入門

一、申命記

(
)簡介:

1.
作者:摩西

2.
日期:1400B.C.

3.
地點:摩押平原

4.
主旨:勸勉不可忘記神的律例、誡命與典章

5.
主題:以色列的訓誨

(
)內容:

1.
大綱一:往後看(神在歷史中之信實)(1-11)、往前看(神在應許中之信實)(12-34)

a.
往後看(1-11)

b.
往前看(12-34)

(1)
紀念神所行的(重溫歷史)(1-3)

(1)
紀念神所定的(歷史性信息)(12-26)

(2)
紀念神所命的(重溫律法)(4-11)

(2)
紀念神所證的(預言性信息)(27-34)

2.
大綱二:回顧過去:歷史的教訓(1-4a)、把握現在:律法的含義(4b-28)、展望將來:預言的盼望(29-33)、後記-摩西離世(34)

a.
回顧過去:歷史的教訓(1-4a)

(1)
往事重述(1-3)

(2)
聖約重申(5-11)

b.
把握現在:律法的含義(4b-28)

(1)
律法導言(4b)

(2)
聽從遵行(4a)

(3)
申命法典(12-26)

(4)
續約宣言(27-28)

c.
展望將來:預言的盼望(29-33)

(1)
信守聖約(29-30)

(2)
聖約繼續(31a)

(3)
見證之歌(31b-32a)

(4)
最後祝福(32b-33)

d.
後記-摩西離世(34)

3.
中心思想:

a.
神:(1)神的獨特性﹣祂是獨一的神。(2)神的愛﹣立約的愛。

b.
神的百姓:(1)選民獨特地位。(2)與神的關係密切,要求高﹣聖潔、敬虔、愛神。

(
)要點:

1.
示馬(Shema,肅穆):申六4-5

2.
要章:十誡(5)、七節期(16)、預言立王(17)、巴勒斯坦之約(28.29.30)、摩西的預言(33)

3.
特點:

a.
內容成份為講章式:三講章

(1)
第一篇論:歷史回顧,失敗經驗。

(2)
第二篇論:解說歷史含意,把握現在,體會神心意,在祝福與咒詛中選擇。

(3)
第三篇論:展望將來,作最後的祝福與勉勵。

b.
題材為勸勉式:

(1)
律法:在文法、語氣上,陳述各種理由(苦口婆心),勉百姓要忠於神。

(2)
歷史:重歷史給人的教訓,重實用性,且歸結到律法,而非重歷史史實。

c.
性質為轉易:

(1)
世代:轉易到新的一代-舊的一代都過去了。

(2)
地點:轉易到新的領土-迦南。

(3)
生活型態:轉易到新的經驗-不再過帳棚生活,而有固定的房子。

(4)
啟示:轉易到新的啟示-是神愛的啟示。

4.
重要性:

a.
五經的結論、詰語:申命記成為創出利民的解說。

b.
申命記成為以色列歷史的寫照(生死禍福),先知預言奠基于申命記之神學,是舊約神學的精華。

c.
申命記是以色列保國、建國的大法。

d.
在基督來之前,申命記是以色列人的護身符,律法激起民眾渴慕救贖。

e.
新約引用,出現在十七卷,共96次。

(
)信息:

1.
在信仰歷程中,定期緬懷主恩的重要:生日、得救、蒙召、結婚周年、節期、聖餐。

2.
人易忘恩(需定期回顧),忘記神的話語(需常聽、常看、常背,隨處貼放)。

3.
十誡對今日的意義。

4.
從摩西身上學功課:申三23-26神對摩西說:「罷了」(摩西一生豐功偉業,但因米利巴事件(民二十7-13)不得進迦南地)。

(
)難題:

摩西在申命記五6-21怎能更改十誡(出二十2-17)的內容字眼,因申命記是解釋,且同樣是有聖靈默示的,且帶著權能。

二、歷史書入門

1.
歷史書經卷:

a.
一般定義:全卷內容用敘事體書寫者(書、士、得、撒上下、王上下、代上下、拉、尼、斯)。

b.
廣泛定義:全卷或部份內容採用敘事體書寫者(部份內容採用敘事體書寫者有出、民、耶、結、賽、伯)。

2.
研讀基本原則:歷史記錄呈現的四方面問題

a.
史實的讀法和應用:舊約史實與我們有何關係?有何法則,至今仍可運用?

b.
家譜給我們的啟示:家譜的重要與目的何在?我們要如何研讀?

c.
舊約年代的困惑:舊約史書非編年史,年代似乎有些矛盾、混亂,聖經記錄是否準確?

d.
史錄協調的問題:史書記錄上的矛盾或不協調處,是否可有正規解經原則可解釋?

3.
家譜:

a.
舊約家譜記錄:

(1)
亞當至挪亞。(2)該隱。(3)挪亞。(4)閃至亞伯立罕。(5)他拉。(6)拿鶴。(7)羅得。(8)亞伯拉罕。(9)以實瑪利。(10)以撒。(11)以掃。(12)雅各(十二支派)。(13)被擄以後。

b.
家譜的類別:

(1)
前溯式家譜:依循公式-甲是乙的兒子記錄,追溯至個人祖先中某位重要人物。

(2)
後延式家譜:依循公式-甲生了乙記錄,通常包括個人的年歲和某種行為等資料。

注:家譜集中在創、代上下,其次是民、拉、尼,代表了兩個舊約時期:一是舊約歷史肇始時期,一是舊約歷史結束時期。正好是溯源與歸宗的兩段重要時刻。

c.
讀家譜的注意事項:

(1)
希伯來文的「父」、「兒子」含意較廣,除直屬關係外,也可指「學生」、「同僚」等用法。

(2)
家譜中常有名字省略。

(3)
某些家譜將人名、地名或族名混用並列。

(4)
同一個名字可能重複使用。

(5)
同一個人可能有幾個不同姓名。

(6)
每一代的年限不容易決定。

注:家譜應是傳記性和歷史性,而不是年代性的。

d.
家譜的功用:

(1)
個人:追溯個人與歷史上某重要人物的關係,以成為目前享有的權利、地位的保障。

(2)
民族:保存各支派的脈絡;被擄歸回後,證明歸回者未與異族摻雜。

(3)
國家:編寫以色列史骨架的重要參考資料。

(4)
應用:

(a)
注意女性的名字。

(b)
注意變換的筆法。

(c)
注意譜表順序的異動。

(d)
注意聖經作者的說明。

4.
年代:希伯來列王年代計算法

a.
確定列王年代的基本參考資料:

(1)
亞述國的「年號錄」。

(2)
亞述君王表。

(3)
多利買正典。

(4)
巴比倫年表。

(5)
碑記。

注:希伯來王有共同攝政的現象。

b.
猶大和以色列王年代的計算法:

(1)
二國的統治年始於不同的月份。

(2)
南北二國就採取兩種計算列王統治年數的方式:

(a)
登基年曆演算法:王朝元年前有登基年(後演算法)。

(b)
無登基年曆演算法:登基年即為王朝元年(前演算法)。

(3)
南北二國摻雜使用兩種計算法。

(4)
南北二國各以本國的曆演算法計算他國君王的統治年。

c.
認識「二重演算法」:

(1)
在部份交迭攝政期的王朝,史書記載的君王統治總年數包括他的交迭期和獨自秉政期,但在標示年次時,卻以他獨自秉政那年為登位的首年,而不將交迭治理的首年算為登位的首年,此為「二重演算法」。

(2)
在希伯來列王的九次交迭期中,先後共用了五次「二重演算法」。

5.
合參:可以模擬使用合參法的經卷,即撒上下、王上下、和代上下

舊約概論上(六):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得記

一、約書亞記

(
)簡介:

1.
作者:約書亞

2.
日期:1375B.C.

3.
地點:迦南的示劍

4.
主旨:神百姓對神能力的絕對信靠,戰勝諸敵,得應許地

5.
主題:以色列的產業

(
)內容:

大綱:進取迦南(1-5)、征服迦南(6-12)、分配迦南(13-24)

a.
進取迦南(1-5)

(1)
預備(1-2)

(2)
渡河(3-4)

(3)
守禮(5)

b.
征服迦南(6-12)

(1)
中路戰役(6-8)

(2)
南路戰役(9-10)

(3)
北路戰役(11-12)

c.分配迦南(13-24)

(1)
分地(13-21)

(2)
紛爭(22)

(3)
分別(23-24)

(
)特點、要點:

1.
地位上是承先啟後;屬靈上,屬靈爭戰,不在乎兵力的多寡。

2.
神的引導-耶和華軍隊的元帥。

3.
要章:喇合(2)、過約但河(3)、破耶利哥城(6)、亞幹的罪(7)、基遍人詭計(9)、日月停止(10)、設立逃城(20)、約書亞卒(23)

(
)信息:

1.
神才是百姓真正的領袖,因人都會過去(去世)。

2.
一人撒種(摩西)、一人收割(約書亞)。

3.
神給恩典,人得-用信心支取,照他的信心來成就。

4.
信心的功課-約但河水分開,在腳一入水之時。

5.
割禮-打仗前割禮:割禮是與神立約的記號,成為聖潔。

6.
單調的生活,有如繞耶利哥城,但若是順從神命而行,終必看見果效。

7.
屬靈爭戰之勝負,取決於人神間關係。

8.
產業是神全部要賜給人的,但屬地卻是人藉信心而佔領的土地,是人能享用的部份(局面的)。

(
)難題:

喇合撒謊:撒謊是罪,但神赦罪,是因人悔改及信神,喇合信靠神(異教環境長大),向官員撒謊,所冒殺身之禍的危險更大,顯出其信心堅定,且因行為稱義。

二、士師記

(
)簡介:

1.
作者:撒母耳

2.
日期:1020B.C.(掃羅時代)

3.
地點:示羅

4.
主旨:離棄真神的後果是痛苦受制管教責打,悔改帶來複與

5.
主題:以色列的失敗

(
)內容:

1.
大綱:士師時代前(1-2)、士師時代時(3-16)、士師時代後(17-21)

a.
士師時代前(1-2)

(1)
政治性:「沒有趕出」(1)

(2)
宗教性:「事奉巴力」(2)

b.
士師時代時(3-16)

(1)
第一迴圈(3a):俄陀聶

(2)
第二迴圈(3b):以笏、珊迦

(3)
第三迴圈(4-5):底波拉

(4)
第四迴圈(6-8a):基甸

(5)
第五迴圈(8b-10a):陀拉、睚耳

(6)
第六迴圈(10b-12):耶弗他、以比贊、以倫、押頓

(7)
第七迴圈(13-16):參孫

c.
士師時代後(17-21)

(1)
宗教混亂(17-18)

(2)
道德混亂(19)

(3)
支派混亂(20-21)

(
)要點:

1.
士師記成為鑒戒,指出墮落的原因、經過、結果,刺激人歸向神。

2.
士師記顯出混亂的原因是沒有屬靈的領袖(沒有王),為君王政體鋪路。

3.
士師是審判官、拯救者、執政官,任務在於保護、保衛神的百姓,種類則有勇士、祭司、先知,作神的代理人。

4.
要章:耶弗他(11)、參孫與大利拉(16)、但族拜偶像(18)、利未人淫亂(19)、便雅憫人遭屠殺及延嗣(20)(21)

(
)信息:

1.
順服要付代價。

2.
神是慈愛,也是公義的神,神會因慈愛容忍,但絕不會忽視人的罪。

3.
基督徒雖是神的兒女,但有些特權卻常易失去:平安、喜樂、自由、豐盛、尊貴。

4.
只有神可以賜給屬靈的勝利。

5.
為何神使用軟弱的器皿去完成神聖潔的工作:

a.
軟弱是次好的,但軟弱謙卑者好用,神仍使用。

b.
道德的瑕疵:使人不能誇口、神得榮耀、使剛強者羞愧、顯出神的榮耀、那世代沒有可用之人。

(
)難題:耶弗他的女兒是否被獻為燔祭?(士十一29-40)耶弗他是把他女兒獻于會幕前事奉,哀哭是為她終為處女,後裔斷絕。

三、路得記

(
)簡介:

1.
作者:撒母耳

2.
日期:1010B.C.

3.
地點:示羅

4.
主旨:大衛王的世代淵源

5.
主題:以色列的光明

(
)內容:

1.
大綱一:到波阿斯的城(1)、到波阿斯的田(2)、在波阿斯的場(3)、在波阿斯的家(4)

a.
到波阿斯的城(1)(信心的試煉)

(1)
寄居(摩押)

(2)
回鄉(伯利恒)

b.
到波阿斯的田(2)(信心的勞苦)

(1)
普通的恩典

(2)
格外的恩典

c.
在波阿斯的場(3)(信心的應許)

(1)
妙計

(2)
進行

d.
在波阿斯的家(4)(信心的賞賜)

(1)
成親

(2)
家譜

2.
大綱二:失去安息(1:1-5)、渴望安息(1:6-22)、尋求安息(2:1-3:18)、得著安息(4)

3.
大綱三:愛的決定(尊貴的選擇)、愛的回應(謙卑的服事)、愛的尋求(溫柔的幫助)、愛的報償(婚姻的答案)

(
)特點、要點:

1.
用女人的名字命名。

2.
唯一整卷描述女人的聖經。

3.
愛的故事(婆媳之愛)。

4.
人物都是正面,有愛心。

5.
至近親屬:兄弟立嗣律(申二十五5-10),本限同堂嫡親兄弟(血親),但擴至本族近親;義務的大小、先後,則由血親之遠近決定。

6.
脫鞋之約:有將賣為奴之親屬贖回、報血仇、贖回土產及給本族無子而亡之妻立嗣的義務(為保遺產平均分配、免家族滅亡)。

(
)信息:

1.
神的屬性。

2.
人的刻劃。

3.
信心與救恩。(信心的運用與報償)

4.
愛的陳列所-夫婦、婆媳、妯娌、男女、主僕、神人之愛。

(
)難題:得三16:怎麼樣了?Whoareyou?)非不認識,而是感歎句,意為:不一樣了!

舊約概論上(七):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

一、撒母耳記上

(
)簡介:

1.
作者:撒母耳

2.
日期:1000B.C.

