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天之生此民也 使先知觉后知 使先觉觉后觉也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失传,还在人间。贤人能了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其中的小道理。到处都有文武之道。孔子处处都学,哪有固定的老师?)或译,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公孙朝:卫国大夫。当时鲁、郑、楚三国也都有公孙朝。所以指明卫公孙朝。仲尼:孔子的字。焉:何处,哪里。识:通“志"。《汉书.刘歆传》引作“志"

看哪,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存在人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部分,不贤能的人只记住了细枝末节。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先看孔子修身治学态度: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显然,孔子的学问是学得来的,终身学者,圣人无常师!

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或许从孟子·万章章句获得启发:

“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当然伊尹比孔子幸运,得王知人善任,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孔子生于乱世,却不得其志!好在夫子没有忘记自己先知先觉之责任担当,传承经典,于漫漫黑暗长夜,为士人燃气心灯,虽然不能得永生,却也不至良心泯灭,孔子功不可没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