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
光荣进圣城
1 当耶稣和门徒们临近耶路撒冷,来到橄榄山附近的伯法其的时候,耶稣派了两个门徒, 2 对他们说:“你们到对面的村子里去,会立刻发现一头驴拴在那里,还有一头驴驹与它在一起。把它们解开,牵来给我。 3 如果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需要它们,会很快把它们送来的。’”
4 这件事发生,是为要应验那藉着先知所说的话:
5 “要对锡安的女儿说
‘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
是谦和的,骑着驴——
一头小驴,
就是驴的驹子。’” a
“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后裔!
奉主名而来的那一位——
是蒙祝福的!
在至高之处——和散那!” b
洁净圣殿
小孩子赞美耶稣
14 耶稣在圣殿里,一些瞎眼的和瘸腿的来到他面前,耶稣就使他们痊愈了。 15 祭司长们和经文士们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又见孩子们在圣殿里呼喊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后裔”,就很生气。 16 他们问耶稣:“你听见这些小孩在说什么吗?”
17 然后,耶稣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过夜。
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
20 门徒们看见了,感到惊奇,说:“这棵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萎了呢?”
21 耶稣回答他们,说:“我确实地告诉你们:你们如果存着信而不疑惑,不仅能做我对这无花果树所做的,即使对这座山说‘愿你被挪开,被丢进海里去!’事情也将成就。 22 你们在祷告中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质疑耶稣的权柄
23 耶稣进了圣殿,正教导人的时候,祭司长们和民间的长老们前来问他:“你凭什么权柄做这些事?是谁给你这权柄的?”
他们就彼此讨论,说:“如果我们说‘是来自天上’,他就会问我们‘那么你们为什么不相信他呢?’ 26 但如果说‘是来自人间’——我们又怕民众,因为大家都认为约翰是先知。” 27 于是他们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
耶稣就对他们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凭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两个儿子的比喻
“小儿子回答说:‘主啊,我去。’可是他没有去。
他们回答说:“大儿子。”
葡萄园主的比喻
33 “你们当听另一个比喻:有一个人,是一家的主人,他栽种了一个葡萄园,四面围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榨酒池,盖了一座守望楼,然后把葡萄园租给一些农夫,就出外旅行。 34 当收果子的季节近了,主人就派了奴仆们到那些农夫那里去收取他的果子。 35 但那些农夫抓住他的奴仆,打了一个,杀了一个,还用石头砸死一个。 36 主人又派别的奴仆去,比先前的更多,那些农夫也照样对待他们。 37 后来他差派自己的儿子到他们那里,说:‘他们一定会尊重我的儿子。’
38 “可是那些农夫看见他的儿子,就彼此说:‘这是继承人。来,我们把他杀了,占有他的继业!’ 39 于是他们抓住他,把他扔出葡萄园外,杀了。 40 那么,葡萄园的主人回来的时候,会怎么对待那些农夫呢?”
41 他们回答说:“他会狠狠地除灭那些恶人,把葡萄园另租给按时交果子的农夫们。”
‘工匠所弃绝的石头,
它已经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这是主所成就的,
45 祭司长们和法利赛人听了耶稣的这些比喻,知道他是针对他们而说的, 46 就想拘捕他,可是怕民众,因为他们都认为耶稣是先知。
Footnotes:
a. 21:5 《以赛亚书》62:11;《撒迦利亚书》9:9。
b. 21:9 《诗篇》118:25-26。
c. 21:12 有古抄本附“神的”。
d. 21:13 《以赛亚书》56:7。
e. 21:13 《耶利米书》7:11。
f. 21:16 听见了——辅助词语。
g. 21:16 《诗篇》8:2。
h. 21:42 《诗篇》118:22-23。
i. 21:44 有古抄本没有此节。
Footnotes:
a. 21:5 《以赛亚书》62:11;《撒迦利亚书》9:9。
b. 21:9 《诗篇》118:25-26。
c. 21:12 有古抄本附“神的”。
d. 21:13 《以赛亚书》56:7。
e. 21:13 《耶利米书》7:11。
f. 21:16 听见了——辅助词语。
g. 21:16 《诗篇》8:2。
h. 21:42 《诗篇》118:22-23。
i. 21:44 有古抄本没有此节。
一、第一個對比——對君王的權柄尊重與否
1、一班人尊主為大
(1)「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欖山那裡」(1節)——耶路撒冷是神在地上選民的京城,按理,這位屬天的君王來到耶路撒冷,應當受到一切大小臣民的歡迎和尊敬,你根據本章的記載,卻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和反應。「伯法其」原文字意是「尚未成熟的無花果之家」,無花果樹象徵以色列國和以色列民;神盼望在地上得著一班人,像無花果一樣能作祂的滿足。主到了伯法其,雖然這裡有一班人作無花果,但仍未成熟,他們歡迎高舉這位君王,但他們的生命還很幼稚。