3.
地點:拉瑪

4.
主旨:神治轉為人治、士師轉為君王的過程與結果

5.
主題:以色列王國的開端(史家觀點)

(
)內容:

大綱:撒母耳的治理(1-7)、掃羅的王朝(8-15)、大衛的興起(16-31)

a.
撒母耳的治理(1-7)

(1)
撒母耳的早年(1-3)

(2)
撒母耳的中年(4-7)

b.
掃羅的王朝(8-15)

(1)
掃羅的被膏(8-12)

(2)
掃羅的墮落(13-15)

c.
大衛的興起(16-31)

(1)
為掃羅應戰(16-17)

(2)
蒙掃羅喜愛(18-20)

(3)
被掃羅追殺(21-31)

(
)特點、要點:

1.
撒母耳的重要:

a.
創辦國民教育(先知學校)。

b.
建立君主立憲。

2.
以色列立王之因(8)

a.
外因:撒子敗行、強敵、效法外邦。

b.
內因:厭棄神。悲哀的應允。

3.
要章:撒母耳童年(3)、要求立王(8)、大衛的預備與蒙召(16)、大衛殺歌利亞(17)、大衛與約拿單結盟(20)、掃羅命殺祭司(22)、撒母耳卒(25)、掃羅見女巫(28)、掃羅及三子卒(31)

(
)信息:

1.
時代的荒涼:哈拿的哭聲,表現神的痛苦,是世代的寫照。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三1

2.
禱告的重要(十二23):撒母耳的禱告,神垂聽。

3.
事奉神的人:

a.
是耶和華的受膏者。

b.
是耶和華的僕人。

4.
掃羅過去的成功,不保證今日的勝利;局部順服,是不順服(15);掃羅因嫉妒、驕傲而犧牲了美好的一切。

(
)難題:真假撒母耳(28):聖經嚴厲地定招魂為有罪,是背叛神的行為(申十八9-12)。神指領撒母耳來向掃羅這犯罪的王說出最後的一番話。

二、撒母耳記下

(
)簡介:

1.
作者:拿單與迦得

2.
日期:970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接續開國的過渡時期,著重記述大衛王治國的事蹟

5.
主題:以色列國的鞏立(史家觀點)

(
)內容:

大綱:大衛之興盛(1-10)、大衛之失敗(11-20)、大衛之餘事(21-24)

a.
大衛之興盛(1-10)

(1)
為猶大王(1-4)

(2)
為全國王(5-10)

b.
大衛之失敗(11-20)

(1)
個人的失敗(11-12)

(2)
家庭的失敗(13-18)

(3)
國家的失敗(19-20)

c.
大衛之餘事(21-24)

(1)
國家之事(21)

(2)
私人之事(22)

(3)
其它雜事(23-24)

(
)特點、要點:

1.
大衛之約(11-16)

a.
家室(苗裔)。

b.
國位(王權)。

c.
國土(版圖)直到永遠,神應許大衛王朝永存不朽。神堅立以色列的國位。彌賽亞的應許從全人類(亞當之約),到一民族(亞伯拉罕之約)、一支派(猶大支派-雅各之預言)、一家族(大衛家-大衛之約)。

2.
大衛的貢獻:建立以色列國、預備建聖殿、寫聖經。

3.
要章:烏撒扶櫃而死(6)、大衛之約(7)、大衛與拔示巴(11)、押沙龍叛變(15)、押沙龍死(18)、大衛頌神之歌(22)、大衛核民數(24)

(
)信息:

1.
幫神倒忙:烏撒伸手扶約櫃而死(六1-15)。

2.
大衛幹罪:

a.
原因:多妻、安逸、放鬆、獨遊。

b.
過程:眼試探、欲攻心、差打聽、接人、勸其同意→女懷孕、神不悅。

c.
影響:身心虧損、家醜叛殺、國危民殺、神名受辱、歷代口實。3.大衛認罪:由拖延到指認-下寶座、心破碎、坦招供、求神饒、任神罰。

4.
神的管教:亂倫、殺親、叛變、內戰、通姦、喪子、流亡。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十二7-14):親近的度數,等於要求的度數。

5.
罪的嚴重:對神認識、神給恩典、忠臣之妻、借故殺臣。

6.
不要苛責:他的時代、他悔過、他一生、由他的詩看他內在的生命。

7.
詳載以為戒:外敵易克、內敵難。勝人不如勝己強。

(
)難題:是誰驅使大衛數點民數?數點民數本身並不是罪惡,但大衛的籌算,只會使日漸抬頭的國家主義更加猖獗。神與撒但均有激動大衛核民數。神要使大衛及其人民謙卑、靈命增長。撒但卻要使大衛在臣民面前威名掃地。瘟疫使民興殿,為民帶來祝福。

三、列王紀上

(
)簡介:

1.
作者:耶利米

2.
日期:580-560B.C.

3.
地點:埃及與巴比倫

4.
主旨:王國分裂原因、過程和結局,向被擄者陳述亡國原因

5.
主題:以色列王國之興盛(先知觀點)

(
)內容:

大綱:聯合王國(1-11)、分裂王國(12-22)

a.
聯合王國(1-11)

(1)
大衛王朝(1)

(2)
所羅門王朝(2-11)

b.
分裂王國(12-22)

(1)
南國(猶大)由羅波安至約沙法(12-22)

(2)
北國(以色列)由耶羅波安至亞哈謝(12-22)

(
)特點、要點:

1.
保存本國的文化,使被擄歸回後,不再拜偶像。

2.
要章:所羅門的智慧(3)、所羅門建聖殿(5-8)、所羅門之約(9)、所羅門與示巴女王(10)、南北國分裂(12)、先知受誘違命(13)、以利亞的神跡(17)、以利亞在迦密山(18)、以利亞逃命與以利沙蒙召(19)、亞哈貪葡萄園(21)、亞哈陣亡(22)

3.
列王紀錄的格式:

a.
記另一朝王在位年數。

b.
新王登基年齡。

c.
在位年數。

d.
行政短評。

e.
標明史源。

f.
指出各朝君王及其繼承人。

(
)信息:

1.
豐富的遺產:大衛留給所羅門的好朋友。

2.
富足的考驗:王的腐化、墮落。

3.
不信的悲劇:不信導至中斷、犯罪招來悲劇。

4.
可悲的墓誌銘: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

5.
以利亞信心旳軟弱。

(
)難題:神使謊言的靈,進入眾先知之中(二十二19-23):這是神所容許的事,但不表示神贊同說謊,神藉此事使亞哈知是自己做的決定,而神也要向那憑己意說話的先知討罪。

四、列王紀下

(
)簡介:

1.
作者:耶利米

2.
日期:580-560B.C.

3.
地點:埃及與巴比倫

4.
主旨:王國衰亡原因、過程和結局,向被擄者陳明亡國因由

5.
主題:以色列王國之衰亡(先知觀點)

(
)內容:

大綱:分裂王國(1-17)、剩存王國(18-25)

a.
分裂王國(1-17)

(1)
北國(以色列)由亞哈謝至何細亞(1-17)

(2)
南國(猶大)由約蘭至亞哈斯(1-17)

b.
剩存王國(18-25)

(1)
國亡前(18-24)

(2)
國亡後(25)

(
)特點、要點:

1.
以利亞與以利沙的比較:

a.
姓名:以利亞:耶和華是神;以利沙:耶和華是拯救。

b.
神跡:以利亞:八個神跡;以利沙:十六個神跡。

c.
性格:以利亞:信心、熱心、剛;以利沙:孝心、謙卑、柔。

2.
以利沙預表耶穌;而以利亞則與施洗約翰相似。

3.
要章:以利亞升天(2)、以利沙的神跡(4)、以利沙與乃縵(5)、約阿施修聖殿(12)、以利沙卒(13)、亞述滅以色列(17)、希西家祈禱(19)、約西亞改革(23)、猶大滅亡(24-25)

(
)信息:

1.
神揀選特別的人來應付特別的時代。當罪惡愈深,神工作的方法亦愈特別。

2.
人之失敗,神之勝利:地上君王,天上君王。()難題:

童子嘲笑以利沙禿頭,因而受以利沙咒詛?這些青少年嘲笑侮辱有好名聲的神人,是嚴重蔑視神僕人的事件,神認為要嚴厲處置,才可嚇阻輕視侮辱的態度;由此事之後,全以色列國肯定相信以利沙是真先知,所說的話有來自神的權柄。在荒涼的時代,先知代表神。

舊約概論上(八):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

一、歷代志上

(
)簡介:

1.
作者:以斯拉

2.
日期:450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主旨:指出以色列的興衰與聖殿的敬拜有密切的關係

5.
主題:以色列王國的開端(祭司宗教觀點)

(
)內容:

大綱:大衛的族譜(1-9)、大衛的王朝(10-29)

a.
大衛的族譜(1-9)

(1)
太古譜史(1a)

(2)
先祖譜史(1b)

(3)
國家譜史(2-9)

b.
大衛的王朝(10-29)

(1)
掃羅:過渡時期的王(9-10)

(2)
大衛:合神心意的王(11-29)

(
)特點、要點:

1.
歷代志上下非歷史的補遺,也非重複累贅的記錄,乃是以一全新的角度來寫選民的歷史,即歷史觀的中心應是「聖殿中心」的。

2.
戴維族譜的用意,在指出大衛「血統」始自人類始祖亞當,大衛的「道統」始自亞伯拉罕,大衛之「國統」始自猶大……

3.
要章:烏撒與約櫃(13)、大衛之約(17)、利未人在聖殿的服事(23-27)

4.
聖殿的重要:

a.
是以色列民一統的標記。

b.
是提醒以色列民崇高之呼召及職責的標記。

c.
是說明耶和華神仍與以色列民同在的證明。

d.
是以色列民精神之所在。

(
)信息:

1.
合神心意的大衛王-成功之因:

a.
神的揀選(撒上十六6-13)

b.
凡事要遵行神的旨意,尋求神(徒十三22)

c.
勇士之助(11-12)

d.
對神居所的關心,要為神建造一永久的居所。

2.
神揀選的歷程,提醒要重建聖殿,而不是重建寶座,所以神揀選大衛而棄絕掃羅。

3.
大衛的族譜,使以色列民尋得自己的根,特別在被擄歸回後,以得著安慰與鼓勵;也顯示了神的揀選,常揀選非長子,以顯明屬神的人。

4.
神在祂子民中的地位,應要得到敬拜與尊崇。

5.
聖殿是國家的中心。

(
)難題:歷代志所記載的數位通常比撒母耳、列王紀大:主要是經文流傳過程,經卷被蟲蛀或受汙,使數字不準確。因取自不同的資料,而造成誤差也屬無可避免。又希伯來文以字母代表數位,字句間沒有間隔、標點,很容易抄錯。

二、歷代志下

(
)簡介:

1.
作者:以斯拉

2.
日期:450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指出選民雖有聖殿,但不看重,以致國運衰亡

5.
主題:以色列王國的衰亡(祭司宗教觀點)

(
)內容:

大綱:所羅門王朝(1-9)、猶大諸王朝(10-36)

a.
所羅門王朝(1-9)

(1)
國位(1)

(2)
聖殿(2-8)

(3)
國富(9)

b.
猶大諸王朝(10-36)

(1)
王國分裂(9-10)

(2)
王國衰興(11-36a)

(3)
王國被亡(36b)

(
)特點、要點:

1.
撒母耳與列王是傳記式,歷代志是統計式;撒母耳與列王是史家、先知觀點,歷代志是祭司宗教觀點;撒母耳與列王是記南北國歷史,歷代志是只記南國猶大歷史;撒母耳與列王是以國位、寶座為重點,歷代志是以聖殿為重點。

2.
記述興衰史時,單溯猶大國諸王之興衰,而對北國之諸王只作比較式的提及。

3.
要章:所羅門登基求智慧(1)、所羅門建殿(2-7)、所羅門獻禱(6)、所羅門與示巴(9)、王國分裂(10)、亞撒改革(15)、約沙法改革(17)、約沙法禱告敗敵(20)、希西家改革(29)、約西亞改革(34)

4.
歷代志與擄後三卷書關係:歷代志-回顧,以斯拉-恢復,尼希米-重建,以斯帖-保存。

(
)信息:

1.
神對羅波安的鑒察,因一人的錯誤,使以色列國分裂(10)。而瑪拿西王有如舊約的浪子(33),雖神接納其悔改,但已難以挽回整個國家滅亡的命運。

2.
成功的秘訣在於依靠神(20)

(
)難題:各歸各家去吧,因為這事出於神(十一2-4):神為何使以色列國分裂,與神早期的應許相反?神贊同此次的叛變,是因要管教大衛家,也是因人的自由與神的主權相對立。北方十支派早已厭惡神治政權,任何問題均足以構成分離的藉口。

三、以斯拉記

(
)簡介:

1.
作者:以斯拉

2.
日期:445-430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信實的神帶選民歸回,重建聖殿,恢復宗教生活

5.
主題:以色列重建聖殿

(
)內容:

大綱:所羅巴伯之歸回(1-6)、以斯拉之歸回(7-10)

a.
所羅巴伯之歸回(1-6)

(1)
被擄之重歸(1-2)

(2)
聖殿之重建(3-6)

b.
以斯拉之歸回(7-10)

(1)
被擄之重歸(7-8)

(2)
宗教之重建(9-10)

(
)特點、要點:

1.
以斯拉的貢獻:

a.
創立「會堂大會」,為猶太學者的會社。

b.
確立舊約希伯來聖經之正典,並把它劃分為律法、先知和文學三大部份。

c.
把古希伯來文之舊約聖經轉為新希伯來文(亞述文之方塊字)。

d.
編寫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

e.
開辦地方性會堂。

2.
第一次歸回:536B.C.(所羅巴伯、耶書亞,古列王);第二次歸回:458B.C.(以斯拉,亞達薛西王);第三次歸回:445B.C.(尼希米,亞達薛西王)。

3.
要章:建殿完成(6)、以斯拉之祈禱(9)

4.
祭司之職:

a.
指示神旨意。

b.
教導律法。

c.
主持聖殿禮儀。

5.
文士之職:

a.
抄寫聖經。

b.
文士門徒訓練(有子弟)

c.
被稱律法師:解釋、執行、辯護律法。

(
)信息:

1.
重回舊地:那是應許之地。要恢復或重建一個人的屬靈生命,重回舊地常是第一步。從陷溺的罪中,重新認識自己是罪人,而重回得悅納、蒙恩福之地。

2.
重修祭壇:靈性的復興,需在心中重建祭壇,把自己獻給基督。

3.
重建聖殿:為要恢復百姓的事奉與見證。

(
)難題:娶異族女需離絕:因神警告不可與當地居民通婚(申七1-5),故以斯拉為使民遵守律法,准許當事人離絕妻、子,供養及引領信主的問題,聖經未直接提及,因重點在強調遵主律法的重要。

四、尼希米記

(
)簡介:

1.
作者:尼希米

2.
日期:420-400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藉尼希米重建聖城與聖民,恢復神治社會。

5.
主題:以色列重建聖城與聖民

(
)內容:

大綱:重建聖城(1-6)、重建聖民(7-13)

a.
重建聖城(1-6)

(1)
尼希米之重歸(1-2)

(2)
聖城之重建(3-6)

b
.重建聖民(7-13)

(1)
以斯拉加上尼希米之工作(7-12)

(2)
尼希米之工作(13)

(
)特點、要點:

1.
尼希米的政績撮要:

a.
分配住耶路撒冷的人口(十一1)。釋放猶太人的奴隸(8)

b.
嚴禁高利貸(5)

c.
重頒安息日及安息年之命令(31、十三15-22)

d.
規定為聖殿輸獻之例(32)。定獻祭壇之柴的例(34)

e.
嚴訂十一奉獻(37)。潔淨聖殿(十三4-9)

f.
離棄異族之夫或妻(十三1-3)

g.
城門開關之例(十三19-22)

2.
尼希米的困難:

a.
外在:譏諷(1-6)、攻擊(7-23)、陰謀(1-19)。禱告、儆醒、工作、爭戰。

b.
內在:洩氣(10)、懼怕(11-14)、貪婪(1-13)。運用屬靈權柄,當機立斷、誠懇、勇敢無私。

3.
要章:工程完成(6)、禁食認罪禱告(9)

(
)信息:

1.
尼希米所認識的神:

a.
神無時無刻不管理萬物。

b.
神存在於任何地方(無所不在)。

c.
神垂聽一切突發又危急的呼求。

2.
尼希米的特質:

a.
禱告的人-求神參與。

b.
信心的人-不畏仇敵。

c.
勇敢的人-對付罪惡。

d.
行動的人-終告完成。

(
)難題:誰是「尼提寧」(殿役):也許是外地擄來之戰俘,專作建造廟堂之類的工作(拉八17)。他們組織成一護衛隊,保護自己的田地,又受自己的領導所指揮(尼十一21)

五、以斯帖記

(
)簡介:

1.
作者:末底改

2.
日期:470B.C.

