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智,孔子说:“做事顺应民心,尊重宗教却远离宗教,就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远(yuàn):作及物动词,疏远'避开。
看哪,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对于,知(智),知人,我们好理解,即便如此,孔子的回答却也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仁呢?却又是具体得平常。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麽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麽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衆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衆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更有意思的是什么呢?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迟请教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请教种蔬菜。说:“我不如菜农。”樊迟出来。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领导重视礼法,则群衆不会不敬业;领导重视道义,则群衆不会不服从;领导重视信誉,则群衆不会不诚实。如果这样的话,则天下百姓都会携儿带女来投奔你,哪用得著你自己种庄稼?”)
同样是论语·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问仁。孔子说:“在家守规矩、工作上一丝不苟,待人忠心耿耿,即使到了愚昧之地,也不可背弃这个做人的准则。”)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对于仁,不同的学生在孔子面前求问,孔子的回答因人而异,就是通一个人,拿樊迟来说,也出现不同的答案,“爱人”,“仁者先难而后获。”似乎不同的答案,却是一条纲目,爱!
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樊迟陪孔子到鲁国的天坛游览。樊迟问:“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错误、明辨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就能提高品德吗?进行自我批评,不去批评别人,不就能改正错误吗?忍不住一时之气,忘了自己和亲人的安危,不就是糊涂吗?”)
孔子希望的乃是樊迟,树立远大理想,为国为民,而不是纠结掌握一些具体的技术!
无论说敬鬼神而远之有些片面,但对于一个执政者来说,有敬畏之心总比什么也惧怕,心中无约束要好;至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无疑是人生美德也!
论语·学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后世学道寻道之人,当明白,在孔子及其弟子眼中,仁乃是一个追求目标,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因此,于仁他们有各个方面的描述和解释,但都只是一个侧面而已!
正如圣灵解释圣灵的果子,“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5:22)你若以为是九个果子,只怕你还不解其意。
仁者爱人,责任、担当,求索、传承,良善、光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