(2)「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在對面村子裡去,必看見一匹驢拴在那裡,還有驢駒同在一處;你們解開牽到我這裡來」(2節)——驢預表以色列人;驢駒是尚未使之馴服的小驢,它象徵外邦人。本節象徵這一班尊崇主的人,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他們原被生活、家庭、工作等「拴」住,不得自由,但主差遣祂的門徒,將我們從世界裡(對面村子裡)釋放出來(解開),並帶到主的面前。
(3)「若有人隊你們說什麼,你們就說,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3節)——「那人」就是驢和驢駒的主人(路十九33)。我們信徒原來是在這世界的主人手下,被世上的事和罪惡捆綁住了,但有一天,主那權能的話臨到我們身上,我們立刻就從黑暗的權勢底下得著釋放,而歸給主用。
(4)「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4~5節)——神藉先知撒加利亞預言(亞九9),當主耶穌為人的最後一周,進耶路撒冷接受十字架之死時,祂是以君王的身份出現於居住在地上京城的屬地子民眼前。雖然如此,祂並不是以威嚴顯赫的樣式君臨,而是和和平平、溫溫柔柔地來到,這是祂騎著驢駒子所給人的印象。這裡屬靈的含意乃是說,祂是要在順服祂的子民心中作王掌權,卻不願勉強人來順服;人若無心尊主為大,祂就「任憑」他們。
(5)「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6~7節)——主怎樣吩咐,我們只要遵行,事情就怎樣成就。「衣服」象徵我們外表的容美和行事為人。主坐在衣服上面,意即:第一,祂被人高舉和榮耀;第二,人的降服,才能主觀地經歷祂的作王掌權;第三,我們的生活為人,應該為著彰顯祂的榮耀。門徒牽來的是驢和驢駒,而主在進城時騎的是驢駒(可是以7;路十九30~35),象徵主先在外邦人(驢駒)中間得著尊大,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以色列全家(驢)都要得救(羅十一25~26)。
(6)「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8節)——主騎在驢駒上,人以衣服為坐墊,又以衣服和樹枝鋪路,這事說出了如下的含意:第一,人類(衣服)、動物(驢駒)和植物(樹枝)乃是萬有的代表,表明主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萬有都服在祂的腳下(弗一22);第二,衣服代表人外面的善行(啟十九8),樹枝乃指棕樹枝(約十二13),代表人裡面得勝的生命(啟七9),「鋪路」表明使之與屬地的有所分別,全句是說信徒在生命和行為上,表現出屬主和屬地的不同;第三,信徒以所是和所作來尊崇基督,使世人也能認識基督的所是和所作。
(7)「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9節)——「和散那」是「求你拯救」(詩一百十八15)的意思,眾人以此話來稱頌主,含有「你有大能,惟你是配」之意。「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意即祂就是神所差來拯救全地的那位彌賽亞(詩一百三十二10~11)。
(8)「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眾人說,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10~11節)——這裡的「眾人」和前面所記「前行後隨的眾人」可能是不同的兩班人,這裡的眾人大概是指在城裡被驚動而出來觀看行列的人群。他們雖不認識祂是「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但還以為祂是「先知」,故仍肯側耳聽祂
教訓(路十九48),多少還有一點尊敬祂的意思。
2、另一班人卻質疑祂的權柄
(1)「耶穌進了殿,正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問祂說,你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23節)——祭司長是猶太教的首領,代表宗教圈內的人物;民間的 是一般平民的首領,代表屬世的人物。這兩種人質問主
什麼權柄,教訓人並行奇事,這是表明他們並不認識主耶穌,也不尊重祂的權柄,反而要來抵擋祂。
(2)「耶穌回答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所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24節)——對於這等硬著心故意不認識主的人,主不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而以反問問題來塞住他們的口,值得我們信徒效法。
(3)「約翰的洗禮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25節)——「約翰的洗禮」是將悔改認罪的人埋葬(太三6,11),也就是將舊人置之於死地。主耶穌問此問題,用意是要他們承認這是出於神的,並且也暗示真正屬神的權柄是從死而復活來的,否則,只不過的屬人的權柄。