3.
地點:波斯皇宮

4.
主旨:神奇妙保守免選民受屠殺,證明神信實、智慧、能力

5.
主題:以色列得蒙神保守拯救

(
)內容:

大綱:以斯帖的入宮(1-2)、猶太人的危機(3-7)、神奇妙的拯救(8-10)

a.
以斯帖的入宮(1-2)

(1)
瓦實提的被廢(1)

(2)
以斯帖的被選(2)

b.
猶太人的危機(3-7)

(1)
哈曼的毒計(3)

(2)
以斯帖的妙計(4-7)

c.
神奇妙的拯救(8-10)

(1)
猶太人的復仇(8-9)

(2)
末底改的升官(10)

(
)特點、要點:

1.
以婦女名為書卷名。是劇本,具戲劇性。沒有提到神的名。

2.
普珥節可建立猶太民族的歷史觀,也可建立基督徒的歷史觀。

3.
要章:王后的位分(4)、普珥日的故事(9)

(
)信息:

1.
雖未提神的名,但神的作為卻明顯充滿書卷中。

2.
神的主權仍容許人的自由,人有自由意志可選擇,人需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神的智慧可超越人的選擇,使祂的旨意成全。

3.
人的作為,神可轉移,使神的旨意成全。哈曼有周密計畫,但無神,終至失敗。

4.
人的敗壞,神會報應。

5.
神要成就其旨意,有其後備隊。神為祂的工廠預備工人。

6.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14)。我若死就死罷(16)

(
)難題:王的諭旨准許猶太人殺戮:因王唯一可行的補救方法,是將相同的權益賜予,以便終止撤回他先前頒佈的諭令,而猶大人的作風,是一種自衛的作風,並無趁機劫掠。

舊約概論下(一):先知書入門、俄巴底亞書、約珥書、約拿書

一、先知書入門

1.
先知書分類法:三種分類法

a.
按篇幅長短分:

(1)
大先知書:賽、耶、哀、結、但

(2)
小先知書:何、珥、摩、俄、拿、彌、鴻、哈、番、該、亞、瑪。

b.
按對象分:

(1)
對北方以色列國:何、摩。

(2)
對南方猶大國:

(a)
被擄前的百姓:珥、賽、彌、番、哈。

(b)
被擄中的百姓:耶、哀、結、但。

(c)
歸回的百姓:該、亞、瑪。

(3)
對外邦列國:

(a)
對以東:俄、

(b)
對尼尼微:拿、鴻。

c.
按歷史時期分:

(1)
分裂王國前期:俄巴底亞書、約珥書、約拿書。

(2)
分裂王國中、末期:阿摩司書、何西阿書、以賽亞書、彌迦書。

(3)
獨存王國時期: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那鴻書、西番雅書、哈巴谷書。

(4)
被擄中:以西結書、但以理書。

(5)
歸回時: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

2.
先知與先知的信息

a.
先知職份的性質

(1)
先知:一個神所呼召,以天廷使者的身份,宣告神要傳遞給人的信息(代言人)。

(2)
神人:用於早期先知身上,暗示先知首先必須是一個屬神的人,必須全人投身於祂的目標,並享受與祂個人的團契。

(3)
先見:從神的角度正視問題的真相,足以避免糾纏在自己的思想或見解中,只注目在神具體指示他的事上。

(4)
見異象者:得見異像是經歷的一部份,而異象本身就是一篇向百姓傳遞的信息。

b.
先知的功能

(1)
鼓勵神的百姓專一信靠神的慈愛和拯救的能力。

(2)
提醒百姓,說明獲得平靜與祝福的條件,在於他們忠心遵行所立之約。

(3)
要從未來的角度鼓勵以色列,在面對所有矛盾的外界因素和敵對的環境時,仍要堅持信靠祂。

(4)
要客觀地指證預言的應驗,藉以彰顯神信息的權威性。

c.
先知的信息

(1)
宣告性

(a)
對當代道德和宗教狀況的剖釋。

(b)
宣判神的指責和刑罰。

(c)
勸勉悔改並應許安慰。

(2)
預告性

(a)
關於以色列的命運:短期內、遠期內應驗,應驗于舊約史錄外的:新約、近代、末期。

(b)
關於外邦列國的命運:單卷預言某一國、短篇簡論多國命運。

(c)
關於彌賽亞的預言:與救恩的成就者耶穌基督有關。

二、俄巴底亞書

(
)簡介:

1.
作者:俄巴底亞(神的僕人、崇拜者)

2.
日期:840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指出以東趁火打劫,必招神懲罰,旨在安慰受苦選民。

5.
主題:以東之報應。

(
)內容:

1.
大綱:以東滅亡之預言(1-9)、以東滅亡之原因(10-14)、以東與以色列之將來(15-21)

a.
以東滅亡之預言(1-9)

b.
以東滅亡之原因(10-14)

c.
以東與以色列之將來(15-21)三不可靠五主要因

(1)
以東的(15-16)

(2)
以色列的(17-21)虛假的保障(1-9)永遠持久的國度(10-21)IwillThoushouldestnotThereshallbe我豈不(8)你不當(12)(它)也必(17)

2.
背景:猶大王約蘭(848-841B.C.)。

(
)特點、要點:

1.
舊約中最短的一卷書,只有二十一節。

2.
專論以東(那鴻書專論亞述)。

3.
耶和華的日子10-15節出現9次。

4.
以東的地勢:在巴勒斯坦極南端之西珥山區,以「彼特拉」為首都,有高山屏石為天然保障。

5.
三大倚靠:地理之優越、邦國之結盟、自身的力量(智慧聰明人、勇士)。

6.
重罰五因:與敵同夥(11)、見死不救(12a)、幸災樂禍(12b)、趁火打劫(13)、剪除難民(14)

(
)信息:

1.
驕傲與敗壞。

2.
公義的審判。

3.
消極不作的罪(我豈是看顧我弟兄的:創四9)。

4.
以東代表:猶大有時用以東隱設指出巴比倫,或泛指一切神的仇敵;以色列指上帝的選民,以東指上帝的仇敵。

5.
歸回:應許得產業。

6.
以東受刑罰為例,神公義的審判必臨。

(
)難題:寫作日期,俄10-14發生於何時?大部份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葉的福音派學者,傾向認為是在猶大王約蘭治下。王下八20-22、歷代志下二十一8-20,約蘭曾率領軍隊攻打以東,因而以東人反猶大的情緒高昂;在非利士人和亞拉伯人攻擊約蘭時(代下二十一16-17),以東人趁機來掠奪、洩憤,他們這種態度使神憤怒,便透過俄巴底亞責備他們。

三、約珥書

(
)簡介:

1.
作者:約珥(耶和華是神)

2.
日期:835-795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藉蝗災指出悔改的重要及其結果。

5.
主題:耶和華的日子

(
)內容:

1.
大綱一:天災的警告(1-11)、悔改的呼籲(12-17)、復興的遠景(18-11)

a.
天災的警告(1-11)

b.
悔改的呼籲(12-17)

c.
復興的遠景(18-11)

2.
大綱二:蝗災的日子(1)、審判的日子(2-3)

a.
蝗災的日子(1)歷史事蹟

(1)
毀壞(1a)

(2)
荒涼(1b)

b.
審判的日子(2-3)預言講道

(1)
對以色列(2)

(2)
對外邦國(3)

3.
背景:猶大王約阿施,惡後亞他利雅。

(
)特點、要點:

1.
因珥二28-32的預言,在五旬節日聖靈降臨時應驗(徒二16-21),故被稱為「五旬節先知」。他是較早期的先知,長住在耶路撒冷,對聖殿與祭祀之律頗詳。

2.
第一位提到聖靈澆灌萬民的先知。

3.
描述蝗蟲之災有四期,描述長期性與嚴重性,但神會補還(二25)。

4.
得救的途徑(32):羅十13

5.
五旬節聖靈降臨(28-32):徒二16-21

6.
主的再臨(12)約沙法穀:啟十四17-20、十九11-16

7.
要節:(28-32)

(
)信息:

1.
信仰包括內在態度與外在表現:內心悔改、外表行動。

2.
悔改是蒙福的途徑。

3.
災難的目的,除了刑罰外,也是要叫人回轉:人的悔改,會轉變神的審判。

4.
聖靈的恩賜是賜給凡有血氣的。

5.
求告主名的,才能得救。

(
)難題:本書未記年代:根據內證的推理,是大祭司耶何耶大攝政,約阿施作王的時期,因未曾提及君王,長老和祭司似乎承擔領導國家的重任。而當時猶大的敵人是腓尼基人、非利士人、埃及人、以東人(三419),不是亞述人、迦勒底人,故背景是較早期。珥三6所提的希臘人,可以是奴隸販子,從近東擄人到希臘當奴隸,而不一定指希臘人走上歷史舞臺時(較晚期)。

四、約拿書

(
)簡介:

1.
作者:約拿(鴿子)

2.
日期:755B.C.

3.
地點:尼尼微

4.
主旨:神慈愛遠及外邦尼尼微,教訓以色列人排外之偏見。

5.
主題:尼尼微的悔改

(
)內容:

1.
大綱:第一次蒙召(1-2)、第二次蒙召(3-4)

a.
第一次蒙召(1-2)

(1)
違命(1)

(2)
受罰(2)

b.
第二次蒙召(3-4)

(1)
順命(3)

(2)
受責(4)

2.
背景: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王朝時期(782-753B.C.

(
)特點、要點:

1.
逃跑之因:a.偏見,b.害怕,c.嫉妒,d.無愛心,e.不盡責,f.愛國心。

2.
躲避耶和華是離棄他先知之職,故不僅是逃跑而已。

3.
耶和華安排了一條大魚,是保守而非處罰。

4.
約拿在魚腹中的禱告,包括思想、認罪、奉獻,而不只是求救。

5.
約拿在尼尼微城傳講的信息,不會只是:「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這只是記載重點。

6.
約拿書的結束感到有點突兀,但這正是作者的本意,使以色列人能自省自悟。

7.
章題:大魚(大海)(1)、大海(大魚)(2)、大城(3)、大怒(4)

(
)信息:

1.
神的心意:顧念失喪與微小的。

2.
神的揀選:神揀選以色列人,不是放棄萬國,而是藉以色列賜恩典。

3.
神的道路:神的道路最美好,若不順服,則會遭遇苦境。

4.
神的安排:神愛約拿,不放他任意而行,失敗也不能因此而免除我們的責任。

5.
神的權能:神掌管風、魚等。

6.
人的背逆:每況愈下-下約帕、下船、下船艙、下海、下魚腹、下深淵。

7.
人的悔改:審判前夕,神總是留下悔改的機會給人。

8.
人的冷酷:失職的傳道人,無憐憫的心腸(不斷面對要求,而產生無憐憫的心腸),唯有禱告,才能維持服事的正確態度。

9.
人的轉變:約拿的他施,彼得的約帕,保羅的大馬色。

10.
神的愛心:神的愛心臨及神的僕人(百姓)約拿、外邦人(無論大、小),甚至臨及牲畜。小結:神對叛逆先知的忍耐及對罪惡之城的愛,言兩者勾畫出美麗的畫面,是約三16的先聲與縮影。

(
)難題:

1.
約拿是否真有其人:耶穌在新約曾引用(太十二39-40),是以歷史來證明歷史,這是最強有力的根基。而在舊約正典中,很早就將約拿書列入正典,早期教父及宗教改革家均承認其正典的地位。歷史學家也接受約拿所述的事件為歷史事件。而王下十四25也提起約拿此人。

2.
大魚是否真有此種動物:作者所用的字是指一般的大魚,並不一定是指一條鯨魚。若我們相信神及聖經正典,則神話性的記載是可能實現的,正如我們接受神跡是真實事件一般。

舊約概論下(二):阿摩司書、何西阿書、以賽亞書、彌迦書

一、阿摩司書

(
)簡介:

1.
作者:阿摩司(默示)

2.
日期:765-755B.C.

3.
地點:提哥亞

4.
主旨:解釋以色列在恩典中墮落,必招惹神之審判。

5.
主題:神公義的審判。

(
)內容:

1.
大綱:八禍災(1-2)、三信息(3-6)、五異象(7-9)

a.
八禍災(1-2)

(1)
對外邦國宣判(1-2a)

(2)
對選民國宣判(2b)

(3)
哀歎審判(將來)(5-6)

b.
三信息(3-6)

(1)
辜負主恩(現今)(3)

(2)
對選民國宣判(2b)

c.
五異象(7-9)

(1)
蝗蟲異象(7a)

(2)
火燒異象(7b)

(3)
準繩異象(7c)

(4)
夏果異象(8)

(5)
祭壇異象(9)

2.
背景:北國耶羅波安二世(782-753B.C.)與南國烏西雅(767-746B.C.),因阿摩司是南國猶大人,卻成為北國先知,故在摩一1提南國與北國君王。

(
)特點、要點:

1.
阿摩司雖是南國猶大人,但他主要的對象為北國以色列人。阿摩司是大眾化先知,具鄉村背景。

2.
宣判八禍災的格式是「--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罰。因為他--,我卻要--,我必--,這是耶和華所說的。」受宣判的邦國有亞蘭(大馬色)、非利士(迦薩、亞實突、亞實基倫、以革倫)、推羅、以東、亞捫、摩押、猶大、以色列。

3.
以七個「豈能」引證以色列受審是「有因必有果」。

4.
以五個「你們仍不歸向我」宣告以色列過去的罪。

5.
以四個「尋求」為勸勉語,指出神在審判之先,給人機會悔改。

6.
新約引用二次:五25-27(徒七42-43)、九11-15(徒十五16-18)。

7.
阿摩司是以色列國最早的先知,是模範工人。

8.
11-15為末世論(徒十五16-18),是指以色列大衛家。

(
)信息:

1.
神的選召臨到有預備、有行動的人。

2.
神能使用每一背景的人。

3.
罪惡的咒詛,有如船航錄錯誤,可能導致船沈。

4.
恩典有相對的責任,富庶與責任。

5.
神的刑罰不會有無限的警告。

6.
模範工人:謙卑、觀察自然、聰明、忠心。

7.
12: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人生嚴肅是因要面對永恆。

8.
11:饑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

(
)難題:摩八11-12中「耶和華的話」是指聖經嗎?阿摩司發出警告信息時,北國以色列已到日暮途窮的地步,政府官員、先知及百姓都渴望神引導,希望從神得特別的指引。故此處「耶和華的話」非指聖經,而是指神特別的指引。對以後的世代而言,若不留意聖經的話(教訓),就無從獲得神的恩慈與憐憫,變故臨到時,亦得不著神的拯救與安慰。

二、何西阿書

(
)簡介:

1.
作者:何西阿(救恩)

2.
日期:715-710B.C.

