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仇,怨恨他们的人也就很少。”)
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以为这是以臣弑君,拦在马前劝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
不念旧恶,君子德行,有多少人愿意如此施行呢?
看哪,有仇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
听哪,有恩不报非君子,有仇不报妄为人!
知恩图报,有仇报仇,似乎就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理念!
如果仅仅停留于此,中华文化就没有理由能够上下五千年了!
老子·道德经上说,以德报怨,孔子是不赞同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以恩德报答怨恨,怎样?”孔子说:“这样怎麽报答恩德?应该以正直报答怨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老子的高下,孔子虽然说爱仁,盼望归仁,到底盼望天下恢复周礼,到底以个人需要为目的,老子呢?“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有道的人治理天下,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纯朴,百姓们皆专注于他们的视听,而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淳朴内然的状态。)
美哉,老子,“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下人都说,“道”太广大了,大到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也正因为它的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一种具体的事物的话,那么它就趋于细小而不是道了。我有三种宝贝,是应当永远持有珍重的: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朴’第三就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简朴,所以能宽广;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慈爱而追求勇武;丢弃了俭啬而追求宽广;舍弃退让而追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会坚固。天将救助谁,就会用慈爱来保护它。)
仁,原是盼望爱人,而爱人的目的,乃是和谐社会,不念旧恶,就是仁的入门功夫,儒家弟子后来拘泥于封建礼教,就成为社会的束缚了。但先秦诸子百家,却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所以成就中国人不拘一格的特别性格,也成就了中华文明历史特别地位!
老子·道德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善于用言语自辩,爱用言语自辩的人不一定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知识不一定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真知灼见。有道的人什么也不保留,他愈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越加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有道的人的法则是施惠于众人而不与人争夺。)
你一蛮子,敢藐视我文化吗?
论语·季氏,不读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就不能掌握说话的技巧;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