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说:“闵子骞真孝顺!外人都赞同他父母兄弟对他的称赞。”)或译,“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间(jiàn):空隙。用作动词,表示找空子;非难、批评、挑剔。。不间,找不到空子。昆:哥哥,兄长。
美哉,闵子骞!想来许多人熟悉孝经所记故事:据说闵子骞10岁时丧母,其父续弦再娶,后母带来两个弟弟。后母对家里的三个儿子态度迥异,颇有偏私之心。冬天到了,她为自己的孩子做了又厚又暖的棉衣,却为闵子骞做了一件芦花衣。芦花衣内缝芦花,外表蓬松柔软却并不御寒,所以闵子骞经常被冻得打哆嗦。有一次父亲外出,闵子骞驾车,手冻得抓不住缰绳和马鞭。其父见状非常生气,一把夺过鞭子向他抽去。鞭子将衣服抽破了,芦花露了出来。闵父大惊,带着他回家质问后母,想休了她。但闵子骞跪在地上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平息怒气,后母从此后改过自新,一家人和睦起来。后来,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对其大加赞赏。在孔子眼里,闵子骞可谓至孝。
因此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
说到孝,论语·为政有过阐述,各有侧重,因人而异: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麽意思?”孔子说:“活著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时才担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孝,孔子说:“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随便吃;这样就是孝吗?”)
真正值得人羡慕与效法的呢?该是闵子骞之孝!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孝行感动并改变了身边人!
倘若我们的行为,只是单向付出,即便心甘情愿,我们当思想,我们是否达到了初衷,倘若单纯付出就是美的话,只怕不智!
···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才记得住的吗?“对,难道不是吗?“不是,我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
解释这句子的人,很多,要么学而多识,要么一一贯之,即便强调二者兼备,却不知孔子求到为仁之心,所以与孔子之心失之交臂!
···
还是不能摸着门道,再看一句吧!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国断粮时,跟随的学生都饿得走不动路。子路埋怨地说:“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穷,但穷不失志;小人一旦穷了,就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了。”)
诚哉,“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孔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事。选住址不顾环境,哪算聪明?” 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