3.
地點:撒瑪利亞與耶路撒冷

4.
主旨:耶和華對以色列死心榻地救贖之愛,以慈繩愛索牽引。

5.
主題:以色列的悖逆(以色列神救贖之慈愛)。

(
)內容:

1.
大綱:以色列之不貞(1-3)、以色列的敗落(4-10)、以色列之復興(11-14)

a.
以色列之不貞(1-3)

(1)
無知(1)

(2)
惰落(2)

(3)
被贖(3)

b.
以色列的敗落(4-10)

(1)
敗落情形(4-5)

(2)
悔改的呼聲(61-3)

(3)
創傷的描述(6-10)

c.
以色列之復興(11-14)

(1)
以色列的過去(11)

(2)
以色列的現在(12-13)

(3)
以色列的未來(14)

2.
背景:北國耶羅波安二世至北國亡於亞述帝國,轉至南國事奉。

(
)特點、要點:

1.
何西阿與阿摩司(北國)、以賽亞、彌迦(南國),為同時代的人,被譽為四金喉(黃金四合唱)。何西阿是愛的先知,也被稱為「北國的耶利米」。

2.
何西阿顯出神的慈愛,阿摩司顯出神的公義;何西阿的信息深而不廣,阿摩司的信息廣而不深。

3.
何西阿書是論悔改的書,是為悔改者而寫的;一至三章為散文,其它為有韻的詩體文。

4.
傳道方式的特點是為兒女取名有屬靈含意;另一特點是坦白告訴人,自己不幸的家庭生活。

5.
何西阿顯出父性(fatherhood),表達神的慈愛。

6.
對罪惡的譬喻:淫婦(1)、醉酒(1)、母牛(16)、強盜(9)、行淫的(4)、熱如火爐(7)、沒有翻過的餅(8)、愚蠢鴿子(11)、翻背的弓(16)、人不喜悅的器皿(8)、野驢(9)

7.
強調對耶和華的知識。

(
)信息:

1.
何西阿書教義的經緯為神對選民的愛與以色列的忠孝:神對選民的恩愛有如夫婦,但以色列卻對神不忠貞;神對選民的慈愛有如父子,但以色列卻對神不孝。

2.
神與選民的關係,有盟約的基礎(六7),而選民有三大天職(四1):

a.faithfulness
忠誠、誠實。

b.kindness
仁慈、愛、忠愛、良善。

c.knowledgeofGod
追求認識神。

3.
亞述是神使用來刑罰以色列的工具。

4.
以色列人有如沒有翻過的餅、翻背的弓;神則如獅子,要撕裂奪去(五14),但最終神要用慈繩愛索牽引(十一4)。

5.
婚姻的關係能解說人與神的關係。

6.
要學習去愛一個有傷害性的人,需要付代價。

7.
國家的安全感是否建立在軍事力量上(七11)?服事的安全感非奠基在恩賜、才幹、制度、經驗上。

小結:神的恩典醫治瘡傷,但我們雖得醫治,卻留下罪惡的疤痕。

(
)難題:神命何西阿娶淫婦為妻:歌篾可能婚前是貞潔的,也可能已有壞名聲;何西阿記述這段不愉快的經歷,以娶淫婦為妻來表達。神以何西阿的家庭生活為象徵,表達神與以色列的關係。

三、以賽亞書

(
)簡介:

1.
作者:以賽亞(耶和華的救恩)

2.
日期:680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責以色列離棄真神,崇拜偶像,並預言將來神的眷顧。

5.
主題:神的救恩。

(
)內容:

1.
大綱:責備(1-35)、歷史(36-39)、安慰(40-66)

a.
責備(1-35)信息

(1)
責備猶大(1-12)

(2)
責備列邦(13-23)

(3)
責備猶大(24-35)希西家危、求、病、愚

b.
歷史(36-39)

(1)
被亞述圍攻與解救(36-37)

(2)
向巴比倫自驕遭罰(38-39)

(3)
復興的應許(58-66)

c.
安慰(40-66)預言

(1)
歸回的應許(40-48)

(2)
拯救的應許(49-57)

2.
背景:南國烏西雅逝世時蒙召,直至瑪拿西王當權,被鋸為兩半而死。經歷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瑪拿西五王,是猶大國的黑暗時期,其工作對希西家有大影響。

(
)特點、要點:

1.
最強調救恩,新約引用有58次;對耶穌的預言有248次。

2.
以賽亞書有如一本袖珍聖經:一至三十九章是責備以色列及其歷史,有如舊約犯罪的僕人,而四十至六十六章則是安慰的信息,有如新約受苦的僕人。

3.
以賽亞書被稱為第五福音書、舊約的羅馬書。

4.
以賽亞書中的葡萄園之歌(五1-7)是先知文學的代表作,幾乎囊括舊約先知全部信息的主題:恩典、審判與復興。

5.
7-12以馬內利之書:童女懷孕生子(7)、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9)、耶西的枝子(11);彌賽亞救恩的特性,就是神與人同在。

6.
僕人之詩:賽42、賽49、賽504-9、賽5213-53全、賽613;神將使命託付祂的僕人,就是將公義帶給普世的人。

7.
要章:以賽亞蒙召(6)、神的僕人彌賽亞(53)

(
)信息:

1.
事奉的呼召(6):「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2.
按神屬性生活:過與神屬性相符的生活。

3.
神審判的方式之一是任其硬心、剛硬(審判式剛硬),如羅一28、徒二十八23-29。飛機飛越了回航點,無法歸回,罪也是如此使人惡化。

4.
以賽亞用火來象徵神的審判(1313033),可以煉淨雜質、罪惡。

5.
古列是神拯救以色列脫離巴比倫的器皿(412、拉11-4),但要拯救人類脫離罪的桎梏者乃是基督(僕人之詩5213-5312)。這位僕人成了「外邦人的光」(426),使所有要面臨審判的列邦得到救恩(554-5)

(
)難題:

1.
歷史插曲中(36-39)的時序是顛倒的:按年代論,38-39章應在36-37章之前,但因36-37章的背景是亞述,而1-35章的背景也是亞述;40-66章的背景是巴比倫,38-39章的背景也是巴比倫,故調換年代,以顯主題之一貫。

2.
賽十四12:明亮之星、早晨之子所指是誰?按原文(希臘文)直譯即「那照耀者-帶來晨光者」(七十士譯本),但按拉丁文則譯為「路西非爾」(武加大譯本)。因早晨之子說的話,不可能出於世上作王的統治者,也無歷史背景符合,故路西非爾必定等同於撒但,是墮落了的天使。而巴比倫是撒但的走狗,是那惡者供給力量,並使巴比倫興起。

四、彌迦書

(
)簡介:

1.
作者:彌迦(誰像耶和華)

2.
日期:700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在黑暗的社會中,指出何謂真宗教(屬靈人)。

5.
主題:以色列的真信仰。

(
)內容:

1.
大綱一:第一次聽審(1-2)、第二次聽審(3-5)、第三次聽審(6-7)

a.
聽審一:神對選民國(1-2)

b.
聽審二:神對國家領袖(3-5)

c.
聽審三:神對選民國(6-7)暴行(1-2)勝利(3-5)辯護(6-7)責難(1-2)安慰(3-5)衝突(6-7)

2.
大綱二:

a.
前言:被擄是確定的(一1-11

b.
被擄正來臨:道德倫喪(二12-13

c.
被擄正來臨:缺乏領袖(三)

d.
被擄正來臨:沒有信心(四-六)

e.
神必保守,以色列借著信必得復興(七)

3.
背景:南國約坦到希西家。

(
)特點、要點:

1.
彌迦為鄉野先知,來自摩利沙(2618),大概就是在猶大南部的摩利設迦特(14)

2.
彌賽亞預言:降生地(五2a)、工作(二12-13)、得勝(五3-9)、國度(四1-5)、永恆(五2b)。

3.
彌迦是講到希望的先知。俄巴底亞是講到定罪的先知。約拿是講到悔改的先知。

4.
如果阿摩司被稱為「義」的先知、何西阿被稱為「愛」的先知、以賽亞被稱為「聖」的先知,那麼彌迦綜合他們各人的特點,誠摯地勸導神的選民。

5.
彌一8-16是一段帶著眼淚的信息,不僅有詩韻的美,而且每一個地名的字音,都成為哀語勉詞:迦特-報告、伯亞弗拉-蒙塵之家、沙斐-羞恥、撒南-出來、瑪律-憂急、拉吉-那隊、亞革悉-詭詐、瑪利沙-奪取者。

(
)信息:

1.
彌迦書的禍音:

a.
離棄神。

b.
沒有默示。

c.
看不見自己的需要。

d.
用偶像代替神。

e.
忽視神。

2.
彌迦細心觀察與分析當代的局勢,他發覺猶大國真正的危險不是外患的侵略,而是社會內部的腐敗,人們在宗教與道德上失敗了。

3.
堅持著重社會道德,彌六8:「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是舊約先知倫理的總綱。

(
)難題:彌六6-8是排斥外在儀文式宗教或是指宗教行為主要集中在公義、憐憫和謙卑上?這兩種立場都是走向極端,這段經文非道德或禮儀的代替品,故不是取代福音,叫人可以透過公平和憐恤的善行自救;也不是一種對會幕或聖殿中的禮儀形式的攻擊。反而是向那些真誠悔改的男女發出的呼召,要求他們在公開場合活出信仰的實際。

舊約概論下(三):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那鴻書、西番雅書、哈巴谷書

一、耶利米書

(
)簡介:

1.
作者:耶利米(神必擲出)、文書巴錄代書

2.
日期:620-560B.C.

3.
地點:耶路撒冷(埃及、巴比倫)

4.
主旨:猶大拜偶像,若不悔改,必招惹神的審判。

5.
主題:以色列的敗亡。

(
)內容:

1.
大綱一:耶利米的蒙召(1)、警誡猶大的預言(2-33)、歷史插段(34-44)巴錄的蒙召(45)、警誡列國的預言(46-51)、歷史插段(52)

2.
大綱二:選召(1)、聖工(2-51)、回顧(52)

a.
選召(1)

b.
聖工(2-51)

c.
回顧(52)耶利米蒙召與受命

(1)
耶京陷落前在猶大(2-38)猶大被擄

(2)
耶京失陷(39)

(3)
被擄後與遺民諧居(40-42)

(4)
在埃及(43-51)

3.
結構:

a.
哀痛與鞭痕(1-25)

b.
個人生活(26-45)

c.
外邦列國(46-51)

d.
歷史附錄(52)

4.
背景:耶利米出生于瑪拿西王,服事于約西亞、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等五王,直到猶大國滅亡,基大利任猶大省長。其後耶利米也被強帶到埃及去,在埃及的猶大餘民中事奉神。

(
)特點、要點:

1.
耶利米被稱為流淚的先知,常為耶路撒冷心痛流淚。耶利米書也為耶利米的傳記。

2.
耶利米書中的譬喻:杏樹枝(1)、燒開的鍋(1)、不能存水的池子(2)、糜爛的腰帶(13)、盛滿酒的壇(13)、乾旱之災(14)、陶人制器(18)、打碎了的瓦器(19)、兩筐無花果(24)、繩索與軛(27)、購地(32)、將書沈于大河(51)。耶利米書中充滿了實物教材。

3.
耶利米書中的基督:活水的泉源(213)、醫生(822)、公義的苗裔(235)、耶和華我們的義(236)、大衛王(309)、好牧人(3110)、救贖主(5034)

4.
耶利米服事的君王及敵國:

a.
耶利米服事第一位君王為約西亞,敵國為埃及。

b.
耶利米服事第二位君王為約西亞次子約哈斯,敵國為埃及。

c.
耶利米服事第三位君王為約西亞長子約雅敬,敵國為巴比倫和埃及。

d.
耶利米服事第四位君王為約雅敬之子約雅斤,敵國為巴比倫。

e.
耶利米服事第五位君王為約西亞幼子西底家,敵國為巴比倫。

5.
金句:(6161323)1516177-8179(184186236)

6.
要章:新約(31)

(
)信息:

1.
神的選召,人的掙扎:神有時揀選一些不太合適的人,如耶利米自認是年幼、膽怯的,但神勉勵、交托使命。

2.
耶利米四十年流淚的事奉,在人看來是失敗的,但在神的眼光中是成功的。耶利米的事奉是要宣告國家的敗亡,心中是懷著作大事的抱負,但又知所要傳達的是失敗之事,是很不容易的事奉。

3.
神的作為是要拔出、拆毀,建立、栽植(110)

4.
猶大的罪:洗罪仍顯(222)、記罪銘刻(171)。耶和華是忌邪的神、是公義的神。

5.
神是窯匠,我們是泥土(185-10);主權在神,但神的心意是美善的(2911-13)

6.
生命的路和死亡的路,擺在你們面前(218),我們的抉擇是甚麼?