(4)「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祂必對我們說,這樣,你們為什麼不信他呢?若說從人間來,我們又怕百姓;因為他們都以約翰為先知。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25~27節)——主的問題叫他們左右為難,答這樣也不行,答那樣也不行,乾脆避而不作答,推說不知道。但我們今天或許可以將主的問題搪塞過去,將來有一天,我們都要站在神的台前,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說明(羅十四10~12)。
(5)「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27節)——主不是說「我也不知道」,乃是說「我也不告訴」。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因不願明說而推說不知道,這是撒謊;主知道而不願告訴,這是誠實。我們的心若是不正,主就無法向我們說話。
二、第二個對比——供君王住宿與否
1、一班人有殿的外表,卻無殿的實際
(1)「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12節)——神的殿是供神居住的所在(弗二21~22),但如今卻有一班人在殿裡作買賣,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溜5),表面上好像是在為進殿敬拜神的聖民提供服事(兌換銀錢便利聖民奉獻,賣牛羊鴿子便利聖民獻祭),實際上卻在服事自己的肚腹(祭司和作買賣的人勾結串通,賺取非分的利益)。主耶穌潔淨聖殿之舉,說出神無法在這樣的殿裡得著安息。
(2)「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13節)——「禱告的殿」是與神交通、和神同工、讓神得著榮耀的地方;「賊窩」是竊取神的利益、搞得烏煙瘴氣、使神不得安寧之處。教會和我們裡面的靈,本應作禱告的殿,但若不讓基督安家(弗三17),就有可能變成賊窩。
(3)「在殿裡有瞎子瘸子,到耶穌跟前;祂就治好了他們」(14節)——「在殿裡有瞎子瘸子」,這是一幅寫實的圖畫,表明在虛有其表的殿裡,充滿了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後四4),和無力行走的光景。我們只有真實來到主的跟前,才能得著醫治。
(4)「祭司長和文士,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又見小孩子在殿裡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就甚惱怒,對祂說,這些人所說的,你聽見了嗎?」(15~16節)——「祭司長和文士」代表宗教裡面帶領的人物;「小孩子」代表屬靈年日短暫、單純要主的人。後者一見主的作為,很容易便從心靈裡湧出美辭;而前者因受宗教禮儀的束縛,並被傳統觀念所蒙蔽,不但不能讚美,反而妒忌、惱怒。
(5)「耶穌說,是的;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16節)——主引用詩篇第八篇二節的話,證明祂就是這詩篇第八篇所預言的那位道成肉身的救主(參來二6~10)。嬰孩和吃奶的,在人看雖微小、軟弱,但神卻寶貴他們口中所出讚美的話,若不加上他們的讚美,無論其他的話語多麼高超、屬靈,仍不能叫神得著滿足。
2、另一班人卻能讓主住宿安息
(1)「於是離開他們出城」(17節)——耶路撒冷城預表有名無實的基督教組織或所謂的教會,按名他們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啟三1)。主既在其中得不著安息,於是離開他們,出城另尋可供給安息之所。
(2)「到伯大尼去,在那裡住宿」(17節)——「伯大尼」是耶路撒冷城外,位於橄欖山東邊南麗的小村莊,那裡有清心愛主的馬大、瑪利亞、拉撒路三姊弟一家人(約十一1~5,18)。伯大尼的字意是「無花果之家」,無花果象徵生命之果,生命乃是屬靈的實際;哪裡有屬靈的實際,哪裡才能讓主住宿安息,難怪主耶穌在世最後一星期都出城到伯大尼去住宿(參可是以11,19;路二十一37)。
三、第三個對比——供君王享受與否
1、一班人有果樹的外表,卻無果實
(1)「早晨回城的時候,祂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到跟前,在樹上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18~19節)——無花果樹是以色列國的象徵(參耶二十四章);神栽培以色列人如同栽培無花果樹,盼望能得著一些無花果,來滿足祂的需要。當主耶穌來到以色列人中間(回城)時,祂帶著神的需要(餓了)來,就在他們身上尋找生命的果子,以得著滿足,不料什麼也找不著,不過有敬拜神的儀文外表(葉子)而已。今天在信徒中間,恐怕也像以色列人一樣,不少人只有敬虔的外貌,卻沒有敬虔的實際(提後三5),叫住無法得著滿足。
(2)「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19節)——主耶穌這話果然在歷史上應驗了。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毀,其後以色列人被分散於世界各地,一直等到二十世紀,這世界的末日將臨時,以色列國才又複國,正如無花果樹的樹枝發嫩長葉(太二十四22),惟仍沒有果子(今日的猶太人信徒極少)。我們信徒若不結果子,就要被剪去,丟在外面枯乾(約十五2,6)。
2、另一班人因「信」使神滿足
