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说:“有一种人,不了解情况就冒然行事,我不会这样。多听,向先进人物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就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或译,(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识(zhì):通“志”,记住。次:《论语》中出现过八次,均当“差一等、次一等''讲。
看哪,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这样说来,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第二种翻译,或许更贴切:“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意思是生而知之我第一)。”
如果说以前我们认为儒家虚伪,但如今我们依然这样认为,似乎就失智了。不错,孔子及其弟子讲究大行不辞小让,论语·子夏,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事急从权就是虚伪,就是违背道德。
孟子·离娄上,就有很好的例证,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 子欲手援天下乎?”(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交接东西,这是礼法吗?”孟子答道:“是礼法。”淳于髡说:“那嫂子掉在水里,用手去拉她吗?”孟子说:“嫂子掉在水里,不去拉她,这简直是豺狗和恶狼。男女之间不亲手交接,这是平常的礼法;嫂子掉在水里,用手去拉她,这是通权达变。”淳于髡说:“现在全天下的人都掉水里了,您不去救援,这是为什么?”孟子说:“天下的人都掉在水里,要用‘道’去救援;嫂子掉在水里,要用手去救援 — 你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人吗?”)
美哉,“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毕竟我们大多数的属于学而知之。
记得自己曾经为外甥女取名,晓识,就出自名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盼望的就是后进努力为学,成为一代宗师!
至于我们身边的人,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说:“遇到可以说的人却不说,就会失去可与说话的人;遇到不可说的人却说了,就是说话冒失。聪明的人既不去可交谈的人,也不言谈冒失。”)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说:“遇事不想著‘怎麽办,怎麽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麽办。”)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说:“衆人厌恶的,必须仔细观察;衆人喜欢的,必须仔细观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