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户知天下;不闚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经47,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窥牖:窥,从小孔隙里看;牖,音you,窗户。天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不见而明:一本作“不见而名”。此句意为不窥见而明天道。不为:无为、不妄为。
老子说,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门户一步,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有所成就。
我们欣赏以静制动,鄙视闭门造车,对不?!
老子之道,修身养性,过之则偏!
庄子·天运有如此记载: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 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孔子对老聃说:“我研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自认为很久很久了,熟悉了旧时的各种典章制度;用违反先王之制的七十二个国君为例,论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的政绩,可是一个国君也没有取用我的主张。实在难啊!是人难以规劝,还是大道难以彰明呢?”老子说:“幸运啊,你不曾遇到过治世的国君!六经,乃是先王留下的陈旧遗迹,哪里是先王遗迹的本原!如今你所谈论的东西,就好像是足迹;足迹是脚踩出来的,然而足迹难道就是脚吗!白鶂相互而视,眼珠子一动也不动便相诱而孕;虫,雄的在上方鸣叫,雌的在下方相应而诱发生子;同一种类而自身具备雌雄两性,不待交合而生子。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可停留,大道不可壅塞。假如真正得道,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受到阻遏;失道的人,无论去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孔子三月闭门不出,再次见到老聃说:“我终于得道了。乌鸦喜鹊在巢里交尾孵化,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失爱就会啼哭。很长时间了,我没有能跟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能跟自然的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老子听了后说:“好。孔丘得道了!”)
如果你仔细琢磨这一段,再看看现代科学对孔子之语的勘误,是否有些脸红耳赤?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倘若不学如同邮递员!
实践出真知,相辅相成才是真!
为什么老子会有如此多的矛盾之处呢?因为不真正认识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34)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38)
···
不错,当我们进入登堂入室之境,可以举一反三,即便如此,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斑马的人,是不知道斑马与马的区别的,正如瞎子有再多的知识,他也无法了解一个正常孩童的彩色世界。
虽然如此,老子道德经还是以其特有的视角给后人以启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3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