(1)「門徒看見了,便稀奇說,無花果樹怎麼立刻枯乾了呢?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20~21節)——主耶穌這一段有關信心的談話,表面看好像於滿足神無關,但實際上卻意義深厚。移山投海是一個神跡,非人力所能作得到,乃是神作的;而要搬動神的手指頭去為我們移山,首需滿足神的要求,信心就是我們人惟一能讓神得著滿足的東西。猶太人想藉行律法(葉子)來討神喜歡,結果卻被神厭棄;我們是因信得進如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羅五2),故可以說,信心乃是使神滿足的果子。
(2)「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22節)——禱告就是人在求神,而信心的禱告是得著神答應的條件。本節說明前一節的移山投海的答應。人藉信心滿足神,神回報人,使人也有所得著。
四、從主的比喻來看兩班人的對比
1、兩個兒子的比喻——言與行的問題
(1)「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去作工」(28節)——這一個人是指父神,祂有兩個兒子,一個代表以色列民,一個代表新約的教會。以色列民原是神的長子(出四22),但因他們的不信,長子的名分轉移給了教會(來十二23),故這裡的大兒子是指教會。神在這宇宙有一個生命的農場(葡萄園),不只神自己是一個栽培的人(約十五1),祂並且也呼召人與祂同工(林前三9)。
(2)「他回答說,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去了。又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說,父啊,我去;他卻不去」(29~30節)——狹義的說,大兒子也指「」「」「」「」當時跟隨主的稅吏和娼妓等罪人,小兒子則指專和主作對的祭司長、文士、法利賽人和民間的長老等人。前者起初違背神旨、犯罪作惡,但是後來卻悔改相信主,並與主同工;後者只用嘴唇尊敬神,心卻遠離神(太十五8)。
(3)「你們想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他們說,大兒子;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31節)——神的國不是在乎外面的言語,乃是在乎裡面的實際。主看重人真實的悔改,而不喜悅有口無心的人。(4)「因為約翰遵著義路道你們這裡來,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信他;你們看見了,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32節)——施洗約翰是主耶穌的先鋒,他的工作是將主推介給人,並領人悔改,使人的心裡預備好讓主通行的路(太三1~12),所以相信他,就是接受主耶穌是那惟一的義路(約十四6;來十20)。本節的你們就是指法利賽人和文士、祭司長等人,他們先聽見施洗約翰所傳的義道,卻不信他,後又看見罪人悔改的奇妙改變,心裡仍舊不為所動。主定罪他們,是因他們的心剛硬。
2、園戶的比喻——按時交果子的問題
(1)「你們再天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裡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33節)——「家主」指神;「葡萄園」指以色列國(賽五7);「籬笆」是為著保護,免得侵佔(伯一10);「壓酒池」是將葡萄亞成酒之處,酒乃為暢快神的心(歌五1);「樓」即望樓,用以守望;「租」字表明主權仍屬於神;「園戶」指祭司長和法利賽人(45節);「往外國去」說出神的寬大,仍人有某種程度的自由,隨意經營管理祂的產業。
(2)「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34節)——「收果子」表明我們的事奉工作是要向神交帳的;「收果子的時候」表明是要按時交帳的。神將祂屬靈的產業交托(租)給我們,要我們按時結出果子,並且奉獻給神,不可以據為己有。
(3)「園戶拿住僕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主人又打發別的僕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35~36節)——神歷史歷代差祂的眾先知(僕人),到以色列民中間為神說話,要引導他們歸榮耀給神,但反遭他們逼迫、殺害。
(4)「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意思說,他們比尊敬我的兒子。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占他的產業。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37~39節)——後來神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猶太人中間,這些猶太教的領袖看見了,就甚妒忌、惱怒(15節),起意要殺祂(路十九47),最終把祂推到耶路撒冷城外(推出葡萄園外),在各各塔山上,殺了(太二十七33~37)。
(5)「園主來的時候,要怎樣處置這些園戶呢?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40~41節)——神懲處頑梗悖逆的猶太教首領和百姓,局部應驗於主後七十年,羅馬太子提多率兵摧毀耶路撒冷城,而全面的應驗,則要等到將來大災難時期(啟十一2)。神現今已把祂屬靈的產業轉交給我們信徒,我們千萬不可重蹈覆轍:第一,霸佔事奉工作的成果,侵奪神的主權;第二,逼迫殘害神的眾僕人;第三,不尊敬神的兒子。
