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5

上帝的造作





經文:創世記一章一節廿六,廿七節 以弗所二章十五節 羅馬八章廿九節 啟示錄七章九節
  今晚要講的題目,是上帝的造作,或上帝的作為,現在先將其中幾節經文,和原文的意思有出入時,比對直譯如下: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自己造成一個新人。」(以弗所二章十五)原文是「指自己裡面造一個新人」。「兩下」是指猶太和外邦,也可說是普天下人。(啟示錄七章九節)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羅馬八章廿九節)原文是「叫那些人,與他的兒子一樣,他預先知道的人,預先定下與他的兒子一樣」。兒子──就是「他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
  這一次我在香港,廣州,各地領會,在祈禱的時候,有人說亞們,有人說誠心所願,一句是原文,一句是譒譯,希望大家在培靈會中,能用亞們,齊聲同說更好。
  講到上帝的造作,或作為(創二章七節)好像是很淺顯的道理,比不上前幾堂所講的深奧,為什麼緣故呢,照我個人的經驗,許多基本的要道,都是從淺中研究得來,許多自鳴高深奧理的人,反傾向了新神學派,把救恩失落了,現代的幾個問題,到底有上帝嗎?聖經是不是神的話?聖經和科學有衝突嗎?聖經的真理,經過幾千年來,有事實和經驗的証明,和科學並不衝突,我們可用清醒的頭腦,大同的眼光,詳細研究分析,所以今晚我是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上帝的作為:
  一 天地萬物的劃造:關於天地萬物的造成,有人說是自然而有的,這句話根本不對,科學也証明,世界是上帝創造的,現在引用數學大家「未利根」的話說「宇宙萬物,好像一盤最大而又最奇妙的大數學,越研究越有興趣,奇妙非凡。」又有一位摩爾遜博士按數字,拿十個銅元,由一至十,每銅元編貼一個號碼,放在衣袋中攪亂,隨手一模,並不能偶然摸得著第一號的銅元,所以說天地萬物自然而有實在沒有這麼容易,因為這宇宙萬物,何等奇妙複雜,一切都有計劃,一條草或一個細胞,都是精巧的構造,怎能自然而有,例如這麼簡單的十個銅元,要摸第一號,或者要摸十次以上,才可以得一次,如果要連接的摸第一和第二號,在經過攪和混亂以後,大約要一百次才可以摸得一次,要一二三號按次序的摸出來,這機會按數學的原理要一與一千之比(就是摸一千次得一次)若一至四號連接的摸出來,這機會就要一與一萬之比,一至五號連接的機會,最少一與十萬之比,一至六號連接的機會,又是一與百萬之比,一與七號接連的機會,一與一千萬之比,一至八呢,則要一萬萬次以上,才得一次,一至九呢,就要十萬萬次,一至十號想要連接,非一百萬萬次的機會不可,試想十個銅元這樣簡單,都有這般的定理,何況整個的宇宙,多麼複雜,怎能自然而有,所以其中一定有一位全智全能的神主管一切。
  根據以上的定理,知道地球上的生命需要極多嚴格的條件,方能生存,好像地球轉動,每小時前進一千英里,若是轉動減少,每小時只前進一百英里,那麼日夜要加長十倍,一天有一百二十小時,植物都晒枯了,晚上加長十倍,溫度必然下降,那剩下的植物,也必要冷死了,又如太陽的熱度是一萬二千度,地球離太陽九千二百八十七萬里,剛剛距離合式,令熱度的供應很為適合。若是熱度太多或太少,都不妥當,同時月亮離地球二十三萬八千八百六十里,也很合式,若只是距離五百里,那麼地球的潮水,每日兩次,全世界都要淹沒了。這位摩博士引用許多事物,証明有一位大智大能的神,主宰宇宙,否則不能這樣奇妙的配合,所以証明天地萬物都從上主而來。關於世界的來歷,用科學的研究和証明,仍然有勉強,有不清楚的地方,最好查歷史,是 神創造了天地,最後造人,後來神就把一切創造經過,告訴亞當,始祖亞當是由神那裡得知識,後來到一百三十歲生兒子塞特,就把這些知識,轉傳給他知道,一代傳一代,塞特一百○五歲生以挪士,以挪士九十歲生該南,父傳子,子傳孫,該南七十歲生馬勒列,馬勒列六十五歲生雅列,雅列一百六十二歲生以諾,以諾六十五歲生瑪土撒拉,瑪土撒拉一百八十七歲生拉麥,當亞當仍然生存,年紀已八百七十四歲,以後到九百三十歲纔死。亞當和這七世孫拉麥,在世界有五十六年的時間,當然又有許多知識可以傳播了。以後接麥到一百八十五歲生挪亞,據威爾遜博士說,他自己用三十年的時間,研究二十七國的文字,對於古蹟文字,更特別研究,他証明挪亞的時代,已經有了文字,在巴比倫國的古碑上,記載有神創造天地萬物的事蹟,和聖經創世記所載的大同小異,在末後更說:是白髮公公傳述的,特記下留存後代,這白髮公或者是指挪亞,還有別的証據,也証明挪亞時代有了文字,所以由 神創造天地起,將一切來歷知識,傳述給始祖亞當,再由亞當到拉麥,拉麥至挪亞,都是一代一代用口頭傳述,直至挪亞以後,就有文字,於是就有記錄了,照這樣的方式,是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比方各人考查自己的家譜,和祖宗事蹟,都是由一代一代的傳講而知道的,好像我姓周,先查本鄉廿八代家譜,又到另一處地方再查得上幾十代,再到河南省查到周朝,周公子孫,周武王,推算到周家的祖宗,再推上是皇帝,是全中國的祖宗,但是全世界的家譜,乃是聖經,在柏林博物院,倫敦博物院,都有歷史的記載,說天地萬物和人類,都是由神而來!