7.
文士之刀將聖靈的劍破壞(3620-26)都不懼怕,且要捉拿文士巴錄和先知耶利米;罪惡使君王、臣僕,甚至是抄寫聖經的文士都心蒙脂油。

(
)難題:新約(3131)預言的成就:這預言的成就是多重性的,在聖城重建時,耶利米的預言基本上是成就了。在五旬節教會建立時,又是預言的應驗,但到了末後的日子,全部的猶太人將會醒悟過來,承認耶穌是真正的彌賽亞(救世主)(1210)

二、耶利米哀歌

(
)簡介:

1.
作者:耶利米(神必擲出、神必建立)

2.
日期:586-585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哀悼遭神管教之苦,且向神求赦罪及復原之恩。

5.
主題:以色列的受罰。

(
)內容:

1.
大綱:哀(1)、歎(2)、求(3)、喻(4)、禱(5)

a.
為聖城之民

哀悼(1)

困苦、哀哭

b.
為聖城之城

感歎(2)

哀歎、歎息

c.
為聖城之遇

求恩(3)

指望、求恩

d.
為聖城之遇

設喻(4)

認罪、比喻

e.
為聖城之福

祈禱(5)

祈求、禱告

2.
背景:猶大國滅於巴比倫帝國,耶路撒冷城傾覆,巴比倫王殘殺王族,百姓任人魚肉。

(
)特點、要點:

1.
全書為五首哀歌,每章一首。前四首為字母詩(離合體)。這是以色列的「國葬曲」,是耶路撒冷的挽歌。

注:舊約共有十五首離合體詩歌:除了哀一至四章外,另有詩910253435110112119145篇,箴言311-31,鴻12-8

2.
耶利米哀歌是特殊節期-聖城被毀周年紀念(七月九日)時,在崇拜禮儀中吟唱:

a.
五旬節-路得記

b.
普珥節-以斯帖記

c.
住棚節-傳道書

d.
逾越節-雅歌書

3.
詩歌的體裁幫助記憶與朗誦。

4.
要節(金句):a.322-25b.326-27c.521

(
)信息:

1.
哀描述、表達了罪所帶來的痛苦和災禍。

2.
同哀共苦是先知的態度,與神的選民、百姓一同經歷苦難,在同胞之中訓誨、鑒戒。

3.
先知學習節哀的功課。

4.
苦難的意義:神的管教是其中一因素,但這些是神學的解釋,重要的是這背後所顯出神的愛,及所激發出人光明面的愛心。

(
)難題:哀338-39禍福不都出於至高者的口麼?活人因自己的罪受罰,為何發怨言呢?神為要彰顯祂的公正,甚至利用亞述的軍隊刑罰以色列的罪惡,這是很難解釋的事,卻是神一個重要的啟示,是公義道德的安排。當時亞述與以色列均崇尚屬世政治的權力,而亞述必須首先得勝,然後必將敗亡,以致以色列在屬世的權力下失敗以後,重新回到神的面前,使公義實現。

三、那鴻書

(
)簡介:

1.
作者:那鴻(安慰)

2.
日期:615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尼尼微罪惡滿盈,受神所滅,旨在安慰受苦百姓。

5.
主題:尼尼微之滅亡。

(
)內容:

1.
大綱:全盤性的(1)、永遠性(2)、神的預令(3)

a.
尼尼微的毀滅是全盤性(1)

b.
尼尼微的毀滅是全盤性(2)

c.
尼尼微的毀滅是神的預令(3)

a.
尼尼微滅亡之宣告(1)

b.
尼尼微滅亡之描繪(2)

c.
尼尼微滅亡之因由(3)

2.
背景:亞述國從撒曼以色三世(858-824B.C.)至以撒哈頓(680-669B.C.)是全盛時期,其後國勢漸衰,至612B.C.亡於新興的瑪代及波斯人手中。

(
)特點、要點:

1.
那鴻書完全集中在尼尼微傾覆的預言,有詳盡的描繪,是一幅十分淒慘的圖畫,也是最逼真的圖畫詩。

2.
那鴻書顯出神的公義,以審判的主開始,而到主的審判。

3.
要節(金句):鴻一7: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認得」與詩一6: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創四1:亞當和他妻子夏娃「同房」是同一個字,表明一種眷顧、關懷,而非僅是知識、理性的認識。

()信息:

1.
神的屬性包括公義與慈愛。那鴻書顯出神的公義,而約拿書顯出神的慈愛、恩典,這兩卷書均是論尼尼微的。

2.
神使人所誇的保障,變成其致命傷。尼尼微是亞述的京城,城牆高達100呎,牆厚四十呎,圓周一哩半,城牆上可有三輛戰車同時賓士,有1200座保障(城樓監視)。

3.
在約130年前,約拿傳道使尼尼微全城(全國)的人悔改。本書使我們知道神對世局的掌握。

4.
神在施報上,有時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種的是甚麼,收的是甚麼的原則)。

5.
鴻一15與鴻二1是一對比,分別指出猶大與尼尼微的結局。猶大可守節、守願;尼尼微要守保障、防道路。傳道人的職責是要打岔那些安逸的人,而安慰那些被打岔的人。

(
)難題: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耶和華施報大有能力?(鴻一2-3)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三十四6)。那一經文才正確?我們要怎樣瞭解神?這是一種擬人法的悲情描述(用人類的詞彙形容神的情緒),神確實有與人類雷同的情緒,只是這些情緒沒有被罪污染。聖經往往將神的忌邪與祂的憤怒相提並論,這是神聖潔的一種表態:「我……又為我的聖名發熱心(忌邪)」(結三十九25),反映出一種徹底一致的性情,容納不下罪的存在。神施報的方式,基本上有二種:1.祂成為那些受敵逼迫之人的主使者(復仇者)(詩94);2.祂刑罰那些破壞與祂所立之約的人(利2624-25)。

四、西番雅書

(
)簡介:

1.
作者:西番雅(神所隱藏的)

2.
日期:621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指出猶大罪行,若不悔改必招惹神的審判。

5.
主題:耶和華的日子。

(
)內容:

1.
大綱:耶和華日子的審判(1-2)、耶和華日子的安慰(3)

a.
耶和華日子的審判(1-2)

b.
耶和華日子的安慰(3)(1)審判猶大國(1)(1)為耶路撒冷未來的災難擔憂(3a)(2)審判外邦人(2)(2)向敬虔的人說安慰的話(3b)

2.
背景:南國猶大王約西亞時期。雖瑪拿西、亞們都是惡王,但約西亞卻行眼中看為正的事,約西亞王所進行的宗教改革,可與1517A.D.馬丁路德先後媲美。

(
)特點、要點:

1.
西番雅是演說家。哈巴谷是思想家。那鴻是詩人。

2.
西番雅乃希西家之玄孫(番一1),當時的約西亞王乃他的堂叔。他長期住在耶路撒冷,對社會上層階級很憎惡,但他並未特別維護窮人,對貧苦大眾深切的關懷與同情(阿摩司、彌迦),可能因他在安樂的環境中,不足體會貧窮的疾苦。

3.
西番雅宣告神嚴厲的審判,被稱為舊約「最嚴詞的先知」。

4.
西番雅論「耶和華的日子」是a.耶和華獻祭的日子(18)b.懲罰的日子(19,12)c.悲哀的日子(110)d.耶和華大日子(114)e.忿怒的日子(115a)f.急難困苦的日子(115b)g.荒廢淒涼的日子(115c)h.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115d)i.吹角吶喊的日子(116)j.耶和華發怒的日子(118,22-3)k.擄掠的日子(38)l.萬口頌神的日子(39-10)m.清盡罪惡的日子(311-13)n.默然施行拯救的日子(316-19)o.歸回的日子(320)。西番雅對「耶和華的日子」有雙重意義,一是審判性的(1-2),一是潔淨性(3),清除罪汙。

5.
西番雅的信息激烈、淩厲,他體會神對世人的心是公義與憐愛的混合,故能在神的烈怒中覓得神默然的愛。

6.
要節(金句):a.番二1-3:尋求耶和華。b.番三17:默然愛你。

(
)信息:

1.
番二1-3與詩三十二6-7均表達尋求神的人,在患難之日,神將其隱藏起來。

2
.西番雅指出許多罪惡,表達罪惡使人心剛硬,無法返回。有如個性的固執帶來不良的後果。

3.
番三17:在重建的城中,百姓得享歡欣;神在他們中間。在忙碌、沒有默想時,會失去神同在的恩典,所以我們要畫夜思想耶和華的律法(詩一),使我們產生動能,常在神同在的景況中,早早飽得神的慈愛,一生一世歡呼喜樂(詩9014)。

4.
西番雅書第三章解說耶和華的日子,從審判到安慰;這有如啟211-5的新天新地,是不再見罪惡的日子。

(
)難題:「那時,我必使萬民用清潔的言語……,同心合意的事奉我。」(番三9)所指的景況是甚麼?清潔的言語(嘴唇)可指純一的言語,在創世記巴別塔變亂口音,在使徒行傳五旬節言語同一。同心合意事奉,有同一肩膀之意。在神國度,言語與事奉同一。

五、哈巴谷書

(
)簡介:

1.
作者:哈巴谷(被懷抱者)

2.
日期:606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預言巴比倫將受神審判,以警誡與安慰受苦的百姓。

5.
主題:巴比倫之滅亡。

(
)內容:

1.
大綱一:先知的疑問(1)、先知的受教(2)、先知的凱歌(3)

a.
先知的疑問(1)

(1)
疑問

(2)
答覆

(3)
再問

b.
先知的受教(2)

(1)
等候

(2)
受教

c.
先知的凱歌(3)

(1)
祈求

(2)
讚美

2.
大綱二:問題(Question)(1)、保證(Answer)(2)、讚美(Praise)(3)

a.
雙重的問題(1)

b.
雙重的保證(2)

c.
雙重的讚美(3)

3.
大綱三:歎息(1)、看見(2)、歌唱(3)

a.
信心的歎息(1)

b.
信心的看見(2)

c.
信心的歌唱(3)

4.
背景:南國猶大王約雅敬。巴比倫初興,先滅亞述帝國(612B.C.),再敗埃及(609B.C.),也把猶大國改為其傀儡國,立約雅敬為藩王。三年後約雅敬背叛,巴比倫王複臨耶京,怒滅猶大(606B.C.)。

(
)特點、要點:

1.
哈巴谷書乃一本先知與神對話的書,也是哈巴谷先知信心的經歷。

2.
哈巴谷書第一章有五次「為何」的質疑。

3.
哈巴谷書第二章有五次「禍災」:a.謀財害命(26-8)b.貪財不義(29-11)c.殘暴不仁(212-14)d.醉酒放蕩(215-17)e.制像崇邪(218-20)

4.
要節(金句):a.哈二4bb.哈二14c.哈三2d.哈三17-19

(
)信息:

1.
神會不會聽我們的抱怨,是否會聽我們任何的抱怨﹖

2.
懷疑有時會導致何罪﹖

3.
聖經教導忍耐的功課(羅五3-5);神為何遲緩來完成其工作﹖長期的苦難、疾病如何去面對﹖

4.
哈三17-19是終極的試驗,當環境一切都不對勁時,操練信心的功課。

5.
舊約對救恩意義的瞭解是解救困難,在新約耶穌所成救的救恩則是層次提高。

6.
惟義人因信得生(哈二4b):

a.
「義」:敬虔(非行為上的完全),羅一17:與神有正確關係的狀態。

b.
「信」:持久恒常的忠信。

c.
「生」:生命的安順幸福。

d.
加三11,來十38:得生與得以稱義相同。()難題: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仍因耶和華歡欣?在一切富庶的記號(無花果樹、葡萄樹、橄欖樹、羊群、牛群)都不再擁有時,甚至我們體內每一種直覺都在吶喊時,我們怎麼能因耶和華歡欣?有時候,人類歷史似乎失控了,沒有人知道它會在那裡終結,但神最終掌管歷史的軌跡,祂控制一切,而且祂也知道歷史的結局。這些事物就是比短暫的世界更長存,更重要。我們若能對神有如此的信心,則能因耶和華歡欣,以神為樂了;這是哈巴谷先知信心的經歷。

舊約概論下(四):以西結書、但以理書

一、以西結書

(
)簡介:

1.
作者:以西結(神是我的力量)

2.
日期:593-570B.C.

3.
地點:巴比倫

4.
主旨:指出以色列敗亡之因與預言將來之復興。

5.
主題:以色列的復興、神的榮耀。

(
)內容:

1.
大綱一:以西結的蒙召、警誡猶大的預言、責備列國的預言、將來復興的預言

a.
以西結的蒙召(1-3)

b.
警誡猶大的預言(4-24)

c.
責備列國的預言(25-32)

d.
將來復興的預言(33-48)

2.
大綱二:

a.
預言耶路撒冷的毀滅(1-24)

b.
預言外邦的毀滅(25-32)

c.
盼望以色列將來的福份(33-39)

d.
彌賽亞國度的聖殿與獻祭(40-48)

3.
大綱三:

a.
榮耀主宰選民的被擄(1)

b.
榮耀把審判帶給以色列(2-24)

c.
榮耀把審判帶給列國(25-32)

d.
榮耀使以色列民歸回(33-48)

4.
背景:以西結是祭司的後代,在國家第二次敗亡時(597B.C.),與約雅斤王同時被擄至巴比倫去,在猶大擄民中事奉神。事奉時期(597-560B.C.)

注:尼布甲尼撒首犯耶京(606B.C.),二侵耶京(597B.C.),三臨耶京(586B.C.)南國亡。

(
)特點、要點:

1.
「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出現70次。

2.
以賽亞論主的救恩,耶利米論主的審判,但以理預言主的國度,以西結論主的榮耀。

3.
以西結特別強調宇宙是在神的管治之下,神是聖潔的,必以公義統治世界,神要在歷史裡彰顯祂的榮耀。

4.
本書的文體,多用表像與寓意來說明,用許多象徵行為(41-349-1551-4325-2644-6813123-717-202111-12243-515-243715-17

5.
先知屬靈的感受極深:他將自己關閉在家中(324-25)、有一時期,舌頭貼住上膛,以致啞口不能言(326)、受命向左側臥390日,向右側臥40日(34-6)。

6.
以西結書反映以西結先知與祭司雙重身份。

7.
要章:結37-枯骨復活,結34-牧人的責任,結33-守望者之職。

8.
要節(金句):

a.
1119

b.
3423-24

c.
3626-27

(
)信息:

1.
以西結在運河流域地帶迦巴魯河邊,看見四活物的異象(結1),這異像是耶和華的榮耀。在活物邊都有轉輪,表明神無所不在;輪上有眼,表明神無所不知;;轉動運行,表明神無所不能。

2.
以西結生動的描述神榮耀的離去:從施恩座上升,到殿門,再出門,再出城,停在東邊的山上,終於離去(931018-191122-25),表達了神不願離開以色列,然而以色列一再拒絕神的恩典,最後神只有放棄。

3.
當以色列的領袖失敗了,但神沒有失敗,祂自己作牧人,牧養以色列人。

4.
40-48有啟示文學的特性,不是純先知預言。在解釋方面多取表徵的方法,以千禧年的國度為觀念,指遙遠的將來。聖殿的構造與特色(401-4220),在於它完善的比例,以說明神對祂選民的心意-以色列人不僅恢復虔誠敬拜的宗教生活,也要在神完善的保守看顧下恢復他們民族的尊貴。

5.
從聖殿與聖城的描述中,以西結顯然注意三個要點:神超越的榮耀、神完善的公義、神絕對的聖潔。

6.
以西結的三大異象:

a.
第一異象(1-3):神的管理(全能的統治)祂的榮耀超越。

b.
第二異象(8-11):神的干預(公義的審判)祂的榮耀離去。

c.
第三異象(40-48):神的完成(恩慈的復興)祂的榮耀歸回。

(
)難題:以西結預言中的聖殿(40-44)有何重要性?又為何要重申動物獻祭?以西結預言中的聖殿是千禧年的聖殿,有勝利凱旋的含義,是敬美讚美的中心,為彌賽亞榮耀世代的所有國民而設。獻祭的功能則與主餐相等,因基督的血,已成就了贖罪,不需再有贖罪祭;主餐是使新約教會的成員透過主餐合而為一。在千禧年的聖殿中,本以酒和餅的主餐所代表的信徒合一,以流血的獻祭取代,但不帶有舊約時期的救贖意味。

二、但以理書

(
)簡介:

1.
作者:但以理(神是我的審判者)

2.
日期:606-536B.C.

