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或译,“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名词解释:
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习:“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
说(yu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乐(lè):快乐。愠(yùn):怒,怨恨,不满。
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中庸上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不会远远地离开人。有人修道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渐渐与大家远离,那就不能称作修中庸之道了。)并且以诗经为例证劝诫,“《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诗经》上说:‘砍树做斧把啊,砍树做斧把,斧把的样子手中拿。’拿着斧子去砍树做斧把,准备照着旧斧把的样子做新斧把,但是斜着眼睛看上去,斧把的样子好像还是离得很远。所以,君子利用人道来治理人,别人如果有过错,改正了也就可以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可以如学者专家高言大志,标榜此句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也可以如颜回乐在其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个客观前提不能遗忘的是什么呢?孔子固然盼望其门下弟子能够报效服务社会,更是盼望天下有志者恢复礼治,修身养性得道成仁。因此,孔子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并且广开门路,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盼望门下弟子学以致用(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行合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怎样领受,就怎样施行;严以律己,待人以诚,温故而知新!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