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16,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作:生长、发展、活动。复:循环往复。芸芸:茂盛、纷杂、繁多。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静曰:一本作"是谓"。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明:明白、了解。容:宽容、包容。全:周到、周遍。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老子说,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我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将回复到它们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叫作“明”。不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了解了这个不变的律则的人,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读到这里,思想其大学时挂的条幅,宁静致远。
为什么老子被人称玄,受人追捧呢?
某种程度上,归功于一种德之静,德之明,德之容,完全于道!
达不到,又摸不着,心向往之!
所以淮南子有云: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下扰则政乱,民怨则德薄;政乱则贤者不为谋,德薄则勇者不为死。(淮南子·主术训17)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淮南子·主术训18)
真正入门的读书人,儒墨道法,融会贯通,便可周济天下,倘若入了西域释门,便是邪门歪道矣!为什么释家在中国能够纠缠不清,假借儒道生存呢?因为外族入侵,因为统治者残暴无良,一些人借助空门安身,既不需要尽公民义务,又可以苟延残喘甚至风花雪月,所以,凡是看得见的安宁,,未必是真安宁,看不见的,却真正在掌管人生命,可惜人们看见了却故意看不见,灾祸在所难免!
哀哉,“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蓄财宝不知将来有谁收取”(圣经·诗篇39:6),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弄诡诈,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满口是咒骂苦毒。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他们眼中不怕神。”(圣经·罗马书3:10-18)
圣哉,诚哉!“倚靠耶和华,以耶和华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树栽于水旁,在河边扎根。炎热来到并不惧怕,叶子仍必青翠;在干旱之年毫无挂虑,而且结果不止。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那不按正道得财的,好像鹧鸪抱不是自己下的蛋,到了中年,那财都必离开他,他终究成为愚顽人。”(圣经·耶利米书17:7-14)
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才能,世界的丰富,都不能帮助我们成全真正的善!惟有耶和华的救恩,教我们喜乐,丰富,饱足!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篇23:1-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