3.
地點:巴比倫(波斯)

4.
主旨:指出外邦國度之興衰與神國度之建立。

5.
主題:以色列之榮耀國度。

(
)內容:

1.大綱一:歷史(1-6)、預言(7-12)

a.
歷史(1-6)

(1)
個人歷史(1)

(2)
外邦歷史(2-6)

b.
預言(7-12)

(1)
預言外邦史(7)

(2)
預言本國史(8-12)

2.
大綱二:歷史(1-6)、預言(7-12)

a.
歷史(1-6)

(1)
尼布甲尼撒(1-4)

(2)
伯沙撒(5)

(3)
大利烏(6)

b.
預言(7-12)

(1)
伯沙撒(7-8)

(2)
大利烏(9)

(3)
古列(10-12)

3.
背景:生於約西亞王年間,在巴比倫首次滅耶路撒冷時(606B.C.),被擄至巴比倫,在外邦國蒙召,事奉神七十多年之久。親歷自己國家之滅亡(586B.C.)、巴比倫國之滅亡(539B.C.),及波斯國之興起。事奉時期(606-530B.C.)

(
)特點、要點:

1.
但以理是專論「神權政治」之書。

2.
但以理書2-7章用亞蘭文(迦勒底文、外邦文),18-12是用希伯來文。

3.
第二章為全書之鑰,表顯外邦人日期一切的經過,即尼布甲尼撒作的異夢(大像夢)。

4.
全書有二異夢及四異象,為啟示性文學,是舊約中最完整的,因而成為解經的戰場。在舊約中有啟示文學特性的篇章,是在賽13-1424-27,結128-39,珥2-3,亞9-14

5.
章標題:大像夢(2),火窯(3),大樹夢(4),手指寫字於牆異象(5),獅坑(6),四巨獸異象(7),雙羊異象(8),七十個七異象(9)。

6.
全書的二異夢及四異象,均是指「外邦人的日子」,從巴比倫王國起,至歷史的終結。從巴比倫帝國(金頭、獅)、波斯瑪代帝國(銀胸、熊)、希臘帝國(銅腰、豹)至羅馬帝國(鐵泥腳指、鐵牙十角獸)(但27)。十角在歷史上未指明實際的權勢(但7)。公綿羊是波斯瑪代帝國,綿羊是波斯瑪代的國號;公山羊是指希臘帝國,有一非常的角指亞歷山大(但8)。

7.
要節(金句):

a.
18

b.
但三18

(
)信息:

1.
但以理與其朋友,分別為聖的生活;立志不吃王的膳食。巴比倫的計畫是要他們澈底接受巴比倫文化,完全同化後,才供王族驅使,名字也須改為帶有異教意味的巴比倫化的名字(但17),這是環境的挑戰,但以理與其朋友堅時信仰,持信心的原則決不妥協;他們雖不能改變環境,卻絕不讓環境左右他們,尤其不能向異教低頭。

2.
金像高90呎,寬9呎(這比例是按照巴比倫吉利的數位660肘與6肘),是權力為達統治者野心的要求。但惡者的狂語,對真實的信心是亳無作用;任何考慮都是懦弱的逃避,順服神是不計較後果的。罪惡常應許人立即的安全與方便,良善的結果可能導致艱危與損害,然而這就是信心﹣信心不求神跡,只求能力。

3.
「神已經數算你國的年日到此完畢……,你被稱在天平裡顯出你的虧欠」(但526-27),巴比倫(伯沙撒王)的末日被宣佈了,人的一切須以神的公義來數算與稱量。數算的稱量,可謂集預言的大成。「稱量」是先知文學的特性,因為先知以神的公義為標準,衡量人的一切行為。「數算」是啟示文學的性質,著重年日的計算,專為預言末事。

4.
大利烏王為新王,惡者的爪牙唯一陷害但以理的方法,就是對付他與異教衝突的信仰;一個人能否經受考驗,不是在於他的行動(Action),而是他的反應(Reaction),反應才是真正的行動。但以理的反應是「與素常一樣」(但610),決不妥協、決不改變、決不順應。但以理經歷在危險中,看出神的保護,神的使者封住獅子的口。果敢的承受、穩健的擺脫,是信心生活的兩方面。

5.
有效的禱告:人的禱告,可以攪動靈界。摩西:呼天喚地;約書亞:日月停止(書十12-14)。

6.
信心四等級:

a.
假若﹣雅各(創二十八20-22)。

b.
因為﹣但(1-6)。

c.
然而﹣哈巴谷(3)。

d.
即或不然﹣但(三18)。

7.
神的主權。()難題:但以理七十個七的預言,有何含意?但924-27的「七十個七」是長期,且有豐富含意的預言。這是預言基督降臨、再來,以及祂再來之前,人類將落入的悲慘境地。七十個七指七十個七年,分為三組,即七個七年(49),六十二個七年(434),一個七年(7)。但以理在538B.C.獲得此異象,即古列王詔命歸回,但以斯拉於457B.C.接受諭旨歸回,其後49年,耶路撒冷重建,包括城牆、護城河、街道及其它建築物才都建成(但925b),這是七個七年。從以斯拉歸回算六十九個七年,則為27A.D.,即基督受洗開始傳道之年(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但925a)。最後一個七與前面的六十九個七,並非接連著發生的,乃是指基督再來前的災難,世界各地都有戰禍、災難。

舊約概論下(五):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

一、哈該書

(
)簡介:

1.
作者:哈該(神的筵席)

2.
日期:520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鼓勵歸回之余民,重建聖殿,完成歸回之使命。

5.
主題:聖殿的重建。

(
)內容:

1.
大綱:信息一(1a)、信息二(1b)、信息三(2a)、信息四(2b)、信息五(2c)

a.
信息一(1a)

責備、自省

大利烏王二年6/1(520B.C.)

該一1-11

b.
信息二(1b)

應敨、保證

大利烏王二年6/24(520B.C.)

該一12-15

c.
信息三(2a)

激勵、鼓舞

大利烏王二年7/21(520B.C.)

該二1-9

d.
信息四(2b)

安慰、潔淨9/24(520B.C.)

大利烏王二年

該二10-19

e.
信息五(2c)

預言、勝利9/24(520B.C.)

大利烏王二年

該二20-23

2.
背景:波斯王古列恩准猶大人歸回(536B.C.),重建聖殿(拉3),但因撒瑪利亞人的攔阻(拉4),聖殿工程怠工16年;至哈該、撒迦利亞蒙召(520B.C.、拉五1),聖殿才又復工,於四年後(516B.C.)大工告成(拉六14-15)。

(
)特點、要點:

1.
哈該可能在猶大出生,見過耶路撒冷聖殿的宏偉。在猶大滅國後,被擄到巴比倫(586B.C.),而于波斯王古列恩准歸回時(536B.C.),應是六十余歲的老人。在他蒙召作先知的職事時(520B.C.),必是八十多歲了。他可以體會老人們傷感的情形,而給予切實的安慰,並屬靈的鼓勵。

2.
哈該的工作時間並不長,本書所記載的信息前後只三、四個月,但實效卻十分巨大,因哈該完全高舉神,他的口頭語是「耶和華如此說」,他不只傳道,也切實行道,他能說能行(拉五1-2),勸導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讓神居首位。

3.
第一篇信息的要旨: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一57)。先知指責一般人冷漠的態度、自私的居心,沒有真正關切聖殿重建的事。

4.
第二篇信息的要旨:神與你們同在(一13)。並且說明他們順服的心是神所激動的。

5.
第三篇信息的要旨:你們都當剛強作工(二4)。哈該遵照神的意思向他們解釋聖殿重建的價值:聖殿可說是神聖約的象徵,當以色列人重建聖殿,是繼續信靠聖約的神,神的恩惠必繼續與他們同在。物質的條件雖不如前,但神所供給的是屬靈的豐富(二8),還有屬靈的福份即平安(二9)。

6.
第四篇信息的要旨:你們要追想(二1518)。著重禮儀的聖潔,重申祭司宗教的重要性。聖物絕不可沾染污穢,保持祭壇的聖潔是敬拜的首要條件。聖潔是物質與屬靈福份的要訣。哈該要他們追想,注意歷史的教訓。

7.
第五篇信息的要旨:神必震動天地(二21)。提到萬邦的覆亡及以色列的復興;以所羅巴伯這位大衛的後裔作為彌賽亞的預表。

(
)信息:

1.
對待神至少要與自己同水準(一4)。聖殿對以色列民而言,是團結的中心、敬拜的中心。

2.
神有時收回物質的豐盛,為要賜下靈性的豐碩(一6)。

3.
聖潔不會傳染,但污穢卻會感染(二12-13)。

(
)難題:

該二6-7:「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所指為何?「珍寶」在原文有「所羡慕的事」之意,有版本譯為財富。作珍寶或財富之意是取向物質,但「羡慕」是指大受尊敬和德高望重的人,依此則應為「他們要來朝見這位萬國所羡慕的基督」。

二、撒迦利亞書

(
)簡介:

1.
作者:撒迦利亞(神必紀念)

2.
日期:520-475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指出耶路撒冷在將來的榮美,鼓勵百姓熱心建殿。而神也必親自粉碎敵人的侵擾,建立永久性的國度。

5.
主題:重建聖民。

(
)內容:

1.
大綱一:八異象(1-6)、四信息(7-8)、二默示(9-14)

a.
八異象(1-6)

(1)
乘馬者(17-17)

(2)
四角四匠(118-21)

(3)
持準繩者(2)

(4)
撒但敵約書亞(3)

(5)
金燈檯與橄欖樹(4)

(6)
飛行書卷(51-4)

(7)
量器中婦人(55-11)

(8)
四車(61-4)

b.
四信息(7-8)

(1)
禁食悲哀非乃真誠(7a)

(2)
民散異邦因多行惡(7b)

(3)
耶路撒冷必得復興(8a)

(4)
憂傷必將變為歡欣(8b)

c.
二默示(9-14)

(1)
彌賽亞王之預言(9-11)

(2)
彌賽亞國之預言(12-14)

2.
大綱二:復興的異象(1-8)、前途的展望(9-14)

3.
背景:波斯王古列恩准猶大人歸回(536B.C.),重建聖殿(拉3),但因撒瑪利亞人的攔阻(拉4),聖殿工程怠工16年;至哈該、撒迦利亞蒙召(520B.C.、拉五1),聖殿才又復工,於四年後(516B.C.)大工告成(拉六14-15)。

(
)特點、要點:

1.
撒迦利亞被稱為「異象先知」,在書中有最詳盡的彌賽亞預言,不僅提及祂第一次降世受棄絕,也預見祂再來時的尊榮。

2.
撒迦利亞在巴比倫出生,在憂患中成長。出身于祭司家庭,他的父親易多可能是祭司組織的領袖(尼十二4)。他與哈該同時在歸回的人群中傳神的信息,哈該著重聖殿的重建,而撒迦利亞注意信仰的重整,都是引人走向復興之途。

3.
每一個異象單獨的意義,與當時的背景有關。

4.
第一至八章為散文體裁,而第九至十四章為詩文(尤其以1214章最秀麗)。

5.
彌賽亞預言:

a.
亞三8:基督為大衛的苗裔。

b.
亞三8:基督為神的僕人。

c.
亞九9:基督騎驢駒進入耶路撒冷。

d.
亞十一7:基督為好牧人(亞九16)。

e.
亞十一12-13:基督被賣三十塊錢。

f.
亞十二10: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紮的-基督被紮。

g.
亞十三1:基督的百姓罪惡與污穢被洗除(亞十二10)。

h.
亞十三6:基督在祂朋友家中受傷。

i.
亞十四8:基督再臨在橄欖山上。

j.
亞十四:基督的再來與作王。

6.
要節(金句):亞四6

(
)信息:

1.
第一異象:乘馬者(17-17)巡邏者。神是在歷史之中,祂差遣使者在地上巡行,為要施行審判,保障以色列民安全。

2.
第二異象:四角四匠(118-21)匠人。列邦仍以屬世的權勢攻擊神的選民,然而神的匠人必打破侵略者的力量。

3.
第三異象:持準繩者(2)量城。先知呼籲被擄歸回的人們振作起來,齊心努力于重建的任務。

4.
第四異象:撒但敵約書亞(3)法庭。說明並強調以色列民的身份及使命。大祭司約書亞被撒但控告,但神賜他潔淨的衣袍,宣判無罪。

5.
第五異象:金燈檯與橄欖樹(4)燈檯。說明並強調以色列民的身份及使命。以色列民有如黑夜裡的金燈檯,成為眾民的中保、外邦人的光(賽四十二6);兩棵橄欖樹在歷史上,可說是指所羅巴伯與約書亞;從預表的涵意,則指基督的君王與祭司雙重的身分。

6.
第六異象:飛行書卷(51-4)飛卷,論外邦的罪惡與審判,飛卷裡寫著宣判的罪狀。

7.
第七異象:量器中婦人(55-11),論外邦的罪惡與審判,外邦的罪惡以婦人來表徵,商業的罪惡與不義,以量器表明,圓鉛是象徵罪惡的權勢。

8.
第八異象:四車(61-4)戰車。戰車從兩山中間的斷定穀(珥三2)出來,有神的智慧與能力,好似銅山。重申神的公義。

9.
第九章專論以色列在耶和華的保護下得著勝利。第十章描述在經過戰爭與和平,在彌賽亞的治權下必有多方祝福。

10.
第十一章,先知論述現實的處境,民族的苦難繼續著,因為以色列群羊沒有牧人照顧;先知以兩根杖牧養群羊,一根稱為榮美,指神的應許地﹣榮美之地,強調神的聖約;一根稱為聯索,指神的選民是整體的,不應分裂。但真正的好牧人見棄(三十塊錢賣主)(十一13),兩根杖均被折斷。

11.
第十二、十三章再論猶大悲哀的原因,在歷史浩劫後,復興始終無法真正實現;但普世的救恩仍是神所要成就的。

12.
第十三、十四章的戰爭,是以西結書3839章的重述,列邦必須得著潔淨,以色列才有最後的勝利。「歸耶和華為聖」成為全地的情況。

13.
撒迦利亞論彌賽亞,可說是綜合其它先知的重點:

a.
以賽亞與耶利米均以枝條苗裔來喻彌賽亞,指祂生命的繁茂,影響久遠。

b.
以石頭來表喻,解釋彌賽亞的穩健與榮美。

c.
採用以西結「牧人」的意象,指彌賽亞君王的職責。

(
)難題:亞六11-13:那名稱為大衛苗裔的,掌王權,又必在位上作祭司?苗裔是彌賽亞用字,而彌賽亞是源於大衛譜系,但冠冕載在大祭司約書亞頭上(利末支派)?從彌賽亞的品格與統治中的四種特性:(1)祂必在位上作祭司,(2)祂要建造耶和華的殿,(3)擔負尊榮,坐在位上,掌王權,(4)遠方的人也要來建造耶和華的殿;我們很容易在耶穌的唈格與使命中,辨認這些特徵。因此在耶和華的殿中給大祭司加冕,實在是對於王和祭司要在彌賽亞身上契合的一種提醒。

三、瑪拉基書

(
)簡介:

1.
作者:瑪拉基(神的使者)

2.
日期:425B.C.

