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进太庙,每件事都问。)
太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这里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
看哪,孔子进入太庙中,每件事都问。
文献记载,宗庙,是我国古代天子、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庙宇。按照周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在寝室中灶堂旁设放祖宗神位。在“家天下”时代,《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则古代对祭祀礼仪的重视,可见一斑。而帝王宗庙制度,更是各种祭祀礼仪中最重要的,所以孔子十分重视。宗庙祭祀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黄帝、帝喾、尧、舜、禹、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祭礼中演奏的音乐包括歌颂历代君王文治武功的乐曲,歌颂祖先德行的八佾舞乐。
有人为孔子辩护,说孔子是知道所有的礼仪的,之所以会如此行,乃是提醒当时的执行人员,行事有偏离。事实如何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孔子自己却是有回答的!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孔子进太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礼呢?进太庙,事事问。”孔子听后,说:“这就是礼。”)
慎哉,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如果我们将这个君主换作其他事务,是否有一样的提醒?!
看哪,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论语·宪问,孔子说:“贤者逃避浑浊的社会,其次逃避动荡的地域,再次避鄙视的目光,最次逃避恶毒的人言。”孔子说:“这样做的有七个人。”)
孔子自己能否作到呢?孔子是超出许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这不,有人知道孔子心思,有好心者劝勉之!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前,说:“这个磬击打得有深意啊!”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真可鄙呀,磬声硁硁的,没有人知道自己,就自己作罢好了。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说得真果断啊!真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可责问他的了。”)
美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寒冷的季节到了,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零的。”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 孔子说:“学习如同赛跑,惟恐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超过。”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禹拥有天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却是为百姓)。”)
孔子守礼尽节,为的是什么呢?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