(6)「耶穌說,經上寫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42節)——「匠人」指祭司長、文士和法利賽人等;「石頭」指主耶穌。主被猶太教的領袖棄絕,甚且釘祂十字架上,神卻叫祂復活,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詩一百十八22;徒四11),就是用以建造教會(房)最基本、最重要、連絡全體的房角石(賽二十八16;弗爾20~21;彼前二4~7)。
(7)「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43節)——「你們」是指猶太教;「那能結果子的百姓」是指外邦教會。因著猶太教領袖棄絕主耶穌,神國的實際便轉賜給外邦教會,所留給猶太教的,只不過是神國的外表空殼罷了。
(8)「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的稀爛」(44節)——對於不信的猶太人,主是絆跌人的石頭(賽八14~15;羅九32~33;林前一23;彼前二8);當主再來的時候,對於不信的列國,主乃是砸人的石頭(但二34~35,44~45)。
(9)「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祂的比喻,就看出祂是指著他們說的。他們想要捉拿祂,只是怕眾人,因為眾人以祂為先知」(45~46節)——宗教徒明知主的話是指他們說的,卻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反而想要殺祂,可見頭腦知識的明白是一回事,裡面心眼的看見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每一次讀主的話時,都要存著正確的態度,才能從主的話獲得益處。
3、娶親筵席的比喻——被召者的態度
(1)「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二十二1~2)——「王」指父神;「他兒子」指神的愛子主耶穌基督;「娶親」表明在新約時代,基督要娶教會作祂新婦(弗五22~32);「筵席」含有恩典的享受和愛的交通之意。
(2)「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二十二3)——在新約時代,神最初召請以色列人來赴席;這裡的僕人,是指施洗約翰和主的門徒。可惜以色列人因為頑梗不化,就不肯接受恩典的選召。
(3)「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二十二4)——神第二次召請時,主耶穌已經為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了(牛和肥畜預表基督),並且也已經復活升天,賜下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和生命的豐富(各樣都齊備)了。所以「打發別的僕人」,是指五旬節並其後所發生的事。
(4)「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作買賣去;其餘的拿住僕人,淩辱他們,把他們殺了」(二十二5~6)——這些不肯接受恩典的福音的人,有的是因只顧到肉身生存的需要(種田),有的是因追求魂的享樂(作買賣賺錢以供享樂),有的是因著為祖宗的遺傳熱心,以致逼迫殺害神的僕人(參徒七57至八3)。
(5)「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二十二7)——這事果然應驗於主後七十年,在神主宰的安排下,羅馬軍兵燒毀了耶路撒冷城,並殺死了不少猶太人。
(6)「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備齊,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二十二8~10)——因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就不服神的義(羅九31,十3),所以「不配」得著因信稱義的恩典,神只好轉向外邦人(徒十三46;羅十一11)。我們這些外邦信徒,本來都是走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二12),隨眾人擁進那引到滅亡的寬門「大路上」(太七13),但因著神的憐憫,不論我們以往的「善惡」好壞,都蒙了呼召,現今一同來坐席,這是何等的際遇,何等的高抬。
(7)「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二十二11~12)——「禮服」是神為我們預備好的「那上好的袍子」(路十五22),就是基督自己作我們的義袍(賽六十一10);那個「沒有穿禮服的」,代表有名無實、口是心非的基督徒,他們並沒有真正的披戴基督(羅十三14;加三27)。因他們明知故犯,故對於深的責問「無言可答」。
(8)「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二十二13)——凡不信靠基督、憑藉基督的,其結果乃是沉淪在「外邊的黑暗裡」,與基督無份無關。
(9)「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二十二14)——這話有兩種解釋:第一,號稱是基督徒的人很多,但真正得救的人就少;第二,信主得救的人很多,但得勝的人就少。如果是後者,那麼十一節的「禮服」,則是指聖徒所行的義(啟十九8);十三節的「外邊的黑暗裡」,則是指在千年國度時,暫被趕離主的面光,而不得有份于神國的筵席(太八11~12),但是最終仍要得救(林前三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