3.
地點:耶路撒冷

4.
主旨:嚴責耶路撒冷之宗教與道德敗壞,宣告神的審判,勸告悔改。

5.
主題:以色列的墮落。

(
)內容:

1.
大綱一:神的控告(1-3)、神的警告(4)

a.
神的控告(1-3):因罪惡眾多

b.
神的警告(4):因審判來臨(1)神是控官(1-2a)(1)耶和華的日子、公義的日頭(2)先知是控官(2b-3)(2)摩西的律法、以利亞的來臨

2.
大綱二:祭司的罪(1-9)、百姓的罪(10-18)、將來的事(-)

3.
背景:聖殿於516B.C.大工告成。而尼希米445B.C.歸回重建耶路撒冷城牆,於433B.C.回到波斯,在這段時間,尼希米任省長,與以斯拉進行雙重宗教改革,以色列民有所復興;但尼希米回波斯後,一切的社會問題又重複發生,敬拜落入只是外表的形式,社會道德低落,離婚事件日增。瑪拉基於425B.C.蒙召事奉,正是面對此種光景。

(
)特點、要點:

1.
瑪拉基是舊約最後的一位先知,被稱為「先知之印」,因為他特別印證先知的信仰,深信神的公義護衛義人。

2.
瑪拉基用問答、談話式寫作,簡明而有力地說出斥責的信息。「在何事上」七次。

3.
著重教義的論述,也強調信仰的要義。他認為違反律法就是叛逆神,違背神的旨意。律法是生活唯一的標準,人人都必須尊重,而且遵行。

4.
要節(金句):

a.
15

b.
10

(
)信息:

1.
屬靈的眼瞎:罪使以色列人眼瞎

a.
不屬靈而僅有儀錶的敬拜(16-8):不忠。

b.
與惡人為友(210-12):不潔。

c.
疑惑神是否公平(217-36):不信。

d.
奪取神之物(37-12):不誠。

e.
不肯忍耐等候(317-43):不信。

2.
瑪拉基斥責以色列多方面的罪,並且用辯論的方式,常用語是:「你們卻說」。責備他們不忠-獻祭敷衍、不誠-奪取神物(信仰生活);不潔-家庭生活失敗(二10-16);不信-懷疑而發怨言。

3.
瑪拉基斥責祭司、領袖否認神愛(1-5)、藐視神名(6)、污穢神壇(7-14)、違背神約(1-8)。瑪拉基斥責百姓背約虐妻(10-16)、濫造謊言(17-7)、奪取供物(8-12)、不肯事主(13-15)

4.
形式主義有如新約的法利賽人。懷疑主義有如新約的撒都該人。

5.
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三7)。

6.
舊約的結束: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四6)。新約的結束:主耶穌阿,我願你來(啟二十二20)。舊約與新約的銜接:立約的主和祂的使者(瑪三1)。

7.
瑪拉基以四方面的警告,喚民悔改:耶和華的日子、公義的日頭、摩西的律法、以利亞的來臨。

(
)難題:瑪一2-3:我卻愛雅各,惡以掃?愛與恨這一組反義詞在聖經的用法中,有特殊的意義,那個被恨惡的,就是那個較少被愛的。而且神的愛與恨(指祂決定揀選某一個擔任某種蒙福的事工),不因這些人本身或其所作所為影響。

舊約概論下(六):智慧書入門、詩篇

一、智慧書入門

1.
智慧書的經卷:伯(約伯記)、詩(詩篇)、箴(箴言)、傳(傳道書)、歌(雅歌)。

2.
智慧書的特質:

a.
智慧書(詩歌書)的名稱緣由:應複稱為「詩歌智慧書」,因為在文學形式取詩歌的體裁,而主題內容則重思想生命的意義,是屬於一種人生哲學的探討。

b.
希伯來智慧文學的特色:

(1)
希伯來智慧文學,純論個人靈性之經歷,毫無歷史敘事。

(2)
希伯來智慧文學是「實踐的智慧」,是根據精明觀察人性,和在社會、貿易,及政治生涯中成功的法則,其最高理念是竭力尋求神的真理的本質,並且緊握那些賦予以色列信仰實體,塑造它成為一種世界性之宗教的一般思想。

(3)
希伯來人的智者,指一個巧於將事情辦好的人,而常人只有平凡或失敗的表現。故智者尤其是歸給那些在關鍵性時刻,提供正確答案的人。

3.
希伯來詩歌的特色:

a.
希伯來詩重思想的平行(或對稱),我們要辨識同一組的平行句,才不致于中斷詩人的思想,削弱他的語氣,或錯解他的原意。

b.
希伯來詩平行句的種類:最基本的平行句有同義、相對、綜合;另有高潮式及象徵式平行句。

(1)
同義平行句(SynonymousParallelism

(a)
相同(相似)式:第二行重複第一行的意思,在思想上沒有任何增減。例:詩一一七1、詩十九2

(
b)不完整式:第一行各單元,不完全在第二行,但通常有補充解釋。例:詩一一四1

(2)
相對平行句(AntitheticParallelism):第二行和第一行思想相反。例:詩一6、箴十五1

(3)
綜合平行句(SyntheticParallelism):詩篇中最常用的筆法。

(a)
完成式:第二行補完第一行的思想。例:詩二6、詩二十七6a

(b)
理由式:第二行提出一個理由答覆第一行。例:箴二十六4

(c)
比較式:舉例比較說明一個真理。箴十五17

(d)
概念式:利用一主題來發揮。例:詩一1

(4)
高潮式平行句(ClimacticParallelism):第二行(或第三行)重複部份第一行,然後補完整個思想。例:詩二十九1、詩九十二9、詩一一八15-16、詩九十三3

(5)
象徵式平行句(EmblemacticParallelism):第二行通常用一個明喻或暗喻說明第一行的意思,兩行鬆懈地相連,兩思想鬆弛地並列。例:詩二十四1、箴言十一22、箴言二十五25

二、詩篇

(
)簡介:

1.
作者:大衛73首為主(其它包括摩西1首、所羅門2首、亞薩12首、可拉的後裔11首、希幔1首、以探1首、及數位姓名不詳49首)。最後是由以斯拉搜集完成。

2.
日期:大部份在聯合王國時期,遠至摩西時代,近在被擄時代。1500-450B.C

3.
地點:在不同的場合與地點。

4.
主旨:指出歷代聖徒與神密交之經歷、讚美。

5.
主題:信徒對神的感受、讚美。

(
)內容:

1.
大綱一:卷一(1-41)、卷二(42-72)、卷三(73-89)、卷四(90-106)、卷五(107-150)

a.
卷一(1-41)論人

b.
卷二(42-72)論信徒得贖

c.
卷三(73-89)論神殿

d.
卷四(90-106)論信徒得救後生活

e.
卷五(107-150)論神的話

編者:大衛、所羅門希西家、約西亞希西家、約西亞以斯拉、尼西米以斯拉、尼西米五經: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末記民數記申命記

2.
大綱二:卷一(1-41)、卷二(42-72)、卷三(73-89)、卷四(90-106)、卷五(107-150)

a.
卷一(1-41)-b.卷二(42-72)-c.卷三(73-89)d.卷四(90-106)-e.卷五(107-150)

世人的失敗——世人的得贖——世人的敬拜——世人的安息——世人的靈糧

蒙福的人——得救的人——世人的敬拜——世人的安息——傳道的人

3.
背景:

a.
大衛為有名善歌者,曾編有詩歌(撒下12223),且創立詩班(代上六31、十六7、二十五1)。

b.
所羅門作詩歌超越千首(王上四32)。

c.
可拉為哥轄(利未三子革順、哥轄、米拉利)的後裔;希幔為可拉的後裔,亞薩為革順的後裔,以探是米拉利的後裔,他們都有人在聖殿供唱歌之職(出六16)。

d.
許多亞薩後裔從巴比倫回國,參與所羅巴伯之獻殿禮(拉三10)。

(
)特點、要點:

1.
詩篇是一集「人向神」的感想集,而聖經其它各卷均是「神向人」的記錄。詩篇與聖經其它各卷一樣,均是神與人合作寫成,一般的詩,則完全是人的作品。特點為作者多、收集久、內容多、篇幅多、閱者多、居中心、調可唱。

2.
詩篇譯為讚美之書(希伯來文)及詩歌(希臘文)。其要旨為兩方面:基督是我們的詩歌及聖徒的一生是一首詩歌;開始是論一個有福的人,末了是論一個唱詩的人。其效用為敬拜的啟迪、心靈的伴侶、祈禱的良助及基督的見證。

3.
詩篇意為詠唱的詩歌伴以樂器,以「詩篇」標題者共57首。

4.
詩篇的重要性為信徒靈力寶庫、讚美的教科書、人類陰暗面的跳板、有福音的信息、新約引用多。其性質以信仰為中心,有宗教情調;希伯來人的心理是以神為中心,從自然的觀察至內心的感受,都集中於對神的仰慕;也有啟示與靈感,使天與地連結。

5.
詩篇的標題說明:

a.
指曲調:

(1)
交與仱長(詩455首):給仱長之指導或交其保存。

(2)
調用女音(詩4668):女高音或歌女唱出,意為童女、閨女。

(3)
慕拉便(詩9):偉大之死,給女音唱,為哀調。

(4)
休要毀壞(詩574首):危急時的呼叫,意為不要破毀,是希伯來的一種流行曲,由摩西時代傳下來。

(5)
百合花(詩454首):指春來了,是幽雅之曲,與逾越節期有關;又是愛歌或婚禮進行曲。

(6)
遠方無鴿聲(詩56):意為遠處橡樹上之鴿,為哀怨的曲調。

(7)
調用第八(詩612):男低音的調子。

(8)
朝鹿(詩22):意為旭日,是一種民謠,是清晨的鼓勵與幫助。

(9)
麻哈拉(麻哈拉利暗俄)(詩5388):意為大舞蹈,是一種跳舞的曲子。

(10)
流離歌(詩7):意為讚美或大叫,是一種短調。

(11)
愛慕歌(詩45):意為愛歌,表達愛意。

(12)
耶杜頓(詩396277):仱長之一,歌唱的利未人。

(13)
金詩(詩166首):意為鑄造,表永久性,指個人之默想與禱告。

b.
指樂器:絲絃樂器(詩47首)如琴瑟,吹的樂器(詩5),迦特樂器(詩83首)為非利士人樂器。

c.
指性質(用途):

(1)
訓誨詩(詩3213首):是供學校中教導用之詩。

(2)
祈禱詩(詩1786等)。

(3)
安息日的詩歌(詩92)。

(4)
讚美詩(詩145)。

(5)
獻殿詩(詩30)。

(6)
紀念詩(詩3870)為獻素祭時所唱。

(7)
稱謝詩(詩100)為感謝獻祭時所唱。

(8)
上行之詩(詩120-13415篇)是各地以色列人每年上耶路撒冷的聖殿朝見神時所唱之詩。出門啟行時唱詩120,行抵橄欖山遙見耶路撒冷時唱詩125,當全家抵耶路撒冷時唱詩128,祭司夜間守更時唱詩134。上行之詩共分五組,每組三首,各組按順序重複一串連貫思想。

(a)
以色列之痛苦:120123126129132

(b)
耶和華之幫助:121124127130133

(c)
錫安平安蒙福:122125128131134

d.
細拉:詩篇中的專用名詞,有插段、終曲、分段、強聲、特調、拖長六個意義。

6.
詩篇分類可分為讚美詩、哀歌、上行之詩、詠史詩、悔罪詩、聖言詩、彌賽亞詩、咒詛詩等。

(
)信息:

1.
禍福自取,兩種人生、兩種道路;兩個世界(詩12序詩)。決定人禍福的因素,不是由於命運,也不是由於個人本身的天賦,更不是由於環境的促成,乃在於人生態度和方向所造成的後果。詩1注重個人的經歷,詳論福,凸顯律法;詩2注重世界的經歷,詳論禍,凸顯預言。

2.
詩篇每一篇均有獨立的信息。詩篇的信息是積極與樂觀的、詩篇的中心是讚美與感謝的、詩篇的導向是光明與盼望的、詩篇的依歸是見證與禱願的。

(
)難題:咒詛詩(詩356910913719首):無論是標題或內容都容易引人非議,讀者要先瞭解詩人的前提,才能接受且欣賞。詩人是站在神的立場,表達神對罪的審判。詩13921是解釋咒詛詩的鑰匙。