  二 人類的創造:在創世記二章記述上帝用塵土造人,我從前看過這一段經文,心中也不相信,塵土怎能造人呢,後來我再研究二章十九節,說到飛鳥走獸也是塵土所造,在一章廿四節,說神吩咐動物由地面出來,神說地裏生出的各從其類,說完以後,各動物就出來,但造人並不是這樣的簡單,在詩篇一三九篇說在暗中受造,先在地裡造好,然後再賜靈氣,和各動物的造法有分別,神在地裡怎樣造呢,乃在暗中,深處聯絡,在什麼地方聯絡,用什麼品質來聯絡,本來很難解釋,尤其是在無中生出,怎能聯絡,但照科學的方法,可以解釋,原來人的身體,有十二種成份,和地土的成份一樣,好像養氣,炭氣,氣,氣,鉀,鈉,鹼質,磷質,鎂,鐵,錫,各種氣質,在地土中完全包含在內,上帝能用化子能,藉大水和地震,將這些質素聯絡,聚合,不知道用多少時間,或千百萬年,聯絡成功一種動物,或牛或馬,一成功以後,立刻出來,最後人的肉體也聯絡成功而出來了,也可以像各動物一般活動,但上帝對人另有更美的安排,在人的身體內吹進靈氣,作萬物之靈,和各種走獸有分別,因為有了靈氣,就有理智,普通動物只有知覺,沒有理智,沒有進步,前一千年的方式,直到現也沒有改進。在熱帶地方有一種鳥,叫作裁縫鳥,能夠用樹葉築成一個美麗的巢,但幾千年來,都沒有一些改變,它只有良知,沒有理智,但人類就不同,上古的原始人和現在的人,就有大大的分別,所造的工作,也飛速的改進,更發明了無線電機,電視,在交通方面,可以在空中,水底,快捷飛行,因為人是有理智,有上帝的靈,同時有情感,好像父子,夫婦,弟兄,朋友的愛,是情感和理智的表現,也是神的靈在裡面發出了功用,因為人是照上帝的形像造的。
  三 新的傑作:現在我們要說到,神的一種新傑作,因為我們看看現在的世人,究竟還像神否,照實際來看,真是和「神的形像」相差得很遠,原來世界上大部份的人,各個「內在的靈」,都已被罪慾圍困,不能和神交通,理智,情感,意志都不自主,趨向一條墮落的路,有聰明智識,而傾向於犯罪作惡,不像上帝,乃像魔鬼,那麼,上帝豈不是失敗了嗎?不,不,因為上帝是萬靈的神,他既然用「自己的像造人」當然另有深意,耶穌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自從人類犯了罪,他的工作就沒有停止,因為人離了神犯罪,變壞了神的形像,他就再施行新辦法,差遣聖子降世,有形有體的表顯上帝,所傳所作,完全代表了上帝,神的形像在主耶穌的身上,完全善義,以後釘死,復活,升天叫一切信而悔改的罪人,得脫罪稱義,接受神子的靈進入內心,成為重生的人,有權柄作神的兒子,更藉聖靈給予新的生命。
  上帝造天地萬物,叫人住在其中,但人竟犯罪失敗,所以神的工作未完,到了時候,他預備了聖子成就救法,叫人接神的靈,進入內心,成為新造的人,理智情感都完全改變不論猶太人,外邦人,聯合起來在主裡面成為新人,就是教會,這是上帝在基督裡作成的新工作。
  耶穌在世的時候,行了許多神蹟奇事,將來他更要再臨,叫天上地下所有萬物,都歸服他,用大權能令死人復活,凡屬信徒,更改變身體和神的榮耀聖體相似,與主同行,進入天國永遠的榮耀,人數多到數不過來(啟七章)都是穿上光明,有屬靈的身體,和主一樣的榮耀,真神看見何等快樂,這都是聖子造成的工作,因為他消滅了魔鬼的作為,成功了上帝的新計劃,達到了「神照己像造人」的目的。
  當時的聖徒,不單祇是上天堂享福,更是在榮耀裏和主同掌王權,協助管理全宇宙,這不是靠人的功德和超度所能修得到的,感謝主!神不要我們付甚麼大代價,只要簡單的信心,接受救主,清除罪惡,就自得稱義,作主的器皿,和主耶穌一同管理萬物「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原文傑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以弗所二章十節)一個本來是地獄之子,死亡的罪人,竟因得了兒子的生命,而作成了天國之子,升到如此的高位,這是神的傑作,「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因此我們更要在一切事上,聖潔,良善,公義,誠實,表顯上帝的作為。好像約翰一三章二,三,節所說:「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上帝的兒女……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
  以前有一位教師,他的太太很虔誠聖潔,有一次牧師午睡醒來,竟然找不到太太,全家各人都不知她那裏去,也不明白她出去的原因,牧師一想,是不是耶穌再臨,接她到空中去了呢:現在竟撇下了我,立刻傷心流淚,跪下認罪禱告,幸喜她也回來,伴禱告,以後這位牧師,大發熱心,生活更完全改變,所以我們也是要,思想──求主潔淨。言語──追求聖潔。行事──小心謹慎,作新造的人,時刻等候主再臨,到時願大家都能被主迎接上去。
  各位:神造成你這樣的傑作,到了時候,又接你到天上享榮耀,和掌大權柄,現在我們就要潔淨自己,坦然無懼,快樂的迎見主,願神將這真理,印入各人心中,在主的旨意中行走。阿們。──  周志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