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可算至高无上了!人们缺少它很久了。”)或译,“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
中庸:孔子学说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调和,无过之也无不及。庸,平常,普通。鲜(xiǎn):少。
看哪,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什么是道德呢?维基百科名字解释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如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都属于道德范畴。
有了这样的定义,回头看《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换句话说,人在遵行自然之道与社会行为规范之间该有的平衡。因此《中庸》接下来二、三章如此说,“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有人说,中庸为仁之用,仁为中庸之体。应该是摸着了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仁!
论语·里仁,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
如果我们停留于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依然属于书呆子,墨守成规,不能对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继往开来!
当问一句,为什么民鲜久矣?!
为什么孔子对于礼坏乐崩的社会,刻意推崇仁、义、礼呢?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惶惶不可终日,因此真正知天命的孔子晚年,整理六经,身体力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传授知识而不从事创作,相信先人而又爱好古代典籍,我可以自比于商朝时的老彭。)
西方智慧缺失,不认识孔子的可贵,中国人却不可忘记孔子的责任与担当,在世界里面屡屡遭受打击、损失,却没有失望灰心,在寂黑的长夜为后世寻道儿女,燃起一盏明灯!虽然说,不能确保中华儿女得着终极救赎,却可以提醒炎黄子孙,不可泯灭先人遗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品德、心怀仁慈友爱、陶冶高雅情操。)
美哉,论语 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看哪,“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依然纠结字句吗?那样做,已经失了中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