舊約概論下(七):約伯記、箴言

一、約伯記()簡介:1-作者:約伯或摩西2-日期:1500B-C-3-地點:以東地之烏斯4-主旨:指出為何義人要受苦難,及在苦難中應有的態度。5-主題:義人的悔悟(義人為何受苦﹖)。()內容:1-大綱:序幕引言(1-2)、辯論(3-41)、閉幕結語(42)a-序幕引言(1-2)b-辯論(3-41)c-閉幕結語(42)撒但的控告A-約伯與三友(3-31)真神的祝福B-約伯與以利戶(32-37)C-約伯與神(38-41)2-背景:約伯的祖父雅各下埃及去的時候,他父親以薩迦年為四十歲,約伯則約二十歲左右。()特點、要點:1-約伯乃以薩迦之第三子(創4613)。2-約伯的三個朋友皆是以掃之後裔:a-以利法乃提幔人,提幔為以掃之子(創3610-11)。年紀最長、最有經歷、最有同情心。b-比勒達乃書亞人,書亞是亞伯拉罕與基土拉之第六子(創252)。是拘謹守舊的保守派。c-瑣法乃拿瑪人,拿瑪為猶太地南部一小村落。為人驕傲自是。3-以利法注重經歷,比勒達注重古人,瑣法注重自己。4-引言與結論是散文,其餘是詩文。5-約伯記是講話的書、古老的書,有豐富人生經歷的解釋、連環式的主題,包含廣泛的知識,體裁非常廣泛、文辭壯麗。6-約伯記是智慧書的前導;受苦使我們回到神面前,讚美神而得真理、智慧,認識日光下之虛空,得基督的滿足。且得知舞臺後控制的力量。7-雅五11是約伯記解經之鑰:約伯的忍耐,結局是雙倍的福份,是神的憐憫、慈悲。()信息:1-約伯的三個朋友,堅持「因果報應」的說法,苦難必定與罪有關,是出於神的公義;但苦難有時可能出於神特別的許可,為要使愛祂的人蒙恩(林前十13)。約伯為自己無辜受苦,心情激動的爭辯,也是受苦難與罪有關之影響。約伯三個朋友苦勸約伯必須及早悔改,才能從苦境轉回;他們勸約伯認罪的基本動機,是要建立自身的安全感,因為如此一位德高望重的人,遭遇這麼重大的不幸,他們本身的安全也被危及了,可能同樣的事情會臨到他們身上。2-神造人的目的是要人榮耀神,舊約對人的要求是敬畏神,而苦難使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這就是苦難的奧秘。3-我們要對付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學習捨己跟隨主。4-撒但雖有能力作弄世界,但其能力是有限的,要向神負責,且受神的管治。5-神藉苦難來塑造人、建造人,使人可以長大成熟。6-理性是有限的,有其盲點。神未直接向約伯說明苦難的原因,而是要約伯瞭解祂創造萬物的智慧,維持萬物的大能,要約伯思想他的神究竟是怎樣的一位神﹖而有誰可與全能者爭辯﹖使約伯覺悟自己的無知、無能、不義與卑微。約伯的心靈因而有了無上的能力與安息,因他更深的認識了神的真理、旨意與神本身,也更深的認識了自己;進而為他的朋友祈禱,終可從專注自己的困境中掙脫,也從苦境中轉回了。7-小結:義人為何受苦?答案是三角度的:a-即使在祂所賜的祝福之外,神仍是值得我們愛的。b-神可能容許苦難,作為潔淨和堅固靈魂敬虔的工具。c-神的思想和方法是廣大繁複的,是人這個微小的腦袋無法理解的;神具體知道,甚麼對祂自己的榮耀和我們至終的益處是最好的。()難題:我必在肉體之中得見神(inmyfleshIwillseeGod)(伯十九26)。和合本譯為肉體之外?約伯盼望看見神,可以還他清白;約伯肯定「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以致期盼一種身體的復活。這在古代文化中,就有以諾身體被提到天上之事(創五24),而埃及文化也盼望身體的復活。因此約伯這種盼望是有文化背景的,也是出於對神的信心。二、箴言()簡介:1-作者:所羅門2-日期:940B-C-(所羅門中興時期、中年時期)3-地點:耶路撒冷皇宮4-主旨:指出一切智慧的源頭在乎認識耶和華。5-主題: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內容:1-大綱:序言(1a)、箴言(1b-29)、附言(30-31)a-序言(1a)b-箴言(1b-29)c-附言(30-31)A-第一集(1b-9)A-亞古珥之言(30)B-第二集(10-22b)B-利慕伊勒之言(31)C-第三集(22b-24)D-第四集(25-26)E-第五集(27-29)2-背景:a-所羅門:箴言大部份為所羅門記下老師傳授的格言,及自己靈感所觸及而著成其它格言之雜錦。b-智慧人:是一組智慧人,職務為君主之諮詢者及教導民眾。c-亞古珥及利慕伊勒王,其人身份無從稽考。()特點、要點:1-用箴言訓誨人是古時的一種教學法,即是在日常生活小節上「比喻」真理之奧秘。「箴言」的字根作「比喻」之意。箴言是實際生活應有的規矩,但這規矩包括心靈、道德、理智各方面在生活上的指導。「箴言」的字根另作「統治」之意,顯示乃有權威之格言,即規勸信徒如何在日常生活裡表現有智慧(敬畏神)的行為。2-箴言的內容、結構:a-第一集:十五篇訓誨-智慧的真善美;以「我兒」為對象;給所羅門的箴言。b-第二集:各類訓誨-勸修德行善,愛好和平;以「你」、「他」為對象;所羅門的箴言。c-第三集:六篇訓誨-生活行為之節制(責任法則);以「我兒」為始;給所羅門的箴言。d-第四集:各類訓誨-智慧與愚昧的對比;希西家的文士謄錄;所羅門的箴言。e-第五集:各類訓誨-智慧與愚昧的對比;以「我兒」為對象;給所羅門的箴言。3-亞古珥之言是頌神箴言,論全能神之奇妙。4-利慕伊勒王之言是賢母詞與賢妻頌,論君王之公義與聰明婦之美德(良母賢妻)。5-箴言第一集總論聖潔的生活:敬畏神的人均需要行為上、靈性上、信仰上的聖潔a-智慧的呼聲(17-215)--勿近外邦婦(216-22)。b-智慧的呼聲(31-427)--勿近外邦婦(51-23)。c-智慧的呼聲(61-23)--勿近外邦婦(624-35)。d-智慧的呼聲(71-4)--勿近外邦婦(75-27)。e-智慧的呼聲(81-912)--勿近外邦婦(913-18)。6-箴言屬神、針對個人、注重因果、注重實行、雜參幽默、語調樂觀,融合外邦文獻但本色化。律法書及先知書是命令式,但箴言是邀請式的,反應出申命記的禍福。7-箴言引導人生方向、信仰實踐,幫助獲真智慧、知所先後,是屬靈倫理學,積極教導、消極規勸。箴言好比一個聚寶箱,充滿五光十色、價值連城的珍寶;不會禱告讀詩篇,不會做人讀箴言。()信息:1-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開端可譯為首要,故敬畏神是最首要的智慧。智慧含有謙卑、順從、誠實、仁慈與勇敢,是生活中最崇高的目標;智慧是神所賜的,所以要得著智慧,唯一的途徑是敬畏神。2-箴八將智慧擬人化,因以色列聖賢認為智慧有位格,是神啟示的媒介,甚至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保。智慧也是神的道,是先存的,故不屬時間,而屬永恆。神會恩慈地將智慧賦與人,聽從並遵守主道的,必蒙這樣的福。這是生命的智慧,是指主耶穌。3-人對神(智慧)的態度(箴四23):a-當保守的心:追求的心(四1-9)、慈愛誠實的心(三3-4)、殷勤的心(2152229)、喜樂的心(1722)。b-當棄絕的心:驕傲、嫉妒、怒氣、貪心、膽怯、紛爭。4-言語﹣說話的藝術a-當少言(10191423):非閉口不言,要言所當言b-當實言:不洩密、不說閒話(179188c-當良言:柔和(151)、知識(152)、合時(2511)、恩惠(2211)、正直(275-6)、道歉之言(1218)()難題:「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這指獻上某人或某物為神所用,包括預備一個孩童服事,奉獻一個孩童給神,或訓練一個孩童進入成年期。這指訓練、教訓應該順應青年人的性情,按生命的各階段加以調整,配合神對這孩子獨特的呼召,及神特別為那孩子而設的生活的方式。訓練須兼顧多元性及獨特性,是順應神在這孩子的本性與全人身上作為的訓練,是深入、內植、慣性,幾乎成了第二天性。但這經文仍是一句箴言,而不是一項應許,是一般性的原則,仍可能有例外的。

舊約概論下(八):傳道書、雅歌

一、傳道書

(
)簡介:

1.
作者:所羅門

2.
日期:930B.C.(所羅門老年時期)

3.
地點:耶路撒冷皇宮

4.
主旨:指出凡日光之下的勞碌皆虛空,靠神才是人生的滿足。

5.
主題:人生之虛空。

(
)內容:

1.
大綱一:引論(1a)、辯論(1b-11a)、結論(11b-12)

a.
引論(1a)——|b.辯論(1b-11a)——|c.結論(11b-12)

A.
主題——|A.辯證(1b-2)——|A.勸勉(青年人)(11b-12a)

B.
主旨——|B.釋明(3-11a)——|B.勸勉(眾人)(12b)

2.
大綱二:享受生命-神所賜的禮物(1-2)、瞭解神的計畫(3-5)、實踐神的計畫(6-8a)、除去沮喪,應用神的計畫於生活上(8b-12)

3.
背景:所羅門早年敬畏神;中年因「飽暖思淫欲」,離開真神;晚年痛定思痛,悔悟前非,以「傳道者」的身份,寫下「傳道書」,勸誡下代的青年趁早信靠神。

(
)特點、要點:

1.
拉比的教導常是先講反面,再講正面。傳道書1-11章是先講反言,敘述人離開神,以人的方法探尋,有錯誤的,有正確但無結果的,因此都不通。傳道書12章則講直言(正言),表達唯有信靠神,才有真正人生的滿足。

2.
傳道書是人生之鑒戒,也是信徒人生的課本。

3.
傳道書認定神自己是最高的價值,而有意義的人生是一個為祂的事工而活的人生。只有神的工作才能永遠長存,而唯有祂才能賜予人的生命和行動永恆的價值。本書是要證明,在神和祂神聖的旨意之外,生命缺乏任何最終的意義,而它的總和不外乎虛空。

4.
作者自稱為「傳道者」,這個稱謂原是指聚會的主領人或主講者。

(
)信息:

1.
人離開神,一切空虛。

2.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一2):

a.
智慧的虛空(二1516)智與愚均難逃一死。

b.
勞碌的虛空(二19-21)勤勞與懶惰的命運,沒有不同。

c.
目標的虛空(二26)謀事在人,成事在神。

d.
競爭的虛空(四4)成功只帶來更多的嫉妒。

e.
貪婪的虛空(四78)物欲無底深淵,填之不滿。

f.
名譽的虛空(四16)只像過眼雲煙,轉眼即逝。

g.
金錢的虛空(五10)財富增加,平安減少。

h.
妄想的虛空(六9、六1-2)多賺不能多享,徒增煩惱。

i.
無聊的虛空(七6)只能帶來無可避免的悲慘結局。

j.
報償的虛空(八1014)行惡得獎,善惡沒有不同。

傳道者是從「日光之下」、從人的角度來看事物,從而引導人尋找、認識日光之上的神。

3.
多少時候,我們為了許多虛空的事(如下所列舉)在奔波追逐,這是應當反省思考的,我們應如何面對這些「虛空」,傳道者有些小結論:「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二24、五18、八15)(三12-13、三22);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一個人能夠吃喝,享受他勞碌的成果,便算是幸福的了,可是,我看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旨意。這是神所賜的禮物。

4.
面對虛空應有的生活態度:

a.
仍懸而未解的隱秘不應減低人的喜樂(八16-9):神創造一切,讓人享用。

b.
仍懸而未解的隱秘不應攔阻人努力工作(九10-十一7):不應灰心,因工作物件是神。

c.
儆醒交帳,紀念造你的主(十一7-十二8):每日提醒自己快要面臨死亡,並要朝見創造主、審判主,這應能激勵我們有神的喜樂與服事。

(1)
享受現在,展望將來(十一7-10)。

(2)
緊記被死亡抓住以前,先為創造你的主而活(十二1-8)。

5.
傳十二2-6是傳道者用詩歌方式,詳細表達日漸衰退的現象:

a.
描寫巴勒斯坦風暴來臨,一切要做的事都會停頓,所有人戰慄失色。

b.
用一間日久失修的房子,來比喻身體各部份日漸衰敗。

(
)難題: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傳七16-18),似乎意為:不必太過神聖,也不要做罪魁禍首;只要適度的犯罪?傳道者認為的危險在於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個人會被自己眾多虛假的宗教行為所迷惑。人最好持守來自敬畏神的真正智慧,而不是來自誇大的自我膨脹,也不要緊抓愚昧人的愚行。愚昧與誇大自義,都不足以成為指標或偽裝,遮蔽內心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智慧只能在敬畏神的行為中經驗得到。

二、雅歌

(
)簡介:

1.
作者:所羅門

2.
日期:970B.C.(所羅門年青時期)

3.
地點:耶路撒冷皇宮

4.
主旨:指出男女真誠愛情的楷模。

5.
主題:以色列的愛情。

(
)內容:

1.
大綱一:相戀(11-27)、相訪(28-35)、相悅(36-51)、相尋(52-63)、相親(64-814)

a.
相戀(11-27):追求、自辯、密談

b.
相訪(28-35):良人到訪、邀遊、遭拒、鄉女找尋

c.
相悅(36-51):良人真相、表露愛慕、表露婚意

d.
相尋(52-63):良人到訪不遇、鄉女起來尋找、找不到因思成病

e.
相親(64-814):良人之思慕、婚夜之思慕、鄉女之真相

2.
大綱二:願望(11-27)、期待(28-35)、追求(36-51)、尋覓(52-8)、相會(59-84)、結合(85-14)

3.
背景:所羅門早年時期的一段「羅曼史」。所羅門早年曾熟讀埃及之愛情書,也曾在鄉間有追求一書拉密女的一段愛情,故以埃及情歌之風格寫成「雅歌」。

(
)特點、要點:

1.
本書的解釋法:

a.
寓意法:故事是虛構的,喻耶和華與以色列的愛情。這是大部份猶太學者的看法。

b.
預表法:故事是真實的,暗指基督與教會的愛情;教會如基督的新婦。這是多數保守派學者的看法。

c.
戲劇法:故事為一出演劇,書中的牧人不是所羅門,而是書拉密女的愛人;書拉密女堅守她的貞潔,嚴拒所羅門之引誘,後重回她愛人的懷抱。這是新派學者的看法。

d.
字面法:本書為一段歷史故事,顯出男女愛情之真摯與忠貞。這是保守派內以正意分解聖經者的看法。

2.
雅歌意為「歌中之歌」、「最美之歌」。

3.
雅歌描寫人類內在的感情-愛,使兩人結合在一起,將兩個靈魂連結為配偶。夫妻之愛亦反映了神對祂兒女的愛,更表達出基督對祂所揀選的新婦-教會-的愛情。雅歌是有關愛情的一卷書,特別提及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愛情,正好成了救主與被祂救贖的人之間的愛的典範。

4.
所羅門沒有依照事實發生的先後次序或合乎邏輯地寫雅歌,反之,他照自己感情的流露來寫,有如倒敘、反述的筆法。

(
)信息:

1.
愛的禮贊:雅歌是人性之本質的禮贊,男性與女性都是按神的形像而受造,為要互相扶持與享受。

2.
雅歌宣告愛是佔有性的(良人屬我,我也屬他。二16)、愛情必須是自發的(不要驚動,不要叫醒我所親愛的,等他自己情願。二7)、而且愛的力量勝過一切(八6-7),可與死亡相配敵,愛情燃燒如烈焰,眾水不能息滅、淹沒;愛情可貴非財寶可換。

3.
深愛所羅門的女子,是神的傑作,她的身體充滿美感(四1-5、七1-9)。雖這些美麗都是外在的,但也彰顯出我們的身體是聖靈(神)的殿(林前六19)、聖靈的居所。

4.
神喜悅祂自己手所作的工,祂使祂所造的一切都美麗悅目,使人讚歎不已;祂使人類喜悅于與配偶的愛情,這是我們可以敬拜、讚美神的,我們應將榮耀與崇敬的心歸於創造萬物的神。

5.
性是神所賜寶貴的禮物,是人在婚姻關係中的享受,是男女在婚姻中完全的獻身與永久的責任。我們對婚姻中性的認知,應是可因性的享受而帶出對神的敬拜;夫妻的性享受應可邀請神來欣賞,這是祂所創造的性之美好,這才是健康、正確的心態。在男女交往過程,或婚外男女的關係,都要聖潔,使在婚姻中,男女彼此的獻身是完全的,又可在神及人面前,亳無愧疚,不會臉紅。

(
)難題:書拉密女是誰?良人是誰?牧人是誰?在所羅門統治以色列的初期,他極可能放下公務到郊外渡假,而遇到書拉密女這漂亮的女孩就一見鍾情;書拉密女則在發覺所羅門真正身份之前,已墜入情網。兩人締結婚約後,所羅門帶書拉密女到耶路撒冷皇宮,在那裡,她要面對所羅門的六十個妻子和八十個妃嬪。書拉密女因多年郊野生活,使她的皮膚變黑而自覺比不上其它妃嬪,而也亦曾遭到嘲笑(一6)。所羅門與書拉密女的一段戀情,使他對愛情有深入的洞見,但亦因他的愚昧而不能保持。若此史料為真,則書拉密女為鄉女(女牧人)(一68),良人是書拉密女對所羅門的稱呼(二3),牧人也是指